衛威 周亞芳
摘? 要: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應運用協同理論,將各類分散性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各種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從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出發,根據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現狀,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化路徑,旨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041-04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教育主體、教育方式、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內容,這些內容之間不是彼此分離的,而是彼此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為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學習應構建協同育人機制。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應堅持“以人為本”,從協同育人的育人意識、育人隊伍、育人渠道等各層面進行研究,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主要是指協調學校各部門、各崗位等資源和要素,共同服務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是我國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德樹人,以“德”為先,高職院校除了培養大學生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外,更應該重視對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新理念[1]。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依靠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是不夠的,高職院校還應發揮各個教育主體的優勢,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在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同時,改變原有的思政教學模式,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二,有利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潛力。思想政治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政教師是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引導者。高等院校設立的其他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大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就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思政教師作為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單一力量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但整體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還有待提高。而建設協同育人機制則可以促使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一同參與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中[2],能夠促進各種教育資源主體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協作、相互配合,改變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主體單一的情況,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有助于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成長的一代。在更為多元的思想和文化沖擊下,各種新思潮不斷涌現,網絡上的部分不良思想和文化可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將立德樹人的培育目標放在首位,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高職院校建設協同育人機制,促使大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中,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人。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智育”培養,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培養適應社會大變革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現狀
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三觀與高尚的品格。高校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主要陣地外,開設的其他課程也都具有育人價值,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協同育人機制具有理論優勢與現實優勢,目前已經有部分高職院校開始廣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3]。就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來看,部分高校的協同育人機制尚未發揮良好的協同效應,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協同育人的意識、溝通機制、育人途徑等方面。
從協同育人的意識出發,部分高職院校貫徹執行協同育人的理念不夠深入,普遍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思政教師才是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毋庸置疑,但是其他課程及任課教師也應擔負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責任和義務。部分高校教師對此缺乏全面認識,使得部分專業課程并沒有發揮出自身的德育價值,也降低了教師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情。學校缺乏協同育人意識,就很難在各個學院系(部)之間建立起統一的培育目標,以致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性很難保證。
從協同育人機制的溝通效果來看,協同育人機制涉及高校的黨委部門、宣傳部門、思政部、各個學院系(部)以及每位教師等,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有效性,各部門、各成員之間需要在統一培育目標的引導下,建立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目前,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各部門、各成員之間的聯系較少,分工也不夠明確[4]。一些部門和教師擔心過多的溝通與交流會給專職教師帶來更多的負擔,忽視了課程思政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難免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出現缺漏。溝通機制的不健全、評價標準的不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相關部門和院系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從協同育人機制的育人途徑來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教師往往將教學側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時,學生較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內涵、理論成果等知識,教師如果采取單一的講解方式,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乏味,很難集中全部注意力到課堂,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無法得到保證。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理論知識沒有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只是“死記硬背”,所學的知識點停留在較為抽象的概念上,缺乏將思政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很難做到知行合一。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化路徑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協同、目標協同和價值協同,既適應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也適應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趨勢。高職院校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開展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路徑的優化研究。
(一)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意識,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協同育人意識是高職院校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前提。高職院校應建立起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并在目標的引領下,將各部門、各院系教師動員起來,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對此,學校應站在全局視角上,融合學校內的各個有效教育要素,改變以往各院系各司其職的狀態,使各院系(部)形成合力,發揮各部門、各院系在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有效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
高職院校還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要強化領導責任體制保障。領導責任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統領全局的功能,是協同育人機制中重要的一環。各院系(部)應緊緊圍繞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部署,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共同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有序實施。另一方面,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是導致協同育人機制缺乏有效溝通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應該加強制度建設,不僅要讓各教育教學單位“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而且也是高校各項工作得以實施的基本保障。高校應在國家頒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及標準等基礎上,結合本校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本校的培育特色,不斷完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制度體系建設,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制度的規范下更具可操作性,進而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的接班人。
(二)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隊伍,豐富協同育人方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協同育人的隊伍與大學生共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育人隊伍的專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學校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隊伍建設,實現各門課程與各科教師在教育教學功能上的優勢互補。
首先,高校應打造穩定的專職思政教育教師隊伍。專職思政教育教師隊伍以思政教育為主,此外還包括其他課程任課教師,任課教師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協同效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高校要強化教育服務管理隊伍職責。學校應強化自身的特點,提升服務意識與進行科學化管理,以此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5]。最后,學校要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輔導員是與大學生直接接觸最多的教師,不僅要管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課業學習,還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輔導員應當準確了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興趣愛好,在與大學生相處過程中,與大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中,讓學生愿意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訴說出來。輔導員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的難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除了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隊伍外,學校還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采取差異化的協同育人方式,使協同育人的方式更加多元。教師在布置教學任務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和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教育信息化時代下,教師還可以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還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如舉辦校園歌唱大賽、話劇表演;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走訪革命紅軍、重走長征路等等[6]。多樣性的實踐活動是深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強其學習體驗、引發情感共鳴,還能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將思想政治素養真正外表于形,內化于心。
(三)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渠道,優化協同育人模式
首先,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成效性與教學內容有著必然關系,在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并以目標為指導,根據大學生年齡特點和時代發展的特征,選取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應更加系統化、條理化,并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新時代的思想精神風貌,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目標保持一致。
其次,為增強協同育人機制的培育效果,學校還應不斷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渠道。高職院校可以搭建課程教學與服務管理共享平臺。在課程教學平臺中,將心理健康課程、大學生職業教育、人文素養等,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或內容建立聯系,將課程中有效的教育要素上傳至教學共享平臺中,成為課程育人的有效媒介;在服務管理平臺,各部門、各院系(部)的教職員工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學生,也應積極參與到服務管理工作當中,突出自身的主體作用。學生參與其中更有利于協同育人機制根據學生的反饋,積極有效地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再次,評價環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構建完備的評價育人機制,從中發揮評價積極導向功能[7]。一方面,根據大學生個人發展特征開展客觀性的評價,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讓評價成為引領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驅動力;另一方面,構建多元化評價主體與評價方式,在教師評價的同時,學生也要參與到評價體系當中,開展自我評價與對他人進行評價,評價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保證評價育人機制與學生發展的統一性。
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離不開家庭與社會的參與。從家庭層面來說,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的第一教育,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家長也應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感受到積極正面的影響[8]。家長要與學校多溝通交流,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共同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駕護航;就社會層面來說,高校大學生面臨即將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情況,社會教育資源也應積極參與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尤其是學校所在地的企業[9]。當地企業可以與高職院校簽訂校企協同育人戰略協議,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應用的機會和平臺,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成長為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是重要且必要的,既順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也符合當代大學生個人發展的客觀需求。高職院校應看到協同育人機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并正視當前存在的不足,從增強協同育人意識、加強協同育人隊伍建設以及拓展協同育人渠道等各方面入手,實現協同育人機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惠英.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協同育人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2):95-97.
[2] 牛萬強,徐永霞.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協同育人實效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2(01):40-42.
[3] 鄭海平.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3):95-96.
[4] 黎惠生. 論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J]. 時代報告,2021(11):48-49.
[5] 陳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探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9):75-77.
[6] 楊雪.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論[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0):95-97.
[7] 杜偉. 新時代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J]. 公關世界,2021(16):116-117.
[8] 劉麗惠. 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 熱帶作物學報,2021,42(08):2449.
[9] 苗藍亓,許東東.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作用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3):65-6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