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娟
摘? 要:為有效進行大學數學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堅持立德樹人,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育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探索了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為推進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數學;教學方法;線上教學平臺;教學大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5-0133-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校應緊跟時代步伐,堅持立德樹人,積極推行課程思政建設。
大學數學課程主要包含“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及“線性代數”等,是高校理工類、經管類等各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多數在大一、大二時期修讀完畢,涉及面廣,學生數量多,因此,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需要更加注重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有效結合,深入挖掘隱藏在大學數學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
一、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引領有機結合,提煉課程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2],增強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性及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目前,高校已陸續開展大學數學相關課程思政建設,雖已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師思政意識淡薄
高校在推行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工作時,教師主體意識不強,雖不排斥課程思政的實施,但積極性不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不利于大學數學課程思政開展。
(二)教學現狀比較單一
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現狀主要包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實施,在實施教學時仍存在比較單一等情況。第一,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填鴨式等教學方法為主,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第二,教學手段單一。傳統的教學手段多數以“一本書+一支筆”教學模式為主,往往只關注課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授。第三,教學模式單一。多數采用線下教學模式,因線下教學課時有限,教師主要進行知識的講授,沒有時間進行思政的拓展,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進行。
二、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分析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團隊力量
教師是執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主體,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具有的意識、能力及素質在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起著關鍵作用。高校需要培養一支具有自覺“育德意識”和較強的“育德能力”的教師隊伍,確保所有課程能夠“同向同行、協同育人”[3]。
1. 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提高課程思政意識
傳統教育理念往往只注重知識傳授和技巧講解,忽略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因此,教師需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注重課程價值引領的觀念,通過座談、交流等途徑可以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認識,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 增強教師自身學習,提高課程思政能力
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數學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一方面,利用互聯網資源。首先,學習網絡課程,學習名校名師的優秀案例講解方法。其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積累大量的思政案例素材。最后,將積累的思政案例有效融入自身的課程講解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另一方面,參加各類教學活動。教師可積極參加思政講課比賽,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以賽促教,提高教學能力,亦可通過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講座、研修班、教研室活動、科研等多種方式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水平。教師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充分挖掘大學數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積累相關的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增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二)梳理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的教學內容及選取的教學方法將直接影響學生思政元素接受的效果,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著重在于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針對大學數學課程梳理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 結合課程特點,梳理教學內容
教師要認真梳理所講授課程的教學內容,尋找與德育知識體系相匹配的觸點,明確不同章節內容和知識點相匹配的思政映射,將其列入課程講授的重要內容,使無形的思政教育固化到有形的數學課程教學中,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4]。
教學內容是課程簡介、教案、課件等內容的綜合體現,首先上好大學數學課程第一課,做好課程簡介。在介紹課程時,不僅包含課程的主要內容、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而且要包含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以“線性代數”課程為例,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科學思維,嚴謹治學;堅忍不拔,積極進取;學以致用,崇尚實踐;繼承發展,開拓創新;慧眼識美,熱愛生活。其次優化課程教案。教案為課程內容的詳細體現,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合理的教學設計,包含課時安排、重點、難點、本節課詳細內容、課后小結等,加入課程思政講解環節,在完成講解課程重點、難點等知識點的同時,有效加入課程思政元素,并做好內容銜接。最后優化課件內容。課件要突出重難點,詳略得當。教師需做足功課,認真備課,上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課件還需不定期更新內容,與時俱進,體現學科前沿。
2. 結合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選取是否得當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改變目前單一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或者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式教學法、對比分析法、問題驅動法、總結歸納法、案例式教學法、抽象具體化法等。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改變學生沉悶、刻板、聽課一頭霧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融入思政元素教學效果,有助于師生之間產生情感交流和感情共鳴。
數學概念的產生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數學的課程特點,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而案例式教學法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講授學生學習內容,理論推導過程中,以案例式教學方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不僅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嚴密性及邏輯性,增強數學應用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首先,授課內容案例化。大學數學課程主要包含概念、定理及大量的例題,大學數學課程作為理工科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目的是為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掌握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他問題,因此,案例式教學法使教學內容由復雜變簡單,由抽象變具體,加入思政元素,使思政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線性代數”課程為例,比如知識點為行列式,在講解概念時引入思政元素“團隊精神”,可以把行列式看作一個團隊,行列式中每一個位置上的數相當于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在團隊中,每個成員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家要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教導我們要有團隊意識,每位成員都很重要,只有堅守自己的位置,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在用“化三角形法”計算行列式時引入思政元素“工匠精神”,要牢記并熟練應用行列式的性質,在計算過程中,若其中一個數字或符號計算有誤,都有可能造成結果差別很大,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仍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始終保持執著、專注的做事態度。在用“降階法”計算行列式時,引入思政元素,堅韌不拔,積極進取,“降階法”體現的思路是將高階行列式逐步轉化為低階行列式,進而求解行列式,引導學生要保持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做事態度,困難最終都會迎刃而解。其次,可以選取數學家的故事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立志成才。最后,可以介紹我國取得的一些突破性成果,培養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潛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決心,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搭建線上教學平臺,線上線下教學相輔相成
為改變單一的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課程教學中“催化劑”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因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現代教學的趨勢,教師需要提前合理規劃線上教學模塊,線下教學內容,讓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無縫銜接。
1. 利用互聯網優勢,搭建線上教學平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線上教學資源多種多樣,有提供教學資源的中國大學MOOC、學習強國App、智慧樹App等資源平臺,有提供直播平臺的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釘釘等軟件,還有提供網絡教學助手的藍墨云班課等平臺。教師面對如此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及平臺,根據這些資源的特點,若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第一,充分利用資源庫。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及內容提前觀看網絡教學視頻,一方面通過學習這些優質資源,增強自身授課能力,挖掘富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從而豐富自己的案例庫。另一方面將教學資源推送至學生,從碎片化學習、時間機動化等方面入手,引入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第二,合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進行線上授課、輔導、答疑等活動,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特點,選擇一款線上教學助手輔助自己教學,比如藍墨云班課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頁端或手機App端進入平臺,云班課平臺首先教師創建班課,學生加入相應班級,包含教學資源,討論環節,頭腦風暴環節,作業環節,測試環節等,在教學資源和討論環節都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在作業環節還可以布置包含思政元素的小作文等,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 部署線上教學模塊,線上線下教學無縫銜接
單純的線上教學模式或者線下教學模式都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限的學時及限制的地點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因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線上與線下教學活動相結合的實施對于課程教學效果的高低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需要合理部署線上教學模塊,規劃線下教學內容,處理好各個教學環節,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無縫銜接。
首先,做好課前預熱工作。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針對所講內容做好教學計劃,包含推送的教學資源,比如視頻、課件等,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提示、蘊含思政元素的暗示,以設置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預習。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進行觀看及學習,進行課前預熱,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學習效率。其次,抓住課中黃金時間。學生通過線上課前預習,已對知識點進行了大概了解,當然心中還存在些疑問。教師在線下上課過程中除了講解重點、難點及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外,針對學生問題可以進行詳細講解,或者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安排小組討論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后,處理課后遺留問題。線下上課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授課,不能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聽懂、理解透徹,并學會應用。課下利用線上途徑,針對每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實施“精準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
(四)完善頂層設計,優化課程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教師實施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為原則,將“立德樹人”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大綱的制定中。只有在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才能創造出具有課程思政新特點的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進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5]。教學大綱主要包含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等內容,優化大學數學教學大綱主要從以上幾個模塊進行細化,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加入課程思政元素,創新教學內容,突出“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思政教育”,完善課程教學的頂層設計。
第一,細化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該門課程達到的能力,不僅僅局限于掌握知識,數學運算能力等,還應該包括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及蘊含思政元素的探索精神,思辨精神,責任擔當意識,誠信價值觀等。第二,梳理教學內容。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包含教學重點、難點及蘊含的思政案例等內容。第三,優化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建互動交流平臺。第四,課程考核細則多樣化。重視過程性考核,增加過程性考核比重,加入思政元素考核因素。
三、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優化,與時俱進。首先,加強大學數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充分發揮教師集體智慧,從而增強課程思政執行能力。其次,梳理教學內容,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環節,利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利用互聯網構建豐富的課程思政案例庫,在德育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不但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且能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最后,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大綱中,并貫穿于整個教學大綱,進而優化大學數學教學大綱。
參考文獻:
[1] 趙東紅,魏海瑞,劉林. 大學數學公共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初探[J]. 大學數學,2021,37(03):46-52.
[2] 吳珞. 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推進方法初探[J]. 高教學刊,2020(04):72-74.
[3] 李潔坤,陳璟. 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9(52):120-121.
[4] 孫和軍,王海俠. 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20(06):22-27.
[5] 劉志清,周琴.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04):81-83.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