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演奏是現代音樂藝術領域的重要表現形式,其豐富性基本能夠滿足大量不同音樂藝術的呈現需求,帶給人們音樂享受。鋼琴演奏最早出現于西方,是西方音樂領域展示音樂藝術作品使用的重要樂器,具有極為寬廣的音域。在此基礎上,演奏人員合理進行鋼琴演奏,能夠使音樂藝術作品達到理想的表現效果。經過長期發展,鋼琴演奏已經十分成熟,在音樂藝術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為了使鋼琴演奏達到更理想的效果,演奏人員需要正確掌握鋼琴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同時,還要深入研究西方音樂歷史,回顧鋼琴演奏的漫長發展歷程,把握鋼琴演奏的內涵、精髓和本質,然后將其總結為更適合當前鋼琴演奏的支持力,達到更理想的鋼琴演奏效果。鋼琴是西方音樂領域的重要樂器,也是西方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在學習鋼琴演奏時,需要同步學習西方音樂歷史,充分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具體來看,學習西方音樂歷史,要充分掌握鋼琴演奏的技巧,這就需要深入研究音樂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了解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類型、優秀音樂家,為自身的提升提供關鍵性支持。基于此,文章分析西方音樂史對鋼琴演奏的影響。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鋼琴演奏;影響
中圖分類號:J624.1;J6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03
0 引言
只有從不同角度切入并進行分析,才能夠準確把握鋼琴演奏的情感,在鋼琴演奏實踐中傳達音樂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與情感。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融入鋼琴演奏人員的思想情感,引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帶給聽眾更好的藝術體驗。
1 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
1.1 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早期階段,也是西方音樂歷史的源頭。目前,針對該階段的歷史資料文獻不夠充足,很多內容難以得到佐證。該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包括雕塑藝術作品、繪畫藝術作品等,因此,在回顧古希臘羅馬時期音樂發展歷史時,需要從這些藝術領域進行考量。
古希臘羅馬時期涌現出了大量哲學家,其對西方音樂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更多地體現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上。例如,《荷馬史詩》作為古希臘羅馬時期重要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音樂歷史的文化特征。對《荷馬史詩》進行分析,其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組成,以一種近乎神諭式的靈感和精妙的語言對所涉及的情感進行描述,帶給人宏偉壯麗且充滿悲情色彩的感受。《荷馬史詩》是西方古代歷史詩歌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不僅在西方文學領域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還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了反饋和整理,展現出了十分鮮明的音樂風格與類型,并將音樂藝術與不同情境進行結合。由此可見,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音樂藝術往往與該階段的歷史背景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包括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都對音樂藝術產生了影響。為了在鋼琴演奏中充分展示這一歷史階段的音樂風格和特點,需要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深入學習,在把握歷史根源的基礎上,展現出鋼琴演奏的藝術價值,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1]。
1.2 中世紀
中世紀一直延續到了1450年的文藝復興時期,一般以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開端。中世紀西方人民的思想文化主要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此時期的音樂藝術同樣具有明顯的音樂服務特征。音樂領域提到中世紀時,往往暗含貶義,這是一個黑暗、腐朽、崩壞的時代。其中,從時間角度對西方中世紀音樂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進行更細致的劃分整理,可形成5—13世紀和14世紀這兩個主要階段。其中,前一個階段具有更明顯的宗教性質,以宗教音樂藝術和世俗音樂藝術為主, 14世紀后,西方音樂藝術更多地表現為意大利音樂和法國音樂。
具體來看,西方中世紀音樂歷史在13世紀之前,受基督教教義的影響較大,是在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上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該歷史時期的宗教音樂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因為該階段西方受到教會的統治,所以從西方音樂藝術形式和政治生活等多個方面均能看到宗教元素的滲透,形成了與宗教有密切關系的歌詞和音樂曲調風格,如《圣經》等。同時,該階段的鋼琴演奏也更多出現在一些宗教儀式上,很難真正表現出音樂藝術作品在旋律、風格方面的變化。另外,考慮到西方基督教歷史發展,不同的區域往往存在不同的宗教儀式,對應每一種宗教儀式,通常有不同的音樂傳唱作品與方式,這使得音樂藝術在宗教儀式和機制的影響下,往往極為復雜,難以進行簡單操作。在此基礎上,對當時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對圣詠進行了編訂。如此一來,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儀式便能在音樂的基礎上達成統一。對比中世界西方音樂歷史中宗教音樂的強勢地位,世俗音樂處于十分弱勢的狀態,但相較于宗教音樂,世俗音樂更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且具有更加靈活的形式和更加柔美的音調。隨著時間的推移,14世紀后,法國的巴黎圣母院中形成了一種復調的音樂藝術創作風格。該風格下的音樂藝術往往伴隨著更加自由的節奏,并使產生于該歷史時期的音樂藝術作品逐漸擺脫了宗教音樂的影響[2]。
1.3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指1450—1600年,該階段西方產生的音樂藝術作品和中世紀時期音樂藝術作品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社會具有強大的包容力,人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解放,情感也能夠通過音樂藝術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達。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音樂領域的器樂和聲樂均得到了獨立的發展,完善了五線譜的基本音樂創作形式。同時,西方科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先進的科學技術為音樂藝術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多種不同流派的音樂風格形成。
具體來看,文藝復興時期之前,西方音樂多建立在聲樂的基礎上,器樂雖然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落后于聲樂。文藝復興時期之后,音樂風格更顯自由,擺脫了宗教的影響,這一階段器樂得到了高度發展,同時開始與舞蹈藝術融合,形成了很多為舞蹈服務的音樂。以變奏曲為例,變奏曲是作品對某個主題進行多次重復或展開的獨立器樂曲。16世紀后,出現了更多成熟的變奏曲音樂,衍生出了高音旋律變奏和低音旋律變奏這兩種風格[3]。
2 西方音樂史對鋼琴演奏的影響
2.1 把握音樂創作風格,了解鋼琴音樂內涵
為了使鋼琴演奏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需要學習西方音樂歷史,把握西方音樂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在此基礎上,鋼琴演奏人員不僅能夠充分了解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不同時期產生的音樂藝術,還能夠在情感層面、創作背景層面、風格內涵層面對音樂藝術作品形成準確認知。同時,學習西方音樂歷史,能使鋼琴演奏人員從更宏大的視角,對鋼琴演奏進行分析,對不同歷史階段西方音樂藝術的發展演變進行分析,從而使鋼琴演奏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具體來看,鋼琴演奏的藝術呈現能否真正傳遞音樂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能否建立起與廣大聽眾之間的情感聯系,取決于鋼琴演奏人員是否真正把握了鋼琴演奏作品的內涵。而對作品內涵的把握,則要求其對作品創作的歷史時期有深入了解,了解對應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然后從大環境角度切入,思考創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產生這種情感的,如此方能真正了解音樂藝術作品的內涵,在鋼琴演奏中對其進行精準把握和有效傳遞,從而建立起鋼琴演奏人員自身與音樂藝術作品的聯系,建立起與廣大聽眾的聯系[4]。
例如,《巴德堡變奏曲》作為西方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中世紀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宗教特點。具體來看,該歷史時期的西方音樂藝術作品往往更注重外在形式表現,而非深刻的藝術作品內涵。因此,該階段的音樂藝術作品往往具有極強的節奏感與跳躍性。同時,該歷史階段的西方音樂藝術作品會應用大量的旋律、具有重復性的音樂復調法。另外,從音樂藝術作品的曲子聽感來看,多伴隨十分明顯的變化起伏,尤其體現為鋼琴演奏力度的變化。因此,鋼琴演奏人員在進行鋼琴演奏時,需要充分把控其外在表現力,使鋼琴演奏呈現出來的效果更具層次感[5]。
2.2 理解創新心境,增強演奏情感
鋼琴演奏人員在學習西方音樂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把握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中產生的情感和心境,然后在彼此之間建立起精神和情感聯系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如此一來,便能使音樂藝術作品的鋼琴演奏達到更準確的效果,提升鋼琴演奏整體的藝術性。鋼琴演奏人員應當不斷豐富音樂知識儲備,提升鋼琴演奏技巧,甚至對音樂藝術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使鋼琴演奏中所使用的技巧可以真正與音樂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相關聯。無論是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中世紀音樂藝術作品,還是文藝復興時期更加自由的音樂藝術作品,在演奏時均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控,理解具體的創作心境,以不斷強化鋼琴演奏中的情感。
例如,《合唱》反映了貝多芬艱苦的一生,是對貝多芬情感創傷和疾病影響的體現。鋼琴演奏人員在進行鋼琴演奏時,需要切實把握好作品對內心情感的表現,使最終呈現出的鋼琴演奏效果更加豐滿[6]。
2.3 獲得人生感悟
鋼琴演奏作為一種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曲調、節奏的傳遞,還是藝術作品中思想內涵與情感的傳遞。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能夠放松人們的身心,并基于不同情境,帶給人們不同的體驗。例如,節日活動的音樂多給人歡快、喜慶的感受。同時,優秀的作品也能讓人們產生思考,在音樂藝術賞析中收獲人生感悟。具體來看,這是因為在創作音樂藝術作品時,往往會融入創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會,而越是優秀的音樂作品,創作者的一生便越是艱辛不易。如此一來,音樂藝術作品的鋼琴演奏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音樂的直觀體驗,還有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表達。鋼琴演奏人員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感悟,需要學習西方音樂歷史,從不同歷史階段的音樂風格、類型切入,從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切入,輔助進行理解,在精準把握作品思想內涵與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更精準的鋼琴演奏,不斷優化鋼琴演奏的藝術效果,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3 結語
鋼琴演奏是現代音樂藝術領域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獲得了許多人的關注和喜愛。鋼琴演奏最早出現于西方,是西方音樂領域的重要樂器和表現方式。因此,在學習鋼琴演奏時,還需要學習西方音樂歷史,了解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研究其藝術風格與內涵情感,在廣泛積累和深度討論的基礎上,獲得鋼琴演奏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 軒一丹.西方音樂史視域下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探究[J].當代音樂,2020(8):94-95.
[2] 劉佳.音樂教學中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的相互影響[J].藝術科技,2019(5):264.
[3] 李冰.淺談西方音樂史中對鋼琴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方向和內容[J].北方音樂,2018(14):116-117.
[4] 王曉燕.演奏員提高演奏水平的途徑探析[J].北方音樂,2018(18):54.
[5] 陳馨.關于提高大提琴演奏水平的思考[J].今日南國,2010(6):28-29.
[6] 胡爽.中西方音樂史課程的重要性及教與學方法研究[J].藝術評鑒,2021(10):143-145.
作者簡介:李葉曄(1987—),女,四川隆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