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悅
摘要:“父母外出務工”作為一項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長期處于“留守”這種不利處境下,得不到父母的直接關愛和教育,使生活事件壓力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更大。對此,家長應加強親子溝通,給予孩子情感關愛;學校應通過開設心理課程、提供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時提供家庭以外的心理支持;政府、社會應組織開展關愛保護行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負性生活事件;留守兒童;社會適應;挫折應對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1-0063-03
一、引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一起正常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戶籍兒童[1]。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顯示,截至 2018年9月,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調查人員在全國 12 個省(區、市)的 27 個縣(區)進行了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服務需求評估,結果表明,與農村非留守兒童相比,當前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心理健康問題,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凸顯[2]。留守兒童的成長關乎千萬個農村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其心理健康問題應得到廣泛關注。
負性生活事件是使個體產生消極、不安和焦慮等負面情緒體驗,并導致個體的情緒情感向消極方向發展的不愉快事件[3]。人們在生活中難免遇到負性生活事件,對兒童來說,學習上遇到挫折、同伴關系不良、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難等都屬于負性生活事件,會引發負面情緒。應激理論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應激源會對個體身心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引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導致自殺行為[4]。負性生活事件在個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且負性生活事件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直接負相關關系,即留守兒童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低[5]。
二、負性生活事件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外出務工作為留守兒童生活中的一項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務工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造成長期且顯著的消極影響,尤其是父母長期外出(超過四個月)和母親外出務工的情況,對子女的影響更大 [6]。留守兒童長期處于“留守”的不利環境下,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在學業、生活、社會適應等方面獲得的支持和幫助有限,缺少應對負性生活事件的積極資源,生活中的負性事件給他們造成的壓力更大。
(一)社會適應較差
社會適應(social adaptation)是指個體為適應社會環境不斷地學習或規范自身行為和生活方式,最終達到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的過程[7]。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選擇并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及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社交能力、處事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能夠間接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留守兒童特殊的成長經歷和環境使其積極心理品質未能得到很好的塑造和發展,相較于一般兒童,他們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較差,心理適應問題較多。留守兒童中,以祖輩陪伴和照顧者居多,祖輩因為對孫輩的寵愛,以及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對孫輩的學習和成長不能給予科學的指導和管理;有些祖輩過于寵愛孫輩,不讓孫輩參與家務勞動,使得留守兒童自理能力和獨立性較差。此外,祖輩對網絡的認識不足,對孫輩上網缺乏有效管理,使得部分留守兒童沉迷于網絡,學習習慣較差。
總之,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獨立性、環境認同、人際和學習等均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兒童的社會適應。部分留守兒童在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因缺乏社會支持常感到無從應對,很容易一蹶不振或者誤入歧途,對周圍的人產生不信任感,從而更難融入社會。
(二)心理和行為問題較多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加上與祖輩的溝通不暢,當他們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如學習中遇到挫折、人際交往不順等,壓力無法得到及時排解,由此引發一系列情緒問題,如沮喪、自卑、孤獨、自我封閉、孤僻。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在情緒方面表現出更多的不穩定性,報告最多的情緒體驗是孤獨感;另外,留守兒童的委屈難過、狀態焦慮和抑郁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7-10]。
因父母不在身邊,臨時監護人的監督不力,留守兒童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進而恐懼、逃避學習,并逐漸發展出厭學情緒,最終放棄學業。部分留守兒童由于人際交往不順,對周圍的人產生了怨恨、仇視心態,排斥與他人接觸,甚至出現暴力傾向。個別留守兒童因長期得不到情感支持,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愿告訴他人,選擇一個人默默承受,由此積壓了許多消極情緒,長此以往,導致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做出自傷、自殺行為。
三、應對策略
在“留守”的不利處境下,負性生活事件對留守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幫助他們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從容應對負性生活事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一)父母: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加強親子溝通
童年時期父母對子女的方式以及個體在與已經建立情感聯結的父母分離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10]。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體驗到與母親(或長期的代養母親)溫暖、親密和持續的關系,并且在這種關系中獲得滿足,這種情感滿足是他們應對負性生活事件的積極資源,兒童會由此發展出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為了提升家庭經濟水平,使孩子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選擇外出打工,由此缺席了孩子的成長。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留守家庭的親子溝通提供了便利。研究表明,網絡親子溝通的高頻率對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有積極的影響。父母可通過微信、電話、電腦等工具與孩子進行溝通,尤其是微信,方便快捷,能實現面對面溝通,有助于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建立情感聯結。當孩子有了學習、人際等方面的困擾,父母可以通過微信視頻給予孩子及時的指導,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情感關愛。
除此之外,父母應創造機會多與孩子團聚,利用節假日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寒暑時將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體驗一下父母的生活,看到父母遠赴他鄉工作的艱辛,從而在情感上更親近父母。如果條件允許,父母中的一方可留下來陪伴、照顧孩子。總之,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陪伴和生活指導。
(二)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因父母(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學校應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為留守兒童提供社會支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應對負性生活事件,調節不良情緒。
首先,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包括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家庭成員組成、經濟狀況、心理狀態等,全面、動態地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如開設心理活動課,通過游戲活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應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調控自己的情緒。配備心理教師,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對一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化解成長中的壓力。
其次,班主任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與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化解成長中的難題;開展主題班會、家長會等,消除其他學生和家長對留守兒童及家庭的刻板印象,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同學和老師的關愛,增強歸屬感;讓其他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組成學習小組或者生活小組,互幫互助,為留守兒童提供同伴支持;為留守兒童設置專屬的“崗位”,讓他們為班級做事,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自我價值感。
再次,學校多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為他們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技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后,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溝通留守兒童的情況,家校形成教育合力。開設家庭教育線上和線下課程,督促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學習,促進他們轉變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
(三)發揮政府作用,提供社會支持
首先,從政府服務的角度出發,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要求縣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認真組織開展關愛保護行動,確保關愛保護工作覆蓋本行政區域內所有農村留守兒童;各級財政部門優化和調整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關愛保護資金[6]。《意見》抓住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統性的頂層制度設計,致力于構建家庭、政府、學校、社會齊抓共管的關愛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進行幫助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動員和利用本地現有的資源及力量,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從外部盡可能減少留守兒童可能面對的負性生活事件。
其次,政府要發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和保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到了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中來,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輔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可考慮讓志愿者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臨時監護人、學校教師及社區工作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構建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與發展的環境[8]。
四、結語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更難應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給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給留守兒童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而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關注,幫助其緩解生活壓力,更好地應對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家庭、學校、社會組織、政府等有關各方應該肩負起這份責任,創設良好的環境,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亞利.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6):4-9.
[2]國家衛健委.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R].北京:國家衛健委,2018.
[3]賀瑩瑩. 高中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4]王楠,韓娟,丁慧思,等. 農村在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J]. 中國公共衛生,2017,33(9):1320-1323.
[5]韓黎,袁紀瑋,龍艷. 苔花盛開如牡丹:農村留守兒童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37(2):266-274.
[6]劉紅艷,常芳,岳愛,等.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面板數據的研究[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15(2),161-174.
[7]李彩娜,張曼,馮建新. 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個人自主的中介作用 [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4):371-377.
[8]劉昱君,陸林,冉茂盛,等.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J]. 科技導報,2021,39(18):31-38.
[9]徐超凡. “留守兒童”問題行為與心理資本實證研究與啟示[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3):160-165.
[10]喜悅,徐衛偉,張楠.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5):283-292.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