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徐訓 范小春


摘要:
在深刻了解課程思政內涵、工科專業課程思政要素及其實施路徑的基礎上,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課程5個思政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類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及其對應的知識或能力目標,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個目標融為一體,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教學方式創新和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改進四個方面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落實提出了保障措施。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TU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3-0146-07
我國高等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服務、為人民幸福生活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主要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和前提。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格局[1]。這一論述明確了各類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互關系及其各自的任務和目標。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于2014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提出并進行了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它不僅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改革,更是教學體系和教育理念的變革。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探索,是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期為提高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顯性和隱性思政教學,使學生增強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堅定愛黨愛國的理想信念,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中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的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應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斷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同時,明確了工學類專業課程教學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普通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是培養具有基于科學原理和方法、考慮社會、環保、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分析土木工程中復雜問題,制定、評價復雜問題解決方案并組織實施的專門人才。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從事土木工程相關工作,無論是工程設計,還是現場施工或者管理工作,均應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和組織管理方法。過去,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常規土木工程結構的施工技術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基于場地、人員、材料、經濟和季節等因素進行施工方案設計的能力,培養學生從工程實踐中發現和提煉工程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掌握施工組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備組織工程項目施工、開展項目管理的能力。土木工程涉及面廣、體量大、經濟和社會影響較大,一旦在生產中出現安全問題或產品質量問題,不僅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產生較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因此,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強調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價值引領,實現知識、能力、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3-6]。根據《綱要》、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特點,確定以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1)政治認同,道路自信。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責任、使命、擔當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提高培養愛國敬業擔當的家國情懷和不斷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使命感。
(3)守誠信、鑄品質。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通過分析各分部分項工程中工程質量問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施工技術措施和施工技術指標等知識,在工程施工中樹立誠實守信、鑄就品質的工程倫理意識。
(4)遵法規、保安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土木工程專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培養運用法律、專業標準規范維護公共利益、自身權利、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5)精益求精、科技報國。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堅決防止“貼標簽”“兩張皮”。在全面梳理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所確定的思政教學目標,設計各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講授內容及教學目標。
(一)政治認同,道路自信
在施工組織概論中介紹大型民生工程,這些工程的建設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該思政元素融入重大工程建設案例的簡介中,通過建立相應的案例庫,包括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兩山”醫院等。筆者所在單位地處武漢,為了使學生對思政元素有更深刻的內心感受,近兩年授課主要介紹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后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同時,與西方國家在重大災難期間的政府作為和表現進行對比。如202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遭遇強烈寒潮襲擊時政府的做法,對比案例通常應選取授課之前半年之內的熱點事件。通過案例比較,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感情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二)責任、使命、擔當的家國情懷
這一思政元素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責任和擔當是每一個土木人應有的基本素質。土木工程生產的絕大多數是公共產品,其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經濟往來、產品質量都需要相關人員承擔相應責任,但這種責任和擔當絕不是無知無畏的擔當,應當是基于專業知識背景的,可以融入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生產和質量要求部分的講授中。
第二,在面臨危難時刻的家國情懷。基于施工組織概論中應急工程的特點,以2020年武漢“兩山”醫院為例介紹應急工程的施工組織。多年來,武漢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一直是“兩山”建設單位中建三局的主要人才來源,很多校友參與了該工程的建設。通過雷神山、火神山建設初期中建三局建設者的社交媒體報名、現場施工組織,以及醫院投入使用期間管理人員和工人在只有口罩防護的條件下堅持一線工作不退縮的圖片、視頻,培養學生的責任使命和家國情懷。
(三)守誠信、鑄品質
由于土木產品的公共屬性,產品質量不僅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而且還會引發社會輿論。一旦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不僅影響個人的利益和聲譽,影響施工企業的社會聲譽和正常運營,
而且有可能引起民眾對法律法規和政府的質疑。企業社會形象和聲譽受損后,影響施工企業運營,最終必將影響個人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相關知識點,為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土木工程中的質量問題主要產生于未按照規范標準要求施工、偷工減料,如填土施工中未按照規定遍數壓實,或采用較小噸位的壓實機械壓實,質量檢驗時未按照規范規定隨機在壓實層下部取樣,這樣的填土層在地下水或者地面遇水下滲作用下會形成承載力下降或地下空洞,從而導致行人或車輛發生安全事故。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到懂技術、知規范、講誠信、重質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強化工程倫理。在基礎工程施工、混凝土結構施工、砌筑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裝飾工程施工等章節中通過工程質量問題或事故案例教育學生在工程施工實踐中應守誠信、鑄品質,生產高質量的建筑產品,創造平等和諧的社會氛圍。該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如表1。
(四)遵法規、保安全
當前建設領域安全事故頻發,一旦發生,社會影響惡劣,此類事故客觀上多是未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施工程序所致,主觀上都是施工管理人員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在施工中以“經驗”取代具體應有的技術分析和工作程序。教學中針對工程建設常見的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如土方工程、降水工程、基坑工程、模板工程、腳手架工程、吊裝工程、垂直運輸工程等),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掌握各種施工技術和事故處置措施,嚴格遵守法律規范,保證施工過程的安全,確保自身生命安全和職業安全。該思政元素將通過案例融入各相應章節,其所融入知識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
(五)精益求精、科技報國
創新創造已成為中國各行各業發展的最強動力,隨著中國建設市場如火如荼,一些有創新和創造的施工技術和裝備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土木行業必將由粗獷發展轉為創新創造。以有影響的工程案例介紹基坑微變形控制技術、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超高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模架裝備技術、大型施工塔式起重機、施工電梯、磁力緩降安全逃生裝置、數字化建造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土木工程行業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工程實踐,其不僅應用于工程實踐,更是來源于工程實踐的需求。如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施工電梯垂直運輸量大,需要投入多部施工電梯,導致單面外墻預留范圍大、成本高;又如傳統超高層建筑施工中的需配置安裝多臺吊機,往往存在配置不經濟、模架影響塔吊爬升等問題。根據工程需求,中建三局借鑒了軌道交通中兩條鐵軌、多部列車的運行模式研發了“單塔多籠循環運行施工電梯”;借鑒旋轉餐桌思路,研發了“廻轉式多吊機集成運行平臺”,將多臺吊機集成在一個可整體廻轉的平臺上,平臺下部的巨型柱支承并沿中心筒體爬升,以上兩個工程問題的解決思路源于日常生活,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創新。從這些案例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工程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樹立科技報國的理想和科技創新的信念;激發專業創新的動力,探索專業創新的方法和途徑,培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三、課程思政教學組織
(一)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組織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教務處和學院組織的課程思政教學培訓、思政課程建設研討會和系列課程思政講座。通過參加這些培訓和研討活動,提高了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理解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辯證關系,拓展了專業育人、課程思政的資源建設和教學技能,調動了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性,強化了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學團隊除在課堂與學生充分交流,課后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學習平臺進行答疑,實現因材施教,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實效。依托武漢理工大學—中建三局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邀請中建三局專家和優秀校友作為教學團隊成員參與課程建設。
(二)深挖課程思政元素,豐富教學內容
修訂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融入點、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知識目標或能力目標。組織集體備課、課堂觀摩,編寫相應的課程思政講義和教案。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分挖掘知識點和學生能力培養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和能力間的隱形對應關系,努力使思政元素在教學中自然滲透,與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培養無縫銜接。思政元素一般通過典型工程案例或工程人物體現,選擇案例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能為學生帶來切身感受的案例(表1和表2)。這些典型案例的引入既能進行知識的傳授,又能實現思政引導,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導向。
(三)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或產出為導向,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隱形融入思政元素。依托課堂討論、在線教學平臺和QQ學習群,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其學習熱情。對于安全問題案例,通常要求學生課前收集案例并分析,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總結或理論提升。對于填土工程、防水工程、裝飾工程中的質量問題,要求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在在線教學平臺或QQ群中討論。學校內、人行道上、道路中常見的坑洞、破碎的地面磚,寢室、教學樓中滲漏,建筑物內墻斑駁的抹灰、外墻缺失的飾面等,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討論這些問題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感同身受”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從課程考核和暑期實習來看,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進課程學習評價體系
基于OBE教育理念,土木工程施工課程考核體系以“重過程、看成果”為原則[7],將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比重增至50%以上,改變了過去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方式。學習評價體系是規范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學方式建立科學、嚴謹、透明的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創新創造。本課程的過程考核既包括考勤、線上學習、線上作業、線上討論、專題調研、課堂討論等,還包括對課程思政內容學習態度的評價、涉及思政元素內容線上討論的評價。此外,還注重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在學生畢業2~3年后,通過調研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工作情況,獲取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最終成效,為后續的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四、結語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工程實踐性強,課程教學團隊高度重視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充分認識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根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點確定了“政治認同,道路自信”“責任、使命、擔當的家國情懷”“守誠信、鑄品質”“遵法規、保安全”“精益求精、科技報國”5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基于教學內容設計了思政教學目標的融入點,使這些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很好地融合為一體。為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教學團隊、課程思政元素、教學方式、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予以保障,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以期為本課程的持續改革和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學儉,石巖.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3]袁競峰,蘇舒,朱蕾,等. 工程管理前沿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4): 188-195.
[4]盧黎,謝強,朱正偉. 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探索與實踐——以土力學課程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30(3):108-113.
[5]姬鳳玲,黃文. 基于土木專業課程模塊的思政教育探討[J]. 高等建筑教,2021,30(4):176-181.
[6]邱微,南軍,劉冰峰. 課程思政與在線教學的隱性融合——以“水工程施工”課程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 (6):57-61.
[7]呂飛,于淼,王雨村. 城鄉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初探——以城市詳細規劃課程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30(4):182-187.
Abstract:
Based on an in-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f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are proposed for the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th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or ability objectives are designed, so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learn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are integrated. Measur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from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