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念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高中生物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多元化課堂的構建,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走智慧發展路線,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文章分析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從創設情境、生活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思政幾個方面入手重點探討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高中生物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8-0094-03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強調,以核心素養為宗旨;教學過程重實踐,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或完成工程學任務,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進而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實施多元化教學是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重要途徑。以高中生物學課程為載體,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可以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實踐、檢驗、反思的機會,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現階段,高中生物學教學仍存在忽視對學生生物思維意識的培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科學應用多元化教學策略。
一、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以生為本原則
實施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和協助者,秉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并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因此,在課前、課中、課后等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啟發、引導、探究、實驗等多種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從而深入理解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的原理及規律。
(二)舉一反三原則
實施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應遵循舉一反三的基本原則,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和合理引導。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整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獨立思考原則
高中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與掌握生物學知識,還要求學生分析生物學現象,探究其潛藏的規律。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探究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多元化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解答問題。
二、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策略
1.創設網絡資源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高中生物學教學“智慧化”目標的達成創造了有利條件。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有效展現最新的生物技術成果,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創設網絡資源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分析生物學現象,遷移應用生物學知識,逐步完善與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人類遺傳病”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現從網絡中收集到的各種罕見遺傳病,如“21三體綜合征”“連體”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遺傳病在醫學領域內較為罕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有何方法可以避免嗎?隨后,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網絡資源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分析生物學現象,理解生物學原理及規律。
2.創設社會熱點情境
在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社會熱點問題及焦點問題被社會大眾所熟知并進行討論。拓展到學校教育教學領域,教師要以教材中的知識點為切入點,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教學中,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幫助學生感知社會科技進步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講解“基因工程”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小崔考察轉基因》的紀錄片視頻片段,創設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情境,并提出問題:轉基因作為一項生物基因工程,其發展原理是什么?人們在食用轉基因食品后,是否一定可以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你對轉基因食品持何種態度?請說明理由。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社會熱點情境,加深了學生對生物技術的理解,在引發學生思考探究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二)生活化教學策略
1.應用生活化教學資源
生物學知識多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并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時,可以將生活中的生物學資源、生物學現象、生物學技術案例引入教學中,以強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樹立“生活教育”思想,基于教材收集并應用生活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究交流,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認知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解“生態系統結構”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電教化教學手段(如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池塘生態系統”的動態演示圖,讓學生通過對魚、水草、浮游生物等生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加深對生態系統、食物鏈等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從而得出生物圈“強者不強、弱者不弱”和諧共存的規律。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通過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生物學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2.構建生活化教學過程
生活化教學是多元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現實生活相近的模擬情境,促使生物學教學朝著生活化、趣味化、體驗化的方向發展,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認知體驗強化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在新課標精神的引領下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開展生物學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圍繞生活現象提取生物學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解“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幾個探究合作小組,向學生提供食鹽、黃瓜段、白蘿卜段、白菜絲等物品,引導學生圍繞“腌制咸菜”這一主題進行實踐操作,并記錄蔬菜出現變化的時間及具體表現。待學生腌制完畢后,教師讓學生品嘗咸菜,闡述咸菜味道的變化情況。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腌制咸菜”這一常見的生活化活動為載體,簡化“物質跨膜運輸”教學流程,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三)實驗教學策略
1.開展實驗討論活動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要板塊,是培育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在實施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時,教師應重視開展實驗教學,依托實驗引導學生對生物學實驗現象進行交流討論,激活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關鍵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驗討論活動開展之前,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結合實驗內容、學生學情,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實驗進行合理設計,凸顯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鮮明特征。隨后,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創造輕松愉悅的實驗環境,讓學生高效地完成實驗交流討論任務。
例如,在“DNA是主要遺傳物質”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實驗內容,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DNA的本質是什么?有何特征?讓各小組成員圍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對于實驗中有爭議的地方,讓學生交換意見,從而深入理解“DNA是主要遺傳物質”這一生物學結論。開展實驗討論活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素養。
2.合理設計實驗方案
傳統的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基本上都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的指引完成相應的實驗操作。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驗能力,但是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生物學教材,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材料、儀器等,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激發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活力。
以“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驗小組劃分,讓各小組成員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根據學生所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指導,逐步形成具體的實驗框架。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內化所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同時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設計,增強生物學實驗的開放性。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實驗為例,這一實驗過程用時較長,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很難順利完成。對此,教師可將這一實驗放到課后讓學生來完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水果,收集相關的實驗資料,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豐富實驗教學手段的同時,促使實驗教學朝著開放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有效落實了核心素養。
(四)課程思政策略
1.利用生物學史培養良好品質
高中生與初中生相比,具備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且認知水平有所提高。因此,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己任,依托生物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例如,在講解“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相關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達爾文歷時多年完成《物種起源》科學著作的故事,并且對這一科學著作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加以說明。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生物科學史的滲透,讓學生感受到達爾文身上所呈現的精神品質,并以達爾文為榜樣端正人生態度,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奮斗。
2.組織實踐活動強化道德情感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應充分發揮生物學課程在立德樹人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深入研讀新課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學生為主體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強化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實現學科多元化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講解“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衰老的到來”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誦散文詩歌、制作PPT、演唱歌曲、表演舞臺劇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衰老和死亡的感悟。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探索的機會,深化了學生對生命、死亡、衰老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真諦,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這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強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又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守護家園,綠色衛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所在地區的環保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生成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明確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多元化教學的實施,并秉持以生為本、舉一反三、獨立思考的大原則。在此基礎上,借助創設情境、生活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思政等策略的實施,構建多元化的生物學課堂,踐行新課標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學多元化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認真鉆研,同時走智慧發展路線。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寇夏荷.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多元化教學的實踐探討[J].讀寫算,2022(27):10-12.
[3]? 孫愛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24):140-142.
[4]? 施海閩.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生物教學活動開展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8):90-92.
[5]? 夏宣紅.新課改背景下微課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6):137-139.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