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課堂上,學生能夠獲得審美素養與道德素養的提升。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是教師一直以來的探索方向。教師利用活動化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增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美術課堂“動”起來。
【關鍵詞】活動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黃佳琳(1995—),女,江蘇省啟東市萬安小學。
當前,“五育并舉”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美術課堂是實現校園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可以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存在部分教師教學方法落后、部分學生學習興致較低等問題,這使得美術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活動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般是指教師根據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學情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在情境中利用討論、閱讀、操作、模擬等方式學習新的知識。在帶領學生步入美術世界時,教師應當做好活動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美術課堂“動”起來,積極地探索美術知識。
一、做好準備,推動活動順利實施
如果將一節課比作建造樓房的過程,那么教學準備環節就如同打地基,只有教學準備得充分,課堂教學才能夠順利地開展。因此,在正式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前,教師應當精心做好活動目標的細化設計和活動材料的準備,推動課堂活動的順利實施,促使學生在方向明確、內容豐富的課堂上,更加享受學習美術的過程[1]。
(一)細化活動目標,指明活動方向
目標猶如明燈,指引迷霧之中的人前行。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將精力完全放在課堂活動的安排上,較少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導致美術課堂上的活動缺乏連貫性和一致性,學生也難以基于活動學習美術知識。因此,教師應當重視活動目標的設計,科學地圍繞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活動目標,并基于活動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最大化發揮課堂活動的價值。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美麗的紋樣”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通過科學細化活動目標為課堂活動指明方向。首先,筆者明確“紋樣的基本知識”“對紋樣進行欣賞的技巧”“設計紋樣的步驟”等內容是此課的重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筆者設計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紋樣的基礎知識,把握圖案裝飾的基本規律,認識紋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情況。2.技能目標:能夠自主設計紋樣。3.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設計紋樣,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增強學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生活的美,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基于上述目標,筆者安排“趣味導入”“探索學習”等活動,引導學生按照順序逐步完成活動,這樣,學生便能增強對紋樣的認識,掌握欣賞和設計紋樣的方法。
顯而易見,教師先明確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發展需求,精心細化活動目標,能夠讓活動更具目的性、連貫性,能夠幫助學生豐富美術知識及提升美術素養。
(二)準備活動材料,豐富活動內容
材料投放是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有效的材料投放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輔助學生順利地完成美術欣賞和創作等活動。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于直接為學生準備需要用到的材料,導致學生缺失參與感。對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應當主動地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準備相應的材料,在體現學生個性的同時,讓學生有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增強學生的主體性[2]。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太空新居”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借助預習活動,給學生布置自主搜集活動材料的任務,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具體來說,筆者在活動開始前,給學生布置“自主預習本節課的內容”的任務,并提出“根據預習的情況搜集制作太空新居的原材料”的要求。于是,有的學生準備了瓦楞紙、卡紙,有的學生準備了紙盒、塑料杯等。除此之外,筆者也準備了建筑模型等材料,以進一步豐富活動的材料,從而吸引學生將目光放在活動上。
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準備活動材料,能夠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學生基于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體會美術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學習活動,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二、突出學生主體性,提高活動效率
學生只有真正地參與課堂,才能在課堂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從而體現課堂的價值。教師應當引入合作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突出主體性的同時,提高活動的效率,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的效果[3]。
(一)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術是一種創造性教育,當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表達自身想法的欲望時,就能夠真正地獲得學習美術的長足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本就愛玩愛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教師利用活動化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活動主題,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獲得成長。此外,小學階段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已經開始有所顯現,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可以選擇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各展所長。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五谷作畫”一課的教學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五谷,并學會選用相應的谷物制作谷物畫,從而學會從生活中感受藝術之美。基于此,筆者依托合作活動,觸發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從活動中感知學習美術知識的樂趣。具體來說,筆者讓學生利用手邊的材料,合作完成谷物畫的創作,同時,筆者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提供相應的指導。
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合作完成創造性的美術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產生藝術思想的碰撞,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體會學習,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美術是一種實踐教育,教師選擇活動化教學的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自主實踐,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美術教材中介紹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形式,其中有一些極具傳統特色,教師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體會傳統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美術課堂的實效性。活動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腦、耳、口、手,從而讓學生“動”起來。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元宵節里掛彩燈”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式活動,以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許多地方都有掛彩燈的習俗。為激發學生制作彩燈的興趣,筆者邀請了非遺花燈傳承人到課堂上開展講座活動,帶領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學生在此次課的活動中動手設計與制作彩燈,提升了課堂參與感,了解了有關元宵節的傳統文化,樹立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三)尊重個性,滿足學生的需求
學生猶如一株花苗,需要精心地培養、照顧,才能夠開出鮮艷的花朵。在美術教學中亦是如此,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個性,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進度,而且會引發學生內心對美術活動的排斥感,使得最終的美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了讓美術課堂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師不妨將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個性上,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美術素養的差異性,優化教學方式,以便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獲得滿足感[4]。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設計分層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美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美術的影子,生活也因美術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與此同時,筆者觀察學生,并基于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分層,設計有差異性的教學活動。對于美術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筆者設計自主改造廢舊材料的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美術綜合素養發展較為緩慢的學生,筆者設計欣賞活動,引導學生積累創意,再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創意設計活動,以便這部分學生掌握美術設計的基本方法。
教師明確學生之間的差距,積極地為學生設計更加契合其學習需求的學習活動,能夠彰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促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三、豐富活動,增添生活元素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清楚地指出了教育、生活之間的關聯。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師將生活元素與教育活動有機整合,能夠增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感知,并能夠讓學生將美術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教師在美術課堂上開展活動時,應當主動添加生活元素,進一步深化美術課程的教育意義[5]。
(一)生活教學,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美術作品是個體情感與思想的體現,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開展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活動化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思考與收獲,教師運用生活化的背景構建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行動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那一刻的我”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聯系學生的生活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此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人物繪畫的技巧,并讓學生學會運用美術作品記錄生活的瞬間。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再現難忘瞬間”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在校園生活中的難忘瞬間,并以此為素材進行自由創作。
在此課的教學中,教師聯系生活組織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二)引導學生思考,深化美術課程的教育意義
立德樹人是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擁有立足社會之本,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最受尊敬的人”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以此課的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認真觀察身邊的人。筆者提出“誰是你最尊敬的人呢,為什么?”等問題,讓學生把美術課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用繪畫、拼貼等方式呈現自己最尊敬的人。在學生完成作品后,筆者提出“你想不想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呢?”“如果要成為受人尊敬的人,需要怎么做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自覺提升自我,從而主動地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能夠有效深化美術課程的教育意義、發揮美術課程的教育價值,促使學生自覺踐行正確的道德觀,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結語
總而言之,活動化教學是切實可行的美術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美術知識的動力和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個性、學情等特點,合理地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技能的提升與道德的升華,為學生的校園生活增添色彩。
【參考文獻】
[1]林進鳳.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2020(35):70-71.
[2]侯亮.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育人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2020(51):93.
[3]朱瑞娟.活動化教學 讓美術課堂更精彩[J].小學生(下旬刊),2021(2):119.
[4]趙歡歡.小學美術教學趣味性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3):176-177.
[5]鄭雪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考淺談[J].讀寫算,2021(3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