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的工作任務,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革、創新,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融入更多現代化元素。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可以保證教學的生動化、形象化,同時豐富課程內容,探索更適宜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借助情境創設、畫面啟發、微課引導、多學科融合等方式完成課堂的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與實踐的熱情,從而達成理想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有機融合策略
作者簡介:陳果(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是“素質教育”,各學科教師都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優化與改革,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探索更多新穎的教學形式,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保證師生課堂配合的默契度;還應該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領域的重要影響,將多媒體技術融入課內外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做好教學整合工作,避免學生思維固化、綜合素養難以提升,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興趣激發
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起到豐富課程內容的作用。教師可以在明確課程主題的前提下展示更多色彩絢麗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視頻、動人的歌曲,對知識的講解也不再使用“灌輸”的方法。學生能很快集中注意力,并在這些趣味元素的引導下參與到后續的各項實踐活動中,端正學習態度,借助興趣的指引提高人文素養,積累文化知識,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1]。
(二)陶冶性情
小學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此階段他們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每個學生感官不同、思想不同,對問題的分析角度也存在差異。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忽視了這一因素,導致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思維逐漸固化,對知識僅僅進行機械式記憶,不利于未來的學習與發展。而多媒體技術在課內的有效應用能夠創設出不同的情境,允許學生在情境中發表主觀看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思想更加開闊,看待問題的眼光也更加長遠,故而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陶冶性情,實現個性化發展[2]。
(三)拓展教學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導致課內學習氣氛相對壓抑,學生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機械地對所學內容進行記憶,學習形式化嚴重,對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易影響自身后續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將枯燥的文字進行形象化處理,讓所有的故事都能“動”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適當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開闊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可以嘗試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在自由探索的空間內實現個體發展[3]。
二、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策略
(一)啟發——動態直觀畫面,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喜歡用習慣思維去思考問題,他們對陌生事物的認知基于直觀的觀察。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呈現生動、形象畫面的前提下設計探索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可以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之中。這樣,學生會第一時間端正學習態度,并掌握課堂主動權,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進行探索、談論,最終在思維碰撞中明確知識的真正內涵,獲得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挖掘與主題相關的直觀畫面,降低教學難度,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堂有效互動,最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提供堅實保障[4]。
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世界上的第一個聽診器》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可為學生展示聽診器的照片,提出基礎思考問題:“大家知不知道聽診器?聽診器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分享自己對“聽診器”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進行問題設置:“同學們想知道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長什么樣嗎?想知道最初的聽診器與現在我們常見的聽診器有哪些差異嗎?”由此正式進入教學。此后,教師將雷奈克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故事以動態畫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事件的經過有一定的了解。在畫面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雷奈克為什么‘整日思索有沒有辦法發現人體內的變化這一問題呢?”“他在思考的時候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他為什么要那樣做呢?”“雷奈克沒有滿足于自己的觀察,在此之后他在不斷研究、改進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什么呢?”等一系列問題,提高學生對課文的關注度。這樣一來,學生更愿意主動嘗試演繹故事,體會雷奈克的思想、情感,并能在問題探索中有所感悟:面對自己的事業時要不懈追求,不輕言放棄。
(二)自學——提供自由平臺,重視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明確師生之間的身份差異,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真正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表達、自主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下掌握語文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自由的平臺。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允許學生利用網絡去瀏覽、搜索相關主題內容,查看更多有效的資料,加深對主題的認知[5]。同時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師生還是生生之間都可以進行自由交流,通過微信、QQ等建立交流互動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激發深度學習欲望。在課內,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視頻的引導下組織辯論活動、表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內生活,讓知識學習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背誦記憶,而是以理解為基礎的實踐表達,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自然提高。在課后,教師可布置層次化作業,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自由選擇,在深化自我認知的同時減輕復習壓力,更好地將所學內化,這有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
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日月潭的傳說》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鼓勵學生搜索有關于“日月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查找景色圖片、觀看紀錄片,在此過程中明確“日月潭”名字的由來。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做旅游攻略為目標來查找信息,從而使他們的搜索更加積極、主動,對相關內容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積極與學生建立交流合作關系,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認知思考“沒有了太陽和月亮,人間會是怎樣的景象呢?”“對于文中‘一籌莫展的問題,有沒有解決的方法呢?”等問題,讓學生展示主體觀點,不再處于被動狀態,而是與教師有來有回地進行交流。課文講解完畢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展示日月潭現在的圖片,自然引出他們對畫面的解讀,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表達的意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他們可以大膽假設、多元思考、積極辯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身的意志品質,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想象——創設多元情境,激發學生表達意識
小學生想象力強,創造欲旺盛,他們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天馬行空地思考,不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去學習、實踐。為達成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價值,將圖片、文字、聲音、影像進行整合,將主題故事以一種自然、活潑的狀態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的基礎上展示自我,產生一定的表達欲望,實現表達意識的不斷發展,透過大屏幕進入另一個生動、奇妙的世界中[6]。這樣,學生沉浸在教師所提供的畫面中,想人物所想,看人物所看,教師則發揮出自身的催化劑作用,借助最自然的交流在課內與學生建立互動關系,在互動中逐漸揭開知識的面紗,讓學生在表達中提高知識理解能力,實現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動畫《奧林匹斯星傳》第2集“普羅米修斯與火”的片段,借助生動的視頻導入課堂,從而引發學生對“普羅米修斯”“宙斯”“阿波羅”等人物形象的好奇心,也就此創設出生動的情境,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都有具象化的呈現。這樣一來,學生能夠與故事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也能夠理解他“小心翼翼”的原因,明確他是一個怎樣的神。部分學生還能夠將自己代入普通人類的視角,想象如果是自己得到了火種后會是怎樣的欣喜若狂,并表達主觀上的想法,將自己想對普羅米修斯說的話分享給教師和同學;此外,學生還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宙斯的人物形象,在對比中深化對普羅米修斯的喜愛,也愿意學習他身上堅強不屈、不畏強暴的意志品質,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獲得思想上的發展。
(四)翻轉——微課引導討論,突出學生課堂地位
新時期的教育著重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轉換自身的傳統教育思想,突出學生在課內的價值,因此不能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要活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明確自身課堂主人翁的身份,從而積極參與到實踐互動、小組討論等活動之中,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微課的價值,既向學生強調課程重點、難點知識,也用適當的留白設置探索任務,自然構建出翻轉課堂[7]。
在講解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劉備在等候諸葛亮過程中的一系列動作,將“斥責張飛”、“下馬步行”、兩個“輕輕地”、“恭敬等候”等行為進行集中展示。播放這一片段的微課視頻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小組討論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在交流后主動進行表演,對劉備一系列身體動作以及心理活動進行主觀上的詮釋,感受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誠心誠意以及對人才的尊重。在觀看視頻和集體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課文內容與視頻畫面相融合,發現更多細節,如劉備的站姿、站立的時間、輕輕叩門的原因、不騎馬到跟前的理由等,在自主探究中豐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感受到他對賢才的敬重。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會對故事的后續發展產生好奇心,從而繼續向下閱讀,感受到劉備與諸葛亮見面后的歡愉,也對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他值得劉備這樣去拜訪等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最終在翻轉課堂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微課視頻與情境創設在本質上的區別是前者更注重引導與討論,后者則更重視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觀看微課后,學生能夠嘗試思考更多問題,也能夠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看到知識的本質,還能夠在討論中激活思維,開闊眼界,獲取更多有效的學習經驗,從而強化表達能力、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五)融合——多種元素整合,增加學生信息儲備
小學生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嚴重不足,他們很難憑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探索出作者的深層思想與情感,在學習中容易遇到較大的阻礙。基于此,教師需要做的是對多元化要素進行整合處理,讓語文教學不再枯燥、單一,用學生比較了解或者很容易產生探索欲望的素材去對他們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核,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樣既能促進學生思維上的發展,又能讓他們得到情感上的升華[8]。
同時,多元素的融合也就意味著多學科的整合。教師可以將多學科知識進行連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也能降低教學難度,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最終起到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課內外知識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一課時,教師將語文知識教學、文化教學、歷史分析等多種元素相融合,豐富課程內容,依次展示下述資料。
【紀錄片】播放《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的“跪射俑”片段,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來自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也明確應該更加精心地保護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物,深化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意識。
【類型科普】分別展示“將軍俑”“騎兵俑”“武士俑”“車兵俑”“弓弩俑”“馬俑”的細節圖片,還原出秦始皇率領軍將出征的場面,所有人各司其職,并且英勇善戰,彰顯英雄本色。
【拓展】出示不同國家元首、中外游客參觀秦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視頻片段,引導學生對世界矚目的兵馬俑說一些自己想說的話,為他們提供表達民族自豪感、愛國精神的機會,在課內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圍。此時此刻,學生不僅學習到了語文知識,更領略到了沉睡地下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風采,實現人文素養、核心素養的發展。
結語
當今,我國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教育領域也應借此展開教學改革工作,以更加科學、生動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講解,在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前提下構建高效課堂。以小學語文教育為例,教師一方面要發揮出語文學科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還要將多媒體技術與知識教學進行巧妙融合,借助生動化啟發、多平臺供應、多情境創設、微課引導探索等方式來構建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信息,保證他們在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提升學習成效,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牛玉芳.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文學教育(下),2020(1):92-93.
許益嫻.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5):129,131.
劉桂蓮.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15):162.
于浩.小議有效開展小學語文多媒體信息輔助教學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1,23(8):189-190.
王來輝.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如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探尋[J].中國新通信,2021,23(8):191-192.
劉秀榮.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新通信,2021,23(9):199-200.
田順香.借助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2):200-201.
王輝.淺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