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教學中引入支架式教學,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提倡 “減負增效”的當下,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做好支架的搭建、情境的創設、評價環節的優化等工作,以便利用支架式教學,推動高品質生物課堂的生成。文章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探索高中生物課堂如何利用支架式教學提高課堂質量。
【關鍵詞】支架式;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支架式教學提升高中課堂參與度的研究”(課題編號:普教立項D/2020/02/14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萍(1980—),女,江蘇省海安市實驗中學。
“支架”原指建筑工人使用的腳手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如同建筑工人,通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的方式,推動學生向更高的學習水平發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夠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新課改對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教師留心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習活動,而這些學習活動的順利實施離不開“腳手架”的搭建。對此,在高中階段組織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時,教師應當主動地搭建教學支架,讓學生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效果,幫助學生完成生物知識體系的建構。
一、生成探究支架
教師要想學生通過支架主動探究知識,就要先保障支架的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由問題元素、生活元素構成的教學情境,能夠帶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主動走入課堂。對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搭建有效支架,創設探究情境[1]。
(一)搭建支架
主動學習是維持學生學習活力的永動機。如果學生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就不能激發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排斥情緒,從而抵觸學習。因此,教師在利用支架組織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時,應當切實根據學生現有的生物知識水平,以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概念框架。與此同時,為了讓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教師要科學地借助圖表支架、問題支架等,幫助學生分解學習任務,以便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向深度學習,真正完成對生物知識的建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的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在提出“DNA和蛋白質究竟誰是遺傳物質?”的問題后,直接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就會感覺困難重重,無從入手。對此,教師可以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水平、發展需求等,為學生搭建有效的支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素材,并向學生提出“科學家是如何知道DNA是遺傳物質的呢?”“艾弗里的實驗目的到底是什么?他達到實驗目的了嗎?”等問題,以便學生基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重溫科學家的探究經過,從而認識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并基于前人的經驗獲取科學的證據。通過這一過程,原始的學習任務被分解,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學生可以更好地沿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尋找線索,在逐一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攀登”支架,實現智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搭建適宜的支架,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促使學生基于支架逐步解鎖未知的生物知識,從而真正地實現深度學習,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二)創設情境
課堂導入環節猶如一節課的大門,有趣的課堂導入,能夠引導學生自覺推開“大門”,走入新課。但當課堂導入枯燥無味時,學生會失去對“大門”內的世界的探索欲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導入環節,以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設計情境時,教師也要保證情境的生活性、趣味性、簡潔性,讓學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主動地探索生物知識[2]。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的增殖”一節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主動進入教師搭建的支架,教師需要做好情境的創設工作,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大象、老鼠等動物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與老鼠相比,大象的體積怎么樣?”等問題,使學生輕松地與教師進行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大象的體積大呢?”“大象的體積大,是因為大象的細胞大嗎?”“老鼠的體積較小,是因為老鼠的細胞小嗎?”等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動物體積大小與細胞之間的關系產生好奇心,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樣,在后續的課堂中,學生可以始終保持對學習內容的熱情,積極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并提出趣味性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對未知的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讓學生更加自覺地探索知識,從而逐步提高學習能力。
二、有效探究知識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占據主體位置,教師結合生物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支架后,就需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有限,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限,為了更快、更好地讓學生提高學習水平,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搭建建議支架、問題支架等,輔助學生自主探究,也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
(一)自主探究
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創設情境后,便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識,完成生物知識體系的建構。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他們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便會使他們的學習信心大打折扣,難以深入理解生物知識。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搭建問題、工具、建議等支架,輔助學生完成自主
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探究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任務,并順勢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提供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掛圖等教學工具,讓學生直觀地觀察真核細胞的結構;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研究細胞膜化學成分的最好材料是什么?為什么?”“細胞膜極易被蛋白酶水解,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包含什么?”等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開展實驗,對細胞膜的功能進行探究”的建議,以便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對細胞膜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等功能進行探究。
教師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搭建問題、建議等多種支架,能夠讓學生更加順暢地完成探究性學習活動,從而能夠讓學生基于支架跨越最近發展區,真正地掌握生物知識。
(二)合作學習
受到成長背景、學習經歷的影響,不同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形成的想法也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較為明顯。如果教師無差異地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識,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會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信心大打折扣。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互相幫助中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梳理,加深對生物知識的印象[4]。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人類遺傳病”一節的教學為例,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表現,對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資料搜集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進行分析,以便貫徹互補的分組原則,科學地分配各小組的組員。其次,在分好組后,教師可以提出“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有哪些?”“如何對遺傳病進行檢測和預防?”等探究性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合作探究的方向。最后,學生在組內找準自己的位置。如:知識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為組員做出科學解釋;資料搜集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查找科學素材;實踐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走訪、調查,了解更多檢測和預防遺傳病的方法。如此,學生在分工合作中共同理解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等知識,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教師以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基礎,為學生搭建合作支架,并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務,能夠讓學生更有目的、更有計劃、更有序地探索生物知識,從而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共享集體的智慧成果,實現共同進步。
三、關注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評價,學生能夠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支架式教學時,應當關注評價環節,科學地為學生創造多元評價的機會,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教師也要借助評價環節,激活學生的思維,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多元互評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一方面能夠及時地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糾正學生不當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時贊賞學生的進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會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點評,使得評語帶有比較強的主觀意識。現今,支架式教學中的教學評價不僅包含學生的個人自評,也包含小組的互評,能夠有效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時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建構生物知識體系。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生物知識的探究后,要科學地為學生創造自評、互評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評價環節。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細胞的主要元素、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等知識進行探究,然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評、互評等活動。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從“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對知識的掌握效果”“在小組中的貢獻”等方面出發,設定評價標準,為學生參與評價活動提供依據;其次,教師可以請學生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對自己進行點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評,促使學生從同學的視角認識到自己在小組中的學習情況;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稱贊學生取得的進步,指出學生的不足。這樣,學生便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查缺補漏,真正通過支架式教學跨越最近發展區。
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改進以往的評價方式,有利于讓學生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真正地提升生物學習
效果。
(二)聯系生活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環節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進步,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利用支架式教學開展高中生物課程的評價活動時,教師除了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也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 [5]。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伴性遺傳”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拓展延伸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深層思考。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血友病的資料,并向學生提出“一個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與一個正常的女性結婚,生下的孩子會否健康?”的問題,鼓勵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應用生物知識的同時,意識到“禁止近親結婚”的科學道理,從而主動地傳播正確的生育觀,肯定現代生物技術對實際生活的促進作用。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應用情況進行精準評價,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教師為學生提供生活資料,引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夠有效考查學生內化知識的情況,并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可以積極傳播正確的科學觀。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支架式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的內化過程,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索生物世界。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研究和發展支架式教學,做好支架的開發,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麗萍.“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構建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25):127-128.
[2]邢信濤.支架式教學模式下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難點分析與應用對策[J].中學生物教學,2020(24):48-49.
[3]牛重娥.“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構建策略分析[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2):156-157.
[4]何素梅.“支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考,2021(24):17-18.
[5]郭志成,呂云,張曉軍.基于支架式教學的高中生物學教學改革與研究[J].智力,2021(2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