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紅


摘要:本文基于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進行分析與探討,提出借助“互聯網+”的特征和優勢,完善校企合作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建設策略,從而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思維、有崗位競爭力、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達到校企雙贏的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 校企共建 產品設計 工作室 教學模式 設計項目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1-0108-03
一、“互聯網+”的背景與現狀分析
在1919年成立了國立包豪斯設計學院,并創立了“工作坊”教學模式,開創了現代設計教育“工作室”制的先河。[1]其提倡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理念,讓師生在其中“做中求學”對當時的設計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到了烏爾姆時期,則提倡設計應是立足于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促進了現代設計的高速發展。
從工業革命到科技革命,從蒸汽時代到信息化時代,這種工作室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歷了百年的時代發展與變革,不斷促進高校設計教育的發展。工作室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得到較好發展,基于促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生產性實踐教學、提升社會服務成效以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不同需求,建立了以學校名師為主的教師工作室、國家認可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等。[2]工作室教學模式擺脫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有別于大學課堂的教學場所,重在強調創新的教學理念,將專業理論知識傳授、設計實踐訓練、綜合應用能力培養融為一體。[3]“互聯網+”給傳統產業包括傳統設計行業都帶來了巨大沖擊和理念的更新,以往的設計行業都是基于傳統理念設計產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了滿足“互聯網+”的需求,設計需要更加關注互聯網的特點和規律。[4]“互聯網+”賦予了全社會信息互聯互通的能力,讓互聯網與傳統線下產業相結合,其具備開放性、移動性、個性化等特點,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當下信息大數據的環境下,互聯網+帶來了信息時代的革命,對社會產生了整體和深刻的影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從2015年國務院就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印發《指導意見》,到201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進“互聯網+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專網,再到2021年實施教育信息的2.0計劃,實現融合應用提質擴面。由此可見,“互聯網+”已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為行業發展營造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為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獲取社會資源優化專業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文基于“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探討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建設策略,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產品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的落實,如何解決學校與企業之間共同發展中可持續能力的不足;(2)基于“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整合教學環境和資源的優勢,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多元化融合;(3)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如何實現教師、學生、企業人員等多方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4)堅持產教研融合,如何拓展高水平教師(包含學校教師、企業導師、行業大師)資源,提升產品設計工作室的運行管理機制。
基于以上的現狀,傳統的產品設計工作室的人才培養和教學環境亟需轉變新的教學模式適應時下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大環境需求。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國家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牽頭單位,其工業設計專業成立于2011年,2013年成立產品設計工作室。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此近十年期間,產品設計工作室也一直改革升級,已逐步構成一套校企零接軌產品設計工作室建設策略。
二、“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建設策略
面對“互聯網+”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給高職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的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探索與實踐有效彌補了以往工作室的不足,我校對高職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建設:
(一)創立校企一體的工作室教學模式
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學校與企業之間共同發展,相互促進。企業可通過互聯網的溝通平臺,如釘釘、計周等,給學校產品設計工作室提供真實的設計項目內容,工作室導師根據設計項目的要求再結合實際情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安排給不同年級的學生,讓學生循序漸進接觸項目實踐,從設計的“入門——提高——精通——專業”層層提升專業技術與能力。通過企業設計項目逐步介入到工作室的教學實踐中,使校企之間逐步達成設計項目合作,并共同協商制定產品設計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互聯網收集產品類別的數據信息,對設計項目進行數據分析、制訂計劃進度、溝通協商等,使校企之間在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互通有無;還可以對導師和學生進行“教”與“學”的行為分析,處理好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等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等,從而滿足“互聯網+”時代下的產品設計師崗位需求,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就業率。
“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實現在校學生與企業職員一體化,讓學生成為優秀職員;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一體化,培養師生的職業素質;學校課程與企業項目一體化,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一體化,讓教師成為專業名師。(圖1)近3年學生就業率均達到100%,引進企業兼職教師8名,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成基礎平臺課程模塊、工作室平臺課程模塊和創新平臺課程模塊。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教師,通過工作室的項目實踐提高了專業水平,參加行業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獲得第一名、“廣東省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二)創建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和資源
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更需要系統化設計的項目教學案例及配套資源,不應僅僅是以課程為單位的項目教學案例及資源,應該是以專業對應崗位能力為單位的整體性項目案例及資源。[5]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師資結構應該具備多元化的專業背景,除了設計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引入裝備制造類、電子信息類、財經商貿類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實現跨專業協同完成設計項目。企業導師方面可以根據設計項目的需要找公司內相關崗位的工作人員協同指導,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可以及時得到導師的專業解答。
產品設計師崗位是一項學科交叉性強的設計工作,需要市場營銷、機械工程、美學、推廣營銷等知識,由此可見,完整的產品開發需要跨學科跨專業來共同整合優勢資源。基于“互聯網+”時代下從橫向(廣度)和縱向(深度)兩個方面創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環境。在橫向(廣度)上,為師生營造多樣的教學環境,從需求環境——設計環境——生產環境——銷售環境等,使教學不局限于室內的教學場地。
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環境應該更加移動化,師生在開發產品時通過互聯網獲得市場大數據進行消費趨勢分析,為產品指引設計方向;借助互聯網篩選合適的技術供應鏈后,再到工廠參與生產加工技術的實踐體驗;通過互聯網發布和銷售產品做to B、to C、to O等線上線下的運營實踐,通過“互聯網+”可以讓工作室師生設計完整性更強、落地性更佳的“商品”而不是“作品”,也體現目前企業用人的專業性、跨界性、融合性的特點,現我校產品設計工作室團隊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與企業完成設計實踐多個項目,涉及產品設計的調研規劃、結構外觀設計、檢測評估等多個方面。在縱向(深度)上,有助于推進校企在教學資源方面深度融合,層層遞進扎實開展校企合作,先是校企借助互聯網平臺完成真實設計項目合作,實現校企之間的“相識”;再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手段校企共同開發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實現校企之間的“相知”;最后校企共建教學資源平臺,實現校企之間的“相守”等。現校企共建工作室平臺課程8門,已在超星學習通、學銀在線和省級教學資源庫網站上使用,綜合體現“互聯網+”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互動性、共享性、共贏性等特點。(圖2)
(三)創導真題真做的校企合作項目開發
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創導設計項目真題真做,通過互聯網平臺數據進行產品設計個性化定制,學生在低年級做產品微創新的改良設計或基于基礎框架的定制設計,到高年級逐步做整體性的產品研發設計,引導師生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需求下,循序漸進地完成真實的設計項目,滿足企業和消費者需求,累積設計成果,擺脫以往產品設計項目流于純外觀設計形式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狀態。工作室從單一性的產品造型設計過渡到跨界整合創新的產品設計策略與研發服務,通過互聯網拓展校企共建工作室發展的多樣性和持續性,使師生能真正參與企業的整個產品設計的全過程,對產品的開發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校企共同協商制定項目階段性的目標與任務,通過互聯網平臺的設計管理與協作工具,可以隨時隨地跟相關人員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建立項目會議紀要,有利于師生與企業的溝通和管理,這樣使企業人員、教師和學生從走市場、到下工廠、到賣場都能對項目的發展進行有效的協同和跟進。從最初的企業發布設計項目任務、市場調研、概念設計、結構設計、模具設計等到最后的產品上市,借助互聯網平臺將校企師生們聯合在一共創共促共融。(圖3)真題真做的實踐教學,可以在企業經營的真實背景下,將“教”與“學”融入設計項目的進程之中,使學生有機會面對設計實踐中的真實挑戰,其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職業化程度。[6]經過探索實踐,工作室團隊根據項目內容,以產品設計的研發為核心已經組成一支跨學科跨專業的設計團隊,目前已成功開發便攜式紅外線治療儀、東莞旅游紀念品等多個設計項目,設計商品參加行業的展會和交易會,在各大賣場和熱門景點銷售,得到廣泛認可。
(四)創行產教研融合的工作室管理方式
工作室是以項目為依托的教學模式,采用設計公司規范化的運作模式,建立工作室完善的設計流程、工作室管理方式、教師考核方式、學生考核方式、人員分配及工作分工等,將專業教學和實踐設計有機的結合,也讓學生提前熟知就業崗位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和方法。 [7] 在“互聯網+”時代下,使產品設計工作室能有效運行和長久可持續發展,采用互聯網智能化的科學管理平臺,統計相關人員參與設計項目的執行數據,建立績效機制從教師、企業、學生三方面創行產教研融合的管理方式,主要分為“三職、三激、三增”的三大模塊。“三職”即教師為設計項目主管、學生為企業設計人員、企業專家為項目導師;“三激”即激勵教師的校企雙向榮譽和績效管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激增企業發展的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三增”即增進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促師生的設計項目成果;增強企業對社會的服務資源和實力。
在“互聯網+”時代下在產品設計工作室中倡導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探索增值評價關注學生發展,學生進入工作室后,由負責導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指導學生們完成校企設計項目,考核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在工作室完成的設計方案同時也可以參加設計競賽、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專利等,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教師的職能,使學校工作室資源、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能更迅速、更靈活、更有效地服務于企業和社會,既增強企業的發展力和競爭力,又實現“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高度融合,使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能精準對接、精準育人(圖4)。至2021年,工作室學生畢業生就業薪資高于省內平均水平,同時也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促進校企融合辦學。
三、“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創新點
提高教學質量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是當下高職教育的核心任務。本文以“互聯網+”時代下社會對產品設計人才需求現狀和依托企業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為背景,重點從產品設計工作室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作分析探討,對產品設計工作室建設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新時代背景特征:“互聯網+”背景貼合時下發展趨勢,運用互聯網技術平臺和技術手段,不斷改進和完善校產品設計工作室各方面的建設與管理;(2)教學模式與環境創新:借助“互聯網+”的特征校企共建專業平臺,創建校企一體的教學模式,并為師生營造移動化、多元化、數字化的教學環境;(3)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產品設計工作室由校企雙方共建,通過設計項目和管理機制提高師生的積極性,把專業建設和企業經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四、“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意義
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要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行業發展相結合,根據行業崗位需求進行工作室教學的改革,強化師資隊伍的專業能力,提高校企資源使用率,優化校企合作項目,完善工作室管理體系,推動產品設計工作室的轉型升級,建設符合“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品設計工作室。
(一)校企零接軌實現市場化、增值化、品牌化
通過“互聯網+”信息大數據促成校企合作,學校可為企業提供高效益、可落地的創新設計方案,將工作室中的優質“作品”轉化成“商品”,輸送更符合企業需求的設計人才和開展更為廣闊的校企合作平臺。產品設計工作室與深圳熱麗泰和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醫療設備已投入市場;與深圳和合創意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開發多套文創產品,參加北京、上海、深圳等展會,得到很好的反響等,既提高了企業的效益,也實現了工作室產品的市場化和增值化,讓學生在校知識能力向崗位能力的遷移。在行業中,我校產品設計工作室也逐漸形成業內品牌,促進產學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二)校企零接軌增強思考力、表達力、執行力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工作室教學模式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橋梁,學校發展工作室教學模式,要求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能帶領學生直接參與企業項目實踐,通過一個個企業的設計項目訓練,來增強學生產品創意的思考力、產品方案的表達力、產品落地的執行力等,有效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高技術高素質型人才。工作室師生團隊校企共同研發產品已上市,參加設計大賽獲獎共55項;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機電學星獎”“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
(三)校企零接軌培養進取心、責任心、自信心
“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實現校企合作零接軌,擺脫之前教學流于形式化,把學生在就業后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入到教學里面。在項目設計實踐中,學生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了解市場需求和狀況,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進行溝通合作,培養學生的進取心、責任心、自信心等,讓學生在工作室中學知識、學做事、學做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逐年提升了畢業生月收入水平,同時也提升了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和滿意度。
(四)校企零接軌具有針對性、有效性、指導性
“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探索與實踐,在工作室教學模式、教學環境、管理制度等方面結合時代特征提供一套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校企工作室建設策略,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拉近了校企之間的距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 2019年建成省級品牌專業,獲批國家骨干專業,2020年在國家“金蘋果”高職專業競爭力排行榜中排名全國第三,其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探索與實踐在國內其他高職院校中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互聯網+”讓信息跟實體經濟結合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借助互聯網平臺,從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管理運行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產品設計工作室的分析探討,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思維、有崗位競爭力、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實現校企雙贏。
基金項目:
1.廣東省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GDJG2019064);
2.廣東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2018GWQNCX025);
3.廣東省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GDJG2021063);
4.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2022GXJK452)。
參考文獻
[1]高廣宇.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工作室”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5(5):26-28.
[2]蔣新革、薛勝男、許愛軍. 高職院校雙師工作室運行機制“五四”特色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26):8-12.
[3]汪沙娜、曹向楠、譚嫄嫄. 創新創業背景下產品設計工作室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風,2021(4):35-36.
[4]張慧敏. 基于“互聯網+”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研究 [J].設計,2021(13):22-24.
[5]遲恩宇. 高職院校名師工作室功能定位探討——以吉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17):74-76.
[6]李洋. 產品設計專業真題真做實踐教學探索:“全方位設計項目”教學個案研究[J].裝飾,2016(12):96-97.
[7]侯建軍、毛軼超.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工業設計工作室平臺T型教學模式研究[J].設計,2021(06):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