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孜


摘 ? ?要:文章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教材(技能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該類教材可能存在的課程思政目標缺失、學習者身份認知混亂和部分內容與本土情景割裂等問題,論證了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綱進行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主題挖掘思政元素、選材兼顧世界性和民族性、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的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策略,旨在探究國際化學術英語教材本土化策略,為選用該類教材的高等院校及教師提供路徑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教材二次開發
中圖分類號:H31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8-0031-04
一、引言
課程思政在高校外語課程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1]。國內學者在課程思政的內涵上已達成共識,認為課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樹人,即以品格塑造統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以滿足國家、社會及個人的發展需求[2-5]。學術英語做為大學英語的后續課程,應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培養目標。教材做為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重要工具。
學術英語教材建設及開發已成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國內不少高校為推進“雙一流”和教育國際化建設,都選用了原版引進的學術英語教材,如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Oxford EAP、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系列(第2版)等。此類教材貫穿先進的教學理念,主要內容涵蓋學術研究所需的聽說讀寫技能及學習技巧,包括速寫筆記、批判性思維及防止剽竊等核心技能,同時有著易于掌握的教學方法及清晰的內容架構,著力于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策略,因此,不少高校的學術英語教學采用了此類國際化教材。
但該類國際化教材會帶來諸多問題,如未能與課程思政目標有效對接、學習者身份認知混亂且與本土現實情景存在割裂的現象[6],造成了教材與教學目標不相適應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對原版引進的學術英語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以滿足課程思政的教學需要和新形勢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文章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技能類)為例,分析該類教材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進行原版引進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圍繞課程思政元素切入點、選材標準和教學活動設計3個方面探討課程思政引領該類教材二次開發的路徑。
二、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缺失
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關注學習者語言能力培養,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缺失。國際化教材編寫往往以使用對象的需要和語言教學的客觀需要為依據,不是專門針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特定的學習群體編寫[7],因此,其教學目的是為滿足學習者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的需要。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以提升學習者的學術語言能力為導向,教學目標主要涉及如何查找文獻信息、如何提升轉述總結技能、如何避免剽竊等。這些語言能力目標是為滿足學習者的語言需要制定的,未涉及思政視角。雖強化了學術誠信,但不成體系。教材建設服務于課程,課程服務于國家的人才培養。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8]。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將思政目標融入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服務于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踐行立德樹人的思政目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
(二)學習者身份認知混亂
在梳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后,教師發現教材體現了國際最新的學術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真實地道的素材內容和科學靈活的編排,有效培養學生的學術技能及思辨創新能力、研究能力等。以《學術英語閱讀》教材為例,選材主題主要涉及學業、早期個體發展、全球環境現狀、科技(遠程醫藥)、數據意識、個體活動與氣候變化、全球化(趨同或趨異)、語言規則,材料的出處主要來自于英美主流期刊(《紐約時報》)、科普讀物(《新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地理評論》)、研究報告和論文、書籍選章和書評等,涉及中國情景或亞洲文化的主題文章共有2篇,相關主題2處。教學素材本身就承載著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由于文化背景差異,本土思維傾向于以引進國的國際地位和身份作為切入點,會造成學習者認知的混亂。例如,泰國教材中的西方價值觀和文化如西式建筑、食品和故事中的人物特點等,均處于優勢地位,而本土文化元素幾乎不見蹤影[9]。由于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內容建立在西方語言體系的基礎上,且以西方學術規范為導向,同時其評估的基本原則也是以目的語的形式和內容作為考查內容和評價的依據,學習者有可能產生身份認知混亂,逐漸喪失本族文化身份認同感。
因此,有必要結合本土語境和特定學習群體的客觀需求對教材選材進行增補、刪除或調整,兼顧世界性和民族性,增強教材的驅動性,增強教材正能量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意愿,由“他者”視角轉變為“對話”視角, 實現文化互鑒及對等的文化和學術交流。
(三)教材部分內容與本土現實情景割裂
根據英語在各國的地位,B. B. 凱奇拉(B. B. Kachru)將這些國家分為3個部分:內圈英語(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外圈英語(印度等以英語為二語的國家)和擴展圈英語(中國、日本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10]。因此,擴展圈文化的學習者與內圈和外圈文化的學習者存在著較大不同,兩者在學術英語語言環境和學習需求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學術英語課程的主要問題在于引進的原版教材與本土教學情景存在割裂的情況,原因在于其自上而下的語言政策與本土學習者需求不符[11]。
以學術英語聽力教材為例,該教材第一單元主題為Listening to lectures, 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識別聽力中產生障礙的因素并熟悉不同學術文化中的講座特點。音頻主要內容涉及一名研究者對中英兩國研究生階段講座特點差異的概述,其研究是通過對12個中國留學生做了3次訪談得出研究結果,呈現出來的差異顯示:在幾乎所有維度中,英美講座方式都優于中國課堂(表1)。本次課堂活動目標是聽力筆記技能的掌握,在結束聽力活動后,不少學生對此研究結果無法產生認同感:第一,lecture特點和課程內容有關,如高數課或者專業課,教師演示和講解比例會更大,為了提升效率,練習會放到課下;第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習者更樂于在課下與教師溝通請教,而非當場質疑;第三,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國際化的推進,課堂的交互性和內容延伸都與音頻中列舉的特點有出入。因此,該原版教學素材存在與中國本土教學情景割裂的情況,仍然以西方視角選取教學材料,呈現的是對中國教育的刻板印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在進行教材二次開發的時候,教師必須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實時調整教學素
材, 給予學習者正能量。
三、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二次開發路徑
(一)以主題為切入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是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探索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構建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實現協同效應。通用學術英語課程目標不僅著眼于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英語總體運用能力,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本著這一目標,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為例,作者嘗試在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知識積累、夯實學術英語交流技能和提升學術素養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主題式教學中(表2)。
基于主題的方式,有效結合時事,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的同時,做到將學術語言知識和技能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習者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其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需要教師以立德樹人、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課程思政目標。授課教師提高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多以隱性的方式實施教學,注意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融合性和暗示性,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潤物無聲[12]。
例如,該課程依據主題開設研討課,主題內容分別為語言學習、全球問題(以能源和環保為主)、健康、教育及人工智能。課堂形式為各小組選取其中一個話題進行陳述,隨后,全班學生針對陳述話題進行分組討論和總結。以環保主題為例,多數小組選取的題目都是與全球變暖及環境保護有關,有的小組參考了A. 戈爾(A. Gore)的
TED演講并查閱了相關文獻。在任務小組結束陳述后,其他學生會針對陳述內容進行提問,而陳述小組則須進行應答。通過這一形式,學生在自我探究和分享中意識到全球變暖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教師則在總結中引導學生注意到全球環境問題和所學專業的相關性,即能否利用專業認知,為環保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再如,語言學習主題,教師可以從中西方思維模式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模式對漢英語言的影響,涉及詞匯特點、形合和意合的區別、論證中的演繹法和歸納法,等等,在語言對比中夯實學生寫作技能,同時增強其文化自信。開設研討課,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兼顧世界性和民族性,建立“對話”視角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語教學應從“他者”視角走向“對話”視角,使學習者能通過文化及語言對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13]。學術英語教材單一語言能力目標勢必影響學習者國家語言安全文化意識和“四個自信”意
識,因此,必須引導外語學習者進行身份構建并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14]。教師應在材料的選取篩選、改編和補充過程中,構建“對話”視角而非“他者”視角,強化語言對比意識,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學術英語語言技能和“四個自信”意識。
作者在進行學術英語寫作教材選材時,增補了中國文化和發展元素,以喚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建設國家的使命感。以《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單元主題“語言學習”為例,作者補充了Science期刊career板塊的一篇文章,由一名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所寫。該文細述其在進行學術寫作初期存在的問題。如習慣寫長難句、炫耀語法知識和生僻詞匯,直到導師指出他的問題所在。該文作為語言學習話題的導入,拉近了學習者和教學素材之間的距離。有了情感聯系,學生通過閱讀和對照,能較快總結出英語學術語言特點,發現自身英文學術寫作中的不足和問題所在,并及時修正。此外,在進行Health主題教學時,作者選取了Nature雜志的一篇介紹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文章,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科學家在創制新型抗瘧藥過程中的突出貢獻,熟悉相關詞匯和表達;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找出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的優秀科學家,總結其優秀品質和奉獻精神,通過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結合專業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因此,對于擴展圈文化的學習者,教材二次開發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根據主題學習的需要,融入中國元素,增加中國文化呈現,講好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實現由“他者”視角向“對話”視角的轉變,增強“四個自信”。
(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優化教學活動設計
基于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存在與中國本土學術情景割裂的情況,二次教材開發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培養其問題和探究意識,促進思辨能力培養和創新精神,著力于全人培養。黃國文認為,外語課堂踐行課程思政,不僅要教會學生使用英語討論本國或他國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采用“問題導向”視角,培養其判斷力和思辨能力,最終能正面地、正能量地發現、分析、探究并解決問題[15]。本著“問題導向”視角,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的活動設計可采用以下策略。第一,依據教材選題和社會熱點話題,教師可開展基于項目的活動設計,圍繞項目開展活動并設置不同階段的任務要求。教師可選擇跨學科的科普主題,開展小組項目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和創新意識。學生通過文獻調查、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終
寫出報告并在全班做口頭陳述,與同學進行交流。與此同時,教師鼓勵學生依托小組項目,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學術英語詞匯、演講比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例如,學習全球能源問題選題時,教師讓學生觀看觀點對立的視頻(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支持核能
使用的視頻),然后讓學生歸納雙方的主要立場和論據,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辯論、查閱資料,最后再布置論文作
業。這一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更多的相關詞匯和表達方
式,也了解了能源現狀及各類能源的優缺點,進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既鍛煉了語言能力(詞匯、搭配、辯論、寫作等),又培養了思辨能力(分析、推理、判斷等)和質疑精神。第二,活動設計應結合本校或本專業特色,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學科特長,運用思辨技能,進行仿真學
習,以“項目”為形式、以“成果”為目標,采取團隊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略高于現有水平、與其專業興趣和文化背景緊密關聯的、能激發創新意識、鍛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仿真學習項目,要求學生在6大主題的框架下選擇小組選題,在教師指導下確定小組課題。例如,學生曾結合環境專業設計課題《如何進行快遞包裝回收(回收機制的提出)》,教育技術專業學生設計課題為《武漢理工大學在線課程學習情況調查》,2個項目分獲第二屆“中國大學生5分鐘科研英語演講”大賽本科生組二等獎和第四
屆國際大學生學術研討會議論文優秀獎。由此可見,教材的二次開發,應以學生客觀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培養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以合作的方式促進真實問題的解決,團結、友愛、互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學活動始終,增強學生以建設國家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結束語
文章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技能類)為例,分析了課程思政視角下該類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圍繞思政元素挖掘、補充選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的學習者需求導向3個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引領該類教材二次開發的路徑和策略。文章為使用引進的原版學術英語教材的院校和教師提供本土化策略范式,并提供了一些教材微觀改編的技巧和方法,以避免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在中國語境下的“水土不服”,使教學活動更具有操作性、真實性和適切性,使原版教材發揮其應有功能,做到教材國際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培養既熟知專業知識又精通學術英語表達的新工科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后續研究還需從學習者視角出發,通過實證研究,以檢驗上述策略的有效性,同時原版引進學術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研究還應從更微觀角度分析語篇范式,提供思政元素挖掘范式。
注:本文研究對象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高等學校學術英語(EAP)系列教材(技能類),該系列教材引進自MacMillan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net Education等國外權威教育出版社,其中包括《學術英語聽力》《學術英語閱讀》《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等。
參考文獻:
[1] ?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
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
[2] ?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
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
(5):22.
[3] ?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
究[J].外語界,2021(2):18.
[4]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
中國外語,2021,18(2):47.
[5] ?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
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8(3):52.
[6] ?束定芳,安琳.近年來海外學術英語導向類教材的特
點與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4):9.
[7] ?程曉堂,孫曉慧.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修訂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25.
[8]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 培
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
人[EB/OL].(2018-09-10)[2022-03-23]. http://
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
html.
[9] ?NOPARAT S, CUSHLA K. The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1960-2000: postwar industrial and global
changes[M] // Struggles over difference: Curriculum,
texts, and pedagogy in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79.
[10] ?KACHRU B B.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
linguistic real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M]// English in the world.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1.
[11] ?顏奕,張文霞.學術英語實踐的本土化探究:《學術
英語在亞洲》評介[J].中國ESP研究,2016,7(2):
102.
[12] ?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
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17(5):15.
[13] ?劉正光,許哲,何嵐.“立德樹人”與大學英語教材開
發的原則與方法: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
程1》為例[J].中國外語,2021,18(2):25.
[14] ?徐錦芬,劉文波.國家安全視域下外語教材建設的
內涵與路徑[J].當代外語研究,2021(5):78.
[15] ?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
語,2020,17(5):2.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