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張捷

摘? 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已逐漸嵌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擴大,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二十大將數字經濟建設提升到了戰略高度,提出要加強數字中國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具有區位、能源、政策等多方面優勢條件,但也存在多方面制約因素。本文梳理了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 ?數字經濟? ? ?大數據
一、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一)數字經濟規模日益擴大
從規模上看,2019年-2021年,內蒙古數字經濟規模從3918億元增加到5014億元,年均增速13.1%,遠高于GDP增速,全區數字經濟規模逐年擴大,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GDP占比看,2021年內蒙古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為23.6%,同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從具體行業看,全區電子信息制造、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穩步增長,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產業快速發展,引進蘋果、華為、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業,和林格爾新區、烏蘭察布、鄂爾多斯、赤峰等數字產業園區初具規模。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增至44家,投資額與營收同比增長均超過90%,遠高于同期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指標增速。
(二)數字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
從通訊互聯網基礎設施看,2022年全區累計建成4G基站11.81萬座,5G基站3.63萬座,全區光纜線路長度達161.8萬皮公里,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34.1Tbps,家庭寬帶接入用戶普及率、100M以上寬帶接入用戶占比分別達78.9%、96%,通信網絡覆蓋率和服務質量持續提升,互聯網普及率有所增長。從創新載體建設情況看,2022年全區建成數字經濟領域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百度創新中心等數字經濟領域孵化器12個,眾創空間48個。從應用基礎設施看,2022年,內蒙古農信信息科技中心、東方國信工業互聯網北方區域中心、中國移動5G互動視頻云北方核心樞紐算力中心等一批數據中心項目啟動或推進,包鋼集團、伊泰集團、朗坤科技等企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測試建成。
(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
數字技術與農牧業、工業、服務業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2022年全區兩化融合總體水平達51%。農牧業融合方面,5G+河套灌區智能監控項目成功實現黃河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工業融合方面,2022年全區工業上云企業達1.6萬戶,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對標企業累計達5000家/次以上,累計建成智能工廠64個,全區井工煤礦完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達到129個,25處露天煤礦開展無人駕駛試驗,233臺重卡實現無人駕駛;服務業融合方面,2022年,呼和浩特、赤峰、滿洲里、鄂爾多斯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全區直播帶貨超過40萬場,網絡零售額超過78億元,同比增長4.6%,明顯高于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新型消費發展迅猛。
(四)數字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電子政務能力提升方面,2022年,自治區政務專網整合、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內外網統一協同辦公業務平臺、領導決策指揮平臺等一批電子政務項目批復建設,經濟運行監測平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等項目持續推進,制定出臺“一網統管”工作方案和行動方案,有序推進3個盟市和7個部門“一網統管”應用試點。信息化安全保障方面,2022年,全區共保障272個信息系統穩定安全運行,節約經費約20%,組織網絡安全培訓、宣傳活動10余次,開展巡查巡檢、監測預警20余次,累計安排7×24小時值班值守1000多人次,做好北京冬奧會、全國“兩會”、特別是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時期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全年未發生重大網絡安全事故。
二、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數字經濟區域發展差距明顯,新基礎設施建設整體相對滯后。從全區分布和發展程度看,內蒙古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呈現“西高東低”分布格局,因內蒙古城鄉、區域間的發展基礎與發展階段不同,導致區內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如呼包鄂地區不僅數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而且數字應用發展也進入更高階段,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發展的主力,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心,中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整體優于東部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呼倫貝爾、興安盟、錫林郭勒等地區在數字化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較為滯后。由于數字經濟相關人才多集中在較大城市,而鄉鎮、農村牧區相關人才數量和質量有所欠缺,其應用也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此外,內蒙古地域廣闊而狹長,部分農牧區還存在通信網絡指標較差,覆蓋面不完全,信息功能不健全等問題。
二是數字經濟規模不足,傳統產業與數字產業融合不深。2021年,全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內蒙古數字經濟規模為5014億元,占GDP比重僅為23.6%,與全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同時,本土大數據企業缺乏關鍵核心技術與足夠的科研力量,而很多傳統企業并沒有進行數據采集與挖掘,造成大量數據不能有效用于企業經營和行業發展,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共享仍不順暢,全區數字市場尚未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交易機制、數據確權機制,還未建立起連接整個數字產業的網絡生態系統與完整的工業網絡社區,傳統產業與數字產業融合工作亟待進一步推進。
三是大數據產業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大數據產業作為新興行業,具有投資金額大、回報期長、不確定性等特征,導致融資風險較大,產業發展主要依賴政府資金支持。內蒙古作為欠發達省區,產業發展資金匱乏,再加上近幾年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能力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內蒙古不斷推廣應用,全區數字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人才短缺現象日益突出,全區高等院校在數字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難以適應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數字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快、專業度高、融合性強,實現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引進全局視野、戰略思維、深度分析、市場洞察的專業型、復合型、實踐型高端人才,這類人才引進和留住難度大,成為了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的掣肘。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投入,優化布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一是根據自治區發展重點,結合地區實際有序布局大數據平臺、計算中心、數控中心等基礎設施,合理統籌規劃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效應,防止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加強與北京、江蘇、廣東等地共建數字經濟“飛地園區”,主動承接數據中心及關聯產業轉移。二是持續推進新一代光纖網絡建設,加快自治區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擴容,大幅提升5G網絡覆蓋率,推動新模式場景應用,健全網絡通信服務保障體系,大幅度擴大光纖網絡、移動網絡和無線局域網覆蓋范圍。三是積極爭取國家級數據中心,加快建設環首都數據存儲中心,推動加快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算力服務供給創新,重點推進應用承載、容災備份、數據存儲等業務,支持建設覆蓋全區的工業互聯網整網構架體系,推動市政、環保、應急、能源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級。四是以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為中心,將該區域打造成內蒙古數字經濟的發展核心,著力推動呼包鄂數字經濟一體化,在呼包鄂核心示范區推動數據流量谷建設,發揮烏蘭察布、赤峰等地大數據發展基礎夯實的優勢,以大數據特色應用為重點,進一步帶動通遼、呼倫貝爾、烏海、巴彥淖爾等地數字經濟發展。
(二)增速提質,促融促改,提高數字產業發展比重
一是提升數字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鼓勵產業進行數字化創新改造,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商貿、物流、旅游以及餐飲等服務性行業的數字化變革,積極延伸產業數字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以數字應用的實踐經驗為數字技術的優化升級提供支撐,為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動能。二是構建數字產業體系,吸引數字龍頭企業參與全區數字經濟發展和建設,培育壯大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先導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數字醫療、智慧康養、數字文旅等一批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多領域數字化轉型,推動全區數字經濟產業鏈全方位開放。三是推動本土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強化內蒙古本土企業的數字經濟意識,加強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激勵本土企業研發和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外部數字技術依賴,切實提高行業地位與影響力,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新的價值產業鏈,不斷提升本土企業數字技術的競爭優勢。
(三)普惠共享,智慧覆蓋,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提升自治區電子政務水平,推動電子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以標準化、便利化為目標,不斷提升電子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重點聚焦高頻服務項目,實現“一網通辦”,真正做到利企利民。二是提升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豐富文旅、教育、健康、會展等公共領域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優質資源普惠共享。三是推動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打造智慧城市的同時,也要注重數字鄉村建設,將城市的信息模型平臺、決策管理平臺、服務運行平臺進行一體化整合,深入推進業務協同、數據共享與多平臺合一,著力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水平,打造便捷高效的新型數字生活。四是加快打造智能化社區示范試點,逐步推動社區與居民住宅數字化改造,對于新建小區和住宅,應該同步規劃配套智能系統,在社區內推進無人超市、公共交通無人駕駛、智能停車場、智能充電樁等智能化公共設施建設。五是提升全民數字化能力,引導居民不斷融入數字化生活,鼓勵在線登記、網上預約、線上購物、虛擬社交、智慧物聯等數字化生活方式,積極開展數字化的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為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
(四)規范增效,協同創新,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數字賦能協同治理環境,加快區域城市一體化數字管理體系建設,提升跨區域城市治理效能,充分利用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提效降本,豐富數字化協同治理應用場景,積極總結和借鑒在平臺磨合、數據分篩、技術支持、應用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再根據經驗反饋,反向助推區域一體化數字管理體系的優化和完善。二是健全完善區域數字化協同治理政策法規,建立協商和程序機制,進一步完善相關行業公約和標準規范,推動平臺、算法、數據等新制度規則出臺,有效發揮其對法律法規體系補充和支撐作用,探索研究《內蒙古數字化協同發展和治理法規體系》,發揮呼包鄂地區的核心帶動作用,通過政策法規整合推進全區各區域數字化協調治理一體化。三是加強對公共數據、政府數據、商業數據的搜集、分類和保護,在推動數據合法公開的同時,加強數據的保密性,強化對重要關鍵數據的統一管理。四是加強與上海等東部數據交易先行先試地區交流合作,建設跨區域大數據交易中心,開展數據交易創新試點,發展培育新興數據交易市場。
(五)引培并舉,政策保障,加強大數據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與區外知名理工院校交流學習,借鑒其大數據相關專業的設置經驗,主動適應自治區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優化自治區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布局,重點設置智能科學技術、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物聯網工程、大數據發掘等專業。二是建立數字人才需求目錄和數據庫,制定人才引進培育規劃,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大力引育高端緊缺數字人才,引進和培養精通專業技能、行業政策、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大數據人才聯合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積極開展“工匠式”專業培訓,大量培育技術過硬的高精尖技術匠師,定期開展“普惠式”培訓,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勞動者數字化崗位再就業能力。三是設定大數據人才職稱評定標準,為大數據人才的選拔、任用、流動等提供考量依據,為大數據企業的員工、高管人員及核心技術人才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按其繳納的稅額和年限給予相應的獎勵,在住房、科研經費、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給予支持,在居留與出入境、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做好保障服務。
參考文獻:
[1]石彥龍.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研究[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2020,(06).
[2]肖雄.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經營與管理,2023,(05).
[3]任保平,張陳璇.數字產業鏈助推中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效應、機制與路徑[J].財經科學,2023,(02).
[4]戈晶晶.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數字化[J].中國信息界,2022,(08).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大數據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