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林武輝 黃榮勇
摘? 要: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海洋科學專業發展迅速。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號召下,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將思政教學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課堂。該文針對目前其專業知識及思政教育教學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并以學類核心課、專業必修課及選修課分別舉例進行專業知識與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探索,旨在提高海洋科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度,為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洋強國;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思政;創新融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05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maritime country, marine scie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Under the call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the marine science major of Guangxi University has integr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to the teaching classroom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xamples of core courses,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ourses of marine science.
Keywords: Maritime power; Marine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海洋科學專業導師制課程實施模式研究——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合作為基礎”(2023JGB111);廣西大學2023年本科專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計劃項目“基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導師制課程創新優化研究——以海洋科學專業為例”(無編號);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科教融合的海洋科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2JGA104);廣西2022年自治區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南海島礁重大國家需求的海洋遙感技術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校企合作平臺研發”(XGK2022002)
第一作者簡介:張媛媛(1981-),女,漢族,吉林舒蘭人,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環境污染控制。
*通信作者:林武輝(1987-),男,漢族,福建泉州人,理學博士,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海洋(珊瑚礁)放射性核素測量與示蹤、濱海核電站的海洋/大氣放射性觀測與評價。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具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因此,培養具備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跟蹤和探索海洋領域重大科學問題能力、開發海洋資源以及保護海岸帶與海洋生態環境能力的海洋專業類人才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1]。
海洋科學是19世紀4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洋事業的發展,海洋科學專業教育在中國形成了一個高潮。先后有多所高等院校開設海洋科學專業,該專業為理學專業,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并掌握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保護等知識體系及技能[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開始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3],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每門課程的傳授過程中,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讓學生在掌握事物發展規律、豐富專業學識及技能的同時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將每門課程與思政教學更好地融合,探索創新融合體系,開展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應解決的重點及難點之一[4]。
本文以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教學為例,對專業教學及思政教學進行現狀分析,剖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學科特點提出主要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等在教學過程中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創新融合方法,為促進海洋科學學科教學改革及學科正向積極發展提供參考。
一? 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現狀及問題剖析
我國開設海洋科學專業的部分高校的辦學及科學研究定位為針對某特定海區的海洋自然現象、資源開發及生態保護等。南海位于我國大陸南方,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km2,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南海有豐富的濱海和海島旅游資源、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港口航運資源、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島和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分布區[5]。其中,珊瑚礁被譽為海洋“熱帶雨林”,珊瑚生態系統是全球初級生產量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然而,近年來受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珊瑚礁正面臨被“團滅”的危機。致力于南海尤其是北部灣海域珊瑚礁及生態系統的研究,2014年9月,廣西大學成立海洋學院,以珊瑚礁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為研究主線,以珊瑚礁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和我國南海島礁開發利用的重大現實需求為總體目標,培養能夠對南海島礁開展全面、系統、深入研究的科研型人才。辦學幾年來,在完善各門課程專業知識授課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目前,主要專業課程及思政教學開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 缺乏思政教學理念及內容的關注與研究
在以往的本科教學過程中,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依靠思政政治理論課來進行,專業課很少涉及,組織形式存在明顯缺陷。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及黨中央的倡導下,思政教學走進專業課堂[6]。但部分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融合的初衷理解不夠透徹,造成了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的思政教學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對于專業課授課過程中的思政教學理念及內容缺乏關注,更沒有進行系統地研究,這是造成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脫節的根本原因。因此,作為海洋科學類專業課任課教師,應將思政教學作為專業課程的育德內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發展中大國,建設海洋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應有許多相關專業內容與當前國家政策相結合,教師應在積極關注時事政策的基礎上,將其恰當地融入相應的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促進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
(二)? 缺乏思政教學成果總結及反思
從思政教學走進專業課堂實施以來,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教師積極響應教育部要求,堅持履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基本方向,在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但缺乏對于思政教學成果的總結,在課程結束時,往往僅對專業知識的授課效果通過期末測評及平時表現進行總結分析,而對于思政教學的教學方式及所起到的作用沒有進行及時總結,對現存的問題及改進方式沒有進行深刻反思。思政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及專業知識的同步教學應在向學生傳播知識、傳播真理的同時傳播思想、塑造靈魂。而由于缺乏思政教學成果總結及反思,教師和學生往往不夠重視思政內容,失去了專業知識授課過程中思政內容融入的內涵,沒有將價值觀引導寓于理論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沒有從兩者有機結合的教學活動提升師生的思想素養。因此,應對思政教學成果進行積極總結及反思,總結可以匯報、考核等方式進行,并對結果進行反思,以更好地全面推進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建設,使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得到正確的精神指引。
(三)? 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相互脫離,未能形成有機結合
在對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課課堂調研時發現,部分教師將專業知識及思政內容分成獨立的兩個模塊,不但沒有將二者有機的融合,甚至有些內容相關性極小,思政教學沒有恰當地選準專業教學中的結合點,演變成生硬的說教形式,使學生不能主動自覺地接收思政教學內容,沒有形成正確的引導方式。事實上,無論是專業還是思政知識,都應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問題與參與意識,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要用好社會實踐的大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適當地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深入基層、參與實踐。比如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常面向社會舉辦的海洋科普教育,有了實際經歷,參加過的教師可以鮮活實踐為素材,打開課堂視野,在授課過程中以思政及專業知識兩個角度讓學生從當前熱點問題出發,發揮專業課程中思政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何利用專業知識更好地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而奮斗。
(四)? 缺乏思政教學改革宣傳推廣及質量評價
教學改革旨在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在專業知識授課方面的改革措施,對于思政教學也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然而,從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現有的教學改革實施措施上看,由于缺乏對思政融入專業知識教學課堂后的教學成果總結及反思,故缺乏思政教學改革的宣傳與推廣,專業教師未能使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協同效應,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環節中不能及時體現與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及不斷的改革與推進。更加缺乏對思政教學內容加入專業課堂的客觀質量評價。因此,應注重思政教學改革的宣傳推廣,使教師和學生深入理解思政教學對發揮專業課程的價值滲透作用及大學生價值引領作用。并應對開展的思政教學改革成效進行積極客觀的質量評價。評價可采取調查問卷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思政教學設計中的積極性,關心學生想了解及學習的思政內容及方式,并選取合適的內容進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應積極聽取并采納其他教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并認真反思,從而進一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內涵,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品質及公民責任感。
二? 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創新融合體系探索
針對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現狀及問題剖析,對主要學類核心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創新融合進行了系統地探索,旨在能夠使各類專業課程都能夠將思政內容更切合地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從而使兩部分教學內容相輔相成,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
(一)? 學類核心課程與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方法
目前,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由學院教師任教的學類核心課程包括海洋科學導論、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普通地質學等。其中,海洋科學導論為新生第一學期接觸的專業課程,作為引導性課程,在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該課程覆蓋學科面廣,在一門課中將學生未來需要學習的各門專業課程的內容高度總結,因此不僅內容繁多,且對于大一新生還缺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學難度較大。但此門課作為學生認識海洋、學習研究海洋的入門課程,學生的關注度很高。然而,在海洋強國的背景下,海洋科學導論課程可更好地與思政教學相融合。廣西大學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北部灣的開發建設、向海經濟的發展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都可以在各個知識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特別是對于南海島礁的建設意義、維護祖國領海完整,都可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將抽象的專業知識賦予愛國的色彩,由此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海洋科學專業知識的渴望,對于本科階段后續各門課程的授課具有引領性的意義。
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普通地質學等核心課程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對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其中物理海洋學課程難度最大,數學公式推導較多,更應該在適當的知識點引入思政教育,使枯燥的專業知識賦予精神內涵。例如,對于海洋內波這一知識點,除了在理論上對內波的形成、傳播等進行講授外,可對內波對核潛艇的安全性進行講解,并進一步引申到我國南海的軍事武裝防御,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的強大。海洋生物學及普通地質學課程多采用多媒體技術,各種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及地質地貌形態使學生能夠帶著濃厚的興趣吸取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知識點可以與南海的島礁建設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如對于南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講解,可向學生簡單介紹,近年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的不斷增強和全球氣候變化日漸加劇的影響,中國南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不同程度地遭受了破壞與退化,南海典型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生態系統已經連續多年處于亞健康狀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保護藍色國土的重要意義。再如,地質形貌相關知識點中南海大部分島嶼屬于珊瑚礁, 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島礁,引發南海爭端,由此教育學生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夠抵抗外敵侵略,這一思政教育可與海洋地質相關的知識點融合貫穿。因此,在各學類核心課的專業授課過程中適當穿插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更將理論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專業知識及思想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素養,為今后走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7]。
(二)? 專業必修課程與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方法
海洋科學專業必修課程是除學類核心課外學生必修掌握的課程,是培養海洋科學人才的根本,包括海洋生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遙感、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及化學海洋學等。此類課程的學習建立在專業基礎課與核心課的基礎上,對海洋進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海洋自然規律及研究與開發海洋自然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科學方法等。專業必修課每門課程都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如海洋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及其與海洋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在授課過程中,可舉例說明涉海行業發展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如西南入海新通道平路運河建設的政治及經濟意義,如何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做好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等。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暢所欲言,提出具有科學依據的解決方案。海洋地質學則可將專業知識點與國家領海的范圍、國家的能源尤其是南海的油氣勘探現狀與發展貫穿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領悟到成為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對于我國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在海洋遙感的授課過程中,可將衛星遙感專業知識與我國航天事業的騰飛進行有機融合,在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及化學海洋學的授課過程中,可在對于海水富營養化引發的海洋赤潮的專業知識講解過程中,融入赤潮頻發折射出人類活動對海洋帶來的危害進行擴展教育,使學生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政治理念,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宣傳保護海洋精神,與公眾共同愛護海洋,履行作為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政治使命和擔當。
(三)? 專業選修課程與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方法
海洋科學專業選修課程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及需求進行有選擇地學習的課程,包括珊瑚礁科學概論、海洋氣象學、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化學、海洋魚類學、海洋微生物學和島礁工程概論等12門。其中,珊瑚礁科學概論是廣西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特色專業課程,該課程將珊瑚礁作為一個系統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使學生掌握珊瑚礁學科的基礎知識、發展過程,也了解珊瑚礁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和新動態。該門課涉及內容較多,同時可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也較多,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變化、海洋酸化及生態系統退化等環境問題,島礁工程建設等的科學問題都可以與海洋強國戰略、向海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機融合。由此將不同學科方向的專業知識及我國現有的政策戰略創新地融入珊瑚礁的內涵、精髓和前沿進展,更有助于學生在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愛國主義意識,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海洋氣象學是研究海上大氣的物理信息,以及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規律的學科。海洋氣象學既涉及大氣又涉及海洋,因此是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共同研究的領域[8]。學習該門課程的前提是學生應掌握物理、數學、流體力學等相應的基礎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多個知識點可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如海流、臺風的形成與我國極地建設、深海探索科學研究,更可以將專業教師參與的極地考察與深海探索作為思政教育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關注點從單一的專業知識擴展到課程之外的家國情懷,更深刻地認識海洋科學專業[9]。其他各門海洋科學專業選修課,均可在授課過程中,在適當的專業知識點融入相應的思政內容,與學生在專業知識及思政教學內容上積極互動,建設有精神、有知識、有生命力的專業課堂[10],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刻地體會到祖國南海具有大量可開發利用的生態及經濟價值,應在大學期間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提升自身對海洋的開發及保護意識,提高海洋科學方向的創新能力,努力成為合格的海洋科學人才,為祖國的海洋強國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結束語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海洋科學人才的教育質量關乎我國海洋強國事業的發展前景。德才兼備的海洋科學人才是開設海洋科學專業高校的培養目標。因此,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使學生在獲得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發展海洋經濟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專業技能的同時,更加堅決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堅定建設海洋強國政治理念,是海洋科學專業各專業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積極思考的問題。任何專業教師在及時有效地將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同時,應重視思政教學質量,通過學生課堂及課后反饋及時開展思政教學成果評估,不斷地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發展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姚瑩.中國共產黨海洋思想的國際法解讀:發展歷程、實踐彰顯與法治愿景[J].南海學刊,2022(8):44-58.
[2] 李洪武,劉志媛,劉均玲.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思路[J].內江科技,2011(2):4-5.
[3] 劉楊.“魯棒控制理論”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50):57-60.
[4] 吳亞平.“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科技與創新,2020(19):100-106.
[5] 李飛星.中國南海漁業經濟發展戰略探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0-37.
[6] 王涵.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反思[J].管理觀察,2017(30):138-143.
[7] 洪志忠,別敦榮.學習素養視域下的大學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64-71.
[8] 劉書偉,王燕,張田田.劣構性問題空間構建策略與民族地區創新人才培養——以海洋氣象學課程為例[J].內江科技,2022(43):35-36.
[9] 王磊,甘秋瑩,彭旭鋼.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以“海洋氣象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14):125-128.
[10] 高江勇.高質量本科教學的發生——為何需要及何以實現互動式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