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摘 要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陌生化的考題屢見不鮮,本文以近幾年部分高考題和模擬題為例,分析高考文學類作品閱讀理解中陌生化題目的設置特點,探討陌生化題目應對方法。
關鍵詞 高考語文 文學類 閱讀理解 陌生題目 設置特點 應對方法
近幾年,高考命題人把陌生化表達這種文學創作的藝術技巧運用到高考命題中,融合各種知識,越來越突出情境設計,“三結合、三情境”成為命題的重點,即把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將命題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綜合的探究情境;將命題設置與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研究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發現高考文學類作品閱讀理解中陌生題目按設題方式大致可分成四種類型,自然有相應的應對方法。
一、高考文學類作品陌生題設置類型
類型一,立足于文本特征,融會貫通。
文本特征是指因文本的體裁、主題、作者的語言習慣而呈現出來的特點,文本不同,其特征也不盡相同。近幾年,從文本特征的角度設題的情況屢見不鮮。
例如:(2022·全國甲卷)文本一:王愿堅《支隊政委(節選)》,文本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選)》[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閱讀試題: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分析不同文體的藝術表現,首先要分析兩個文本文體的不同。根據文本一的情節內容和客觀題的提示可知,文本一是小說,小說必須具備人物、情節、環境三個要素,最大的特點是虛構;從注釋內容來看,文本二的文體是紀實文學,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不能有任何虛構。再分析兩個文本的藝術表現。“藝術表現”是指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如文本一以描寫為主,不僅直接描寫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突出其形象,也通過“我”的言行和環境描寫來側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濃墨重彩的描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文本二以記敘為主,描寫性語句較少,敘述簡潔客觀,再現了陳毅將軍的真實經歷,能讓讀者直觀地了解陳毅將軍過人的魄力和毅力。最后歸納出答案:①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文本二敘事情節簡約。②文本一重在藝術性,有動作、語言、神態、細節等描寫,還有環境的烘托;文本二講究真實性,沒有環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類型二,立足于文本表達技巧,生動精妙。
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么內容,達到了什么藝術效果等。近幾年從文本表達技巧的角度設題也很常見。
例如:(2019·浙江卷)《呼蘭河傳》(節選)閱讀試題: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征。
“敘述上的特征”這樣的表述對考生來說就比較陌生了。它屬于綜合分析題,可以從人稱、視角、敘述順序、敘述語言等角度來思考。從人稱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稱“我”,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情感,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從視角角度看,“我”是一個孩子,從孩子這樣一個視角看世界,會更具童趣、童真;從敘述順序角度看,本文屬于順敘,按時間順序行文,脈絡分明,自然舒緩。要注意的是,描寫也是一種記敘性的陳述,本文中細膩生動的場景細節描寫,如“我們”一家吃粘糕的細節,也是本文敘述上的一個亮點。綜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①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②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④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
類型三,立足于專業理論,微言精深。
現在經常在考題中看到冰山理論、情感氛圍、悲劇意蘊、審美移情、時空交錯等陌生的用語。看到這些陌生化的專業術語,很多考生頭痛。但近幾年從陌生化術語的角度設題也很多。
例如:(2020·全國1卷)越野滑雪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題干可以分為兩句話,第一句是對冰山理論的形象描述,第二句要求依據這一理論說明小說情節安排的特點及其效果。命題人已經很貼心地將這一新術語進行了解說,考生順著這一思路就可以概括、判斷出小說“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的情節是兩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棧的逗留;冰山下八分之七隱藏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尤其是兩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這種情節安排使小說大量留白,引人遐思。可以歸納出答案:①小說的情節是兩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棧的逗留,這只是小說“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過小說已有的情節安排,可以推測出其背后隱藏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尤其是兩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這種情節安排使小說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類型四,立足于業界鑒賞評價,一語中的。
文學創作鑒賞界的大家對作品的評語進入高考試題,如“有人認為他讓‘筆下人物成為人性集中的觀照物,又沒拋棄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技法的精髓”“有人評本文‘以意象為鏡面,來映照人的內心世界”“有人說科幻小說‘經以科學,緯以人文”。考生看到這些評語就發蒙。這樣的考題出現在各地試卷中。
例如,(福建省部分市2023屆高三二模) 《鳳仙花》 劉慶邦
著名作家王安憶評價劉慶邦的小說:“在那里,能看見某種程度和形態的禮儀,與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賦予了美學的意義。”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本題重點考查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兩方面。王安憶評論中的“某種程度和形態的禮儀”,對應的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被賦予了美學的意義”,對應的是“審美鑒賞與創造”。日常禮儀的細節中含有虔誠之心,讓生活慢下來,莊重起來,讓色彩豐富一些,讓人變得美好而自知,堅定平和有力量。在時間的坐標系中保持生活的禮儀,讓其發揮承載文化符號的功能,也涵養文化自信。領悟生活禮儀中的美學,讓平凡的日子散發出光芒,散發出愛與美,是每個生命的最好遇見。
考生要在文中找到三處日常生活中的“某種程度和形態的禮儀”,說出其蘊含的美學價值、審美意義。歸納答案如下:①選日子、取清水、裝白盤、潔凈手等,形式莊重認真,體現對美的尊崇。②輕輕砸、摁手印、敷花泥、賞指甲等,內心虔誠期待,體現對美的向往。③老愛幼、大帶小、不忘給奶奶看,行為中蘊含禮儀傳統文化觀念。
二、高考文學類作品陌生題的應對方法
許多高考題設置了情境,于是在學生的眼中就變得十分陌生,學生提筆不知從何處入手。因為此類試題無論是命題、答題還是答案,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解答時一定要認真審題,綜合分析任務情景,明辨命題指向,把握答題要求,方能依題擇法,依問作答。其實情境只是一層“面紗”,遮住了試題的本質,揭開這層“面紗”,回歸試題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在多變的、限制的陌生情境下,考查的是相對不變的文本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明確了這一點,就能答好題,贏得高考的勝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應對。
方法一,儲備知識,構建網絡。文學類閱讀教學可依據模塊知識整理,熟悉各類題型的答題模式并能夠變通遷移,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對文本三要素(內容、形式、主旨)的回答和對三者關系的建立,在文本的語用實踐中積累和內化知識,提升和強化思維。
例如(2020·全國Ⅲ卷)《記憶里的光》試題: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記憶里的光”是如何統攝全文的。
分析文章標題的統攝作用,首先需要理解標題的含義,然后分析標題與文章行文的安排、文章主旨的表達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調出散文閱讀鑒賞的相關知識了。
方法二,引導審題,關注情境。文學類閱讀陌生化考題,考查非常規性題型,應引導學生平和面對,關注題干情境與問題指向,通過細讀文本、精準審題來解答。
例如(圓創教育·武漢2023屆高三三月聯合測評)《京城的告密》閱讀試題:郁達夫《故都的秋》選擇棗樹、蟬鳴、都市閑人等平常事物,本文也是選擇逼仄的胡同和隱身的四合院寫古都北京。這種市井生活角度更能突出古都北京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題干中“市井生活角度”“古都”這些信息告訴考生答題的角度應包含“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厚的歷史沉淀”“古都的生機活力”等,再根據文本進行具體分析。
方法三,聯想課本,學以致用。高考語文不考課本上的,這是事實,但不代表課本不重要。不可否認,高考題是高于課本,但它來源于課本。
例如(2018·新課標Ⅰ卷)阿成《趙一曼女士》閱讀試題: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題干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讓人覺得陌生,學生一頭霧水,甚至有些老師一時都反應不過來。其實語文課本上就有。《別了,“不列顛尼亞”》在新舊語文課本上都有,其課后探討題有這樣一題: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這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這和我們這道高考題差不多了。
方法四,有理有據,規范答題。答案不能是隨筆、感悟式的,一定要回到原文,切割分層,從每一層中分析概括出來。答案要求準確、規范、全面,分條作答。
例如(廣東省六校2022屆高三第四次聯考)相裕亭《匪師》閱讀試題:關于相裕亭的小說,有人認為他讓“筆下人物成為人性集中的觀照物,又沒拋棄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技法的精髓”,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從題干“人性集中的觀照物”看,應該答主題;從“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技法的精髓”答手法;從賦分“6分”看,分兩條作答。①“筆下人物成為人性集中的觀照物”指小說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解釋評論內涵)如小說主人公趙廣德身上體現的仁德智勇等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性之美,錢三爺身上體現的冷酷殘暴的人性之惡。(結合小說內容闡釋,即用小說內容印證評論)②“又沒拋棄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技法的精髓”是指小說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技法。(解釋評論內涵)如:設置懸念。開頭第一段談到真正的匪師難尋的種種原因,設置懸念,引出趙廣德當匪師的故事。結尾出人意料。悍匪以打家劫舍生存,但經趙廣德的教化,山寨匪去窟空。(結合小說內容闡釋,即用小說技法印證評論)。
全國新高考卷和部分省市高考卷在陌生化試題的創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及時梳理總結這些成果,有利于陌生化試題被廣大教師接受,有利于通過一線教師積極將其轉換為課堂教學行為,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通聯:武漢市江夏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