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鄒之坤

摘要:隨著經濟、科學的持續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理論、先進技術及創新思路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指引,尤其在進入新時期后,互聯網得到普及,大數據、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再加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實施內容,為“互聯網+教育”奠定基礎。本文以xx市實驗高中為例,圍繞該中學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實踐展開探討,探究新時期“互聯網+”應用路徑,以期為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一線教師提供更多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應用
隨著時代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全面認識,政府、社會及學校等多方力量均探索助推教育發展的路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為教育發展提供指引,將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教育公平發展等作為發展主要方向。其中思想政治課程在樹德、育德方面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高中必修課程,在助力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培養符合新時期發展需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愈發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互聯網+”成為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技術等得到大面積應用,基于此,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為基礎,探究“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應用有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必修課,依托這一科目,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正確理解并認識馬克思主義,明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基于該門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依托互聯網的各種軟件平臺和新媒體平臺等成為日常教學必備,例如微信群、QQ群、學校網站及MOOC等,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助力。與此同時,現階段在實際指引下發現并認識到重要性互聯網。基于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應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順應新時期發展特點和教育改革需求,將基于互聯網產生的新媒體平臺融入課堂教育之中,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積極作用[1]。另外,互聯網的應用使得高中政治課程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教師教學可用資源呈現多元化發展,且教學方式更為多樣化,借助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教學,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優化極為重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應用“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研究對象闡述
xx市實驗高中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公辦中學,在國家和政府等大力支持下,當前發展態勢良好,是該市知名度較高的一所中學,整體占地面積達到270畝左右,擁有符合國家級要求的標準化校舍,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可以容納約5000名學生在其中居住生活,當前有6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接近4600人。同時還擁有一個大型食堂,為學生提供營養豐富、選擇多樣的飲食空間。同時校區環境優美,整體設計合理、布局科學,校舍附近花團錦簇,不同季節為學生帶來不同的美感,擁有超過三萬株花草樹木,種類接近300種,且擁有超過1萬平方米的草坪,為學生在學習之余放松身心提供優良環境[2]。另外校區教學設施齊全,在政府等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引進校園,為建設標準化、智能化校園提供支持,例如目前學校有一個400m標準運動場和200m標準運動場,多個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校園廣播室及若干標準實驗室;校園實現校園網全覆蓋;所有教室中配備電腦、多媒體、電子白板等輔助設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
(二)調查研究活動闡述
新時期“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發展新方向,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教育領域發生顯著變化,也促使教師依據時代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調整個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仍有很多教師思維存在局限性,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從而導致教學課程暴露出很多問題,例如教學理念與新課改不符、教學方法落后等,這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呈現,也為學生后續發展造成干擾。在此以xx市實驗高中為研究主體,結合該學校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情況、學生能力水平及教師水平等進行分析,總結現階段“互聯網+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研究方法
調查主要以實踐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參與政治課程教學旁聽,通過觀察、體驗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情況,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法匿名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以選擇題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訪談法,以個別學生和教師進行面對面訪談交流,更為深入地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現狀、教師認為存在的困境和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通過系統性調查研究,可為后續實踐應用建議的提出奠定理論基礎[3]。
2.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活動以xx市實驗高中為研究主體,為了確保研究內容具有代表性,本文研究在該高中三個年級中共選取12個班(每個年級4個班),共選取600名學生及20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此種方式,確保本次研究結果具有可信度和參考價值。
3.研究結果
為了保證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性,探究持續一學期,通過對某一學期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活動進行研究,對研究結論進行整理總結,結果如下:第一,教學思維傳統。隨著教育改革,傳統的教學思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但實際上,教師教學思維并沒有完全順應時代變化,具體表現如下:教師教學仍以“教+考”為主,并沒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優勢,使得育人、樹德目標達成度大打折扣,其中超過7成(15人)的教師均存在這一問題,而這7成教師中可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輕度有4人,中度有7人,重度有4人,且有495名學生認為教師思維模式較為陳舊;第二,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新課改的提出,明確指明學生占據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應發揮引導者和輔助者作用,但實際上,超過半數(12名)的教師仍忽略這一問題,且超過8成(487名)的學生均認同這一觀點,認為自己并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三,實踐教學活動缺乏。雖然時代發展,教學改革持續化推進,但教學活動中實踐缺乏問題仍較為明顯,當前有18名教師在教學之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其中有12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會組織實踐活動,僅有兩名教師愿意頻繁組織實踐活動,且組織的活動類型較為單一,以辯論賽和“場景模擬”為主。同時學生中有460名學生覺得課堂無趣,90名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方法較為有趣,僅有50名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滿意,從中可知,實踐教學活動缺失較為明顯[4]。綜上,調查結果匯總如表1所示。
(三)存在的問題總結
1.教學思維傳統
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教育發展及師生關系等帶來難以磨滅的影響,就算教育改革大力推廣,但在實際教學中傳統教學思維很難在短時間徹底拔出,尤其是教齡較長的教師,由于自身年齡問題,在接受新知識、新理念及新技術方面較為緩慢,很難改變固有模式,而教師自身思維觀念勢必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例如教學具體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案設計等,如果不能徹底轉變較為理念很容易出現“形式化轉變”現象,看似依據現代化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活動,但本質上仍以傳統為主,這對于展現“互聯網+”優勢存在負面影響,也不利于立德育人目標實現[5]。
2.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新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看作課堂主體,以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但實際上,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很多教師仍遵循傳統的教師為主導方式開展、組織教學,即使在實踐活動中也以教師為主導,大體框架由教師限定,這導致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缺乏鍛煉空間。同時現今教材編寫中仍以知識講解為主,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很多知識點過于抽象,依靠學生難以理解,所以仍以教師教學為主。另外高中教學時間較為缺乏,為了保證進度,實踐活動和課程安排較為緊湊,教師為了保證進度勢必會以自身想法為主制定教學計劃。上述幾點均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缺乏,學生只能被動式接受教師講解,在此過程中不僅會影響學生積極性,還會促使其出現負面情緒,甚至產生厭學、抵觸等心理[6]。
3.實踐教學活動缺乏
目前實踐教學活動缺乏是教育領域較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具體來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存在大篇幅的知識點講解和理解內容,這部分知識多數以理論形式出現,且教材在編制過程中也缺乏足夠多的案例和實踐活動等,想要實現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并舉,需要教師自行依據教材查詢資料,并結合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較為耗費時間和精力,所以現實中很多教師忽視實踐教學,這自然導致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沉悶,缺乏生機。
三、“互聯網+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實踐應用路徑
(一)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打造網絡思政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依托互聯網的普及,微信、短視頻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和教師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緊密,這為“互聯網+教育”實現夯實基礎。基于此,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可以有效助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質量提升。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可從營造安全可靠的校園網環境方面入手,不論是將網絡資源引入課堂,還是發揮現代新媒體平臺優勢,安全的網絡環境是前提,所以督促學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網絡運行環境、數據管控中心及校園管理服務平臺極為重要。同時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圍繞智能校園建設目標完善各設備,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可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發展及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提供保障[7]。
(二)整合教學資源、實現師生共享
互聯網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實時傳遞,依托這一優勢,可以在高中教學中打造“智能化政治課堂”。以課堂為主,師生為主要對象,依托微信、釘釘等新媒體平臺,實現課程內容實時傳遞和師生互動。借助新時期互聯網技術優勢,教師可以將思想政治按照課堂日常、課前預習、考前知識點總結、課外拓展等模塊進行細化,將不同資源分門別類歸入各模塊,便于學生查詢觀看,同時在不同模塊中依據特點將其細化為更具體、直觀的內容,例如課堂日常模塊細化為課件、教師教案設計、拓展資料、視頻資料等,更易于學生查閱。推動“互聯網+教育”建設,可以有效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即使學生在校外也可以自行查閱所需內容或者自行復習鞏固知識點,不至于在缺乏指導環境中無從下手,且該模式實踐應用,有效打破知識壟斷,也便于教師向學生傳達新的知識點和補充內容,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拓展知識面極為有利,還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助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課堂出現[8]。
(三)高效反饋學生狀態,便于提供針對性指導
高中不僅學習科目繁多,且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所以學習時間和學習效率是關注重點,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會自行預習學習內容,但想要保證良好的預習效果,得到科學指點和引導極為關鍵,在傳統模式下,學生預習效果只能在第二天得到驗證,這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效率,也會打擊其自學積極性,而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學生可以就疑惑內容與教師在新媒體平臺上實時在線交流,或者在教師推薦的線上教學平臺中跟隨課程資源自行學習,明確課程重難點,也可以依據教師在微信等通信軟件中發布的預習目標和大綱進行自主學習,上述內容均可以有效保證學生預習效果。在復習階段也是如此,借助功能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供的視頻、課件等回顧教學內容,重反復觀看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直接與教師就疑問展開交流,或者利用MOOC平臺等觀看相關課外資源,科學查缺補漏,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有積極作用。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成績、測試結果自動化收集和智能化分析,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現階段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進而提出針對性指導意見[9]。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借助網絡技術支撐,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與日常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為“互聯網+教育”實踐應用提供支持。依托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互聯網資源得到進一步拓展,也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支持,為這可以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以xx市實驗高中為例,結合該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探究基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應用“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依據問題,提出三點助力“互聯網+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實踐應用路徑,希望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進一步優化提供借鑒。
作者單位:張迪 ?鄒之坤 ?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 ?考 ?文 ?獻
[1]王守國.“互聯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3):239-240.
[2]李霞.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優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0(11):226-228.
[3]牛建強,凌宇.拓寬科技創新社會基礎路徑的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統領青少年科學素養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1,20(14):278-280.
[4]崔伊然.新課標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創設優化路徑探析[J].現代交際,2021,35(12):106-109.
[5]付有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的活動設計及其教學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5):74-81.
[6]劉亞瓊.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融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公關世界,2020,28(20):142-143.
[7]王小芳.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育人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觀察,2020,9(35):46-48.
[8]李蓓,張學毅.利用“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拓展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9,42(6):198-199,150.
[9]王文強.新課標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課辨析式學習的內涵與實施策略初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42(5):141-1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