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式從以往重知識、輕實踐轉至培養學生素養與能力。教學中應依托真實情境,精心設計問題串驅動性學習任務,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同時,多元評價任務貫穿始終,指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深層探究興趣,培養良好學習行為,落實核心素養。文章基于此觀點,以《農業區位因素》一課教學為例,就真實情境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評一致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真實情境;教學評;教學實踐
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核心目標即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必備素養。從國內相關教學實踐可得知,在地理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可豐富地理探究活動教學理論體系,彌補傳統教學不足,激發學生深層次探究興趣,切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地理教學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1]。
一、聚焦真實情境教學評一致的意義
真實情境可以理解為身歷其“境”和真“情”實意?!熬场笔侵附虒W中對學生思維起到激發作用的環境,可以設置生活性、學術性或實踐性環境,學生置身其中學習、探究;情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或情感的共鳴。
課堂通過“真實情境—問題—思維—應用—評價”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恰當情境,將核心問題轉化為具有思維空間的問題串驅動性學習任務。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通過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等參與實踐,獲得真實學習體驗感,從而實現知識獲得、思維建構、素養養成目標,最終能應用到新問題、新復雜情境中。整個過程通過評價任務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形成有效教學,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見圖1)。
總之,基于真實情境開展“教學評”一致性的地理課堂,是培育學生地理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基于真實情境下的教學評思考
《農業區位因素》一課內容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本課要求學生“結合實例,說明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敖Y合實例”是要求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具體的實例上;“說明”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2]。所以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理解影響農業分布的區位因素,還突出這種理解分析能力在具體“案例”中的運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講解本節內容時,教學實例選取了福州的特色農產品茉莉花產業作為調查對象。融入真實鄉土情境,以大單元教學為抓手,探究影響茉莉花生產的農業區位及其變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香飄世界之緣、產業困頓之愁、未來發展之路”三部分,指導學生開展了“茉莉花開,福氣自來——基于“福州茉莉花產業”的社會調查”研究性課題。希望學生根據茉莉花產業的研究思路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或其他產業,從而實現學生地理思維的拓展和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結合教學經驗,在教學設計中提出如下思考。
(一)情境創設重在啟發
情境創設只是手段,為教學目標服務,而不是目的。如果對情境本身做過多具體渲染,比如課堂上播放大量視頻、給出各種素材,看似課堂轟轟烈烈、非常熱鬧,實則偏離了教學目標,忽視了創設情境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使得創設情境流于形式;或者設置過多完全不同的情境,擠占了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弱化了情境背后知識的關注,使得課堂喧賓奪主,導致了課堂效率低下。本單元學習中教學實例用福州茉莉花產業興衰情境貫穿課堂各環節,去除情境中冗長無效信息,在重難點處設置具有創設問題串驅動性學習任務,做到“一境到底”。
(二)問題設置妙在引導
情境創設問題深度把握尤為重要。如果問題設置得過于簡單、膚淺,大部分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明問題設置的思維含量偏低,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更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反之,如果問題設置太復雜、太深奧,學生往往會望而生畏,陷于迷茫,無從下手,失去學習的信心。
教學實例基于單元活動,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了有梯度的問題鏈。起始問題——影響福州茉莉花產業的主要農業區位因素是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這一問題的解決為后面區位因素變化提供了最近發展區,最后在螺旋上升到如何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教學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遵循由易到難、逐層深入遞進,最終幫助學生深度學習和知識構建,促進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提升。
(三)教學實踐貴在評價
評價任務的落實就是實現“學”與“評”一致的關鍵。不但要有紙筆測試評價環節,更應該有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是否參與學習,獲得的能力與情感價值體驗。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評價相互補充,進行多元評價。
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貫穿教學始終,評價任務指導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習目標更好地達成。某些評價活動也是學習活動,例如,怎樣的環境可以造就獨特的茉莉花時,讓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和分享。這一活動過程就是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農業區位條件的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來判斷學生對這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進行教學調整,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3]。
筆試測驗試題中融入考查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個體展開考查測驗得分。最終,將過程性評價得分(40%)與測驗得分(60%)相加,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三、基于真實情境下的教學實踐
(一)課前調查,了解福州茉莉花產業興衰
本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對農業生產過程比較陌生。讓學生利用雙休日,通過課前實地調查和網絡查詢,真實感受茉莉花產業,獲取學習資料,完成以下任務:
1.實地探訪茉莉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了解茉莉花種植,拍攝圖片或視頻。
2.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收集茉莉花生長習性和福州市茉莉花種植情況。
3.訪談當地花農和政府相關人員,收集近20年來茉莉花產業宣傳、銷售、技術等情況。
4.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用課件、視頻或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
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數據收集和整理、實地調查的方法。同時,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接觸社會、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引起共鳴,激發探究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接下來課堂學習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在活動進行中,同學之間要進行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有利于社交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對于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學生也要學會隨機應變。
(二)聚焦情境,設計問題串驅動性學習任務
活動一:香飄世界之緣——茉莉花是福州市花,香氣芬芳,曾享譽世界。它也是福州重要的城市名片。怎樣的環境可以造就獨特的茉莉花呢?請根據收集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茉莉花宣傳海報。
福州茉莉花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但也不完全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人文條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農業生產是人們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結果。由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原有知識儲備,進行再分析、推理、歸納。學生踴躍表現,進行全班展示和分享,輔以精彩的講解。教師僅進行適當的引導、穿插提問,給予掌聲鼓勵。由于時間關系,一些小組未得到展示的機會,希望課后進行班級展示。某小組設計宣傳海報如圖2。
活動二:產業困頓之愁——有人說,福州茉莉花的全盛時代過去了。請大家根據材料分析,茉莉花產業困頓現狀到底是哪些因素的變化造成的呢?
材料1:福州茉莉花原來主要種植在新店、閩侯等郊區。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大面積房地產開發導致地價上漲,加上勞動力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低,種植面積劇減。自1995年起,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逐年下滑。
材料2:近20年“福州茉莉花”品牌優勢未被重視、改造創新投入較少。而來自烏龍茶、紅茶等激烈市場競爭沖擊,給花茶銷售造成巨大影響。最終影響著茉莉花茶產品質量及價格,使花農積極性降低,間接地影響茉莉花種植面積,形成惡性循環。
材料3:茉莉花種植行業競爭加劇,周邊省份如廣西、四川等產量擴大,沖擊市場(見表1)。1949—2017年全國茉莉花種植面積重心轉移[4]。尤其與福州同處于茉莉花種植黃金地帶的廣西橫縣成為我國最大茉莉花生產基地,被命名為“中國茉莉之鄉”。
通過分析材料讓學生明白產業的發展存在時空的變化,影響茉莉花產業的人文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地價、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技術停滯,市場沖擊等造成了發展的困頓。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參與“探究”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進行學法指導,重視課堂的生成,課堂真正體現的是師生互動的場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活動三:未來發展之路——2014年4月,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確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遺”成功,讓瀕危的福州茉莉花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新機遇下如何實現茉莉花復興?請同學們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如何促進本區茉莉花種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向相關部門遞交報告,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智慧。
親身實地調查和收集的直觀一手資料,使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學生積極大膽地提出各種發展措施,比如,發展茉莉花產業相關產品深加工,開發相關產品;打造自主品牌,注入文化內涵;利用發達的網絡開展直播帶貨,擴大銷售渠道;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等。雖然學生回答普遍口語化明顯,總結歸納能力不足,又或有些想法尚不成熟。但是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給予正面評價與鼓勵。只有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真正參與思考、討論、積極主動學習,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綜合討論結果如圖3所示:
(三)總結反思,教學評任務一體化
過程性評價的主要依據和載體是“個人記錄與評價表”。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評價,關注在過程中自身的發展,肯定自己的進步、尋找差距。
學生參照評價標準對學習態度、行為狀態和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5]。可能評價標準不全面,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所以教師還應該利用“自我感悟”一欄,留給學生自我表達的空間。教師也非僅對學生學習過程簡單地打個分,而是客觀地給予文字評價。例如,對學生大膽的創意、積極的態度、嚴謹的精神等給予賞識。最后教師將學生提交的活動總結報告和個人記錄與評價表相結合,做出綜合評價。
如表2為林同學在活動中所提交的個人記錄與評價表。
自我感悟 地理課第一次走出課堂,我們用課堂上的知識來分析現實問題,體會到知識的活學活用,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在采訪花農的過程中,和同學之間分享、互助、合作,使我也得到極大的鍛煉。 綜合評價
教師寄語 你勇敢地突破自我,克服膽怯心理,參與走訪調查。你生活經驗豐富,提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真棒! 89
從學生課堂觀察和收到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實踐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均得到提升。
1.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喜歡這樣的方式,整個過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承擔任務。在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過程中,學生非常興奮,同學之間互動合作良好;在成果匯報環節,學生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專注度高,激發學習地理的動力和情感。
2.學習行為培養
師生互動較以往課堂顯著增加,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互相交織。學生一些想法,也敢于積極主動和教師討論。課后通過基于平臺的測驗,學生參與率較高,能通過查閱圖文資料,快速繪制思維導圖,清晰表達觀點。
3.核心素養提升
創建特色農產品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學生對家鄉農業發展的認知,喚起對家鄉的熱愛,從而激發自豪感和認同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自主操作和考察體驗、應對突發情況、上臺展示、表達等過程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地理實踐力,推動人地協調觀培養。
結束語
總之,從教學目標出發,以真實情境為載體的單元活動設計,學生通過經歷與體驗,調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把“記得住的知識”變成“帶得走的能力”。而多元評價貫徹教學始終,及時反饋進行教學調整和補充,確保了教學目標的達成。以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有利于達成深度學習,有利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蘇小兵,楊向東,潘艷.真實情境中地理診斷問題解決的認知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7):125-132.
[2]管芃,張勝前,黃楚媚.巧用鄉土資源,培育綜合素養:以“農業區位因素”為例[J].地理教學,2022(5):46-49.
[3]楊季冬.“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教、學、評”一致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4]吳芹瑤,孫朝鋒,楊江帆.我國茉莉花茶生產空間變遷特征研究[J].茶葉通訊,2020,47(2):313-320.
[5]李志偉.地理主題活動過程性評價的探索[J].地理教學,2014(6):48-50.
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聚焦情境解析的地理新課程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Z2021ZX04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