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是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骨干力量,其專業能力關乎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質量。“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能力綜合集成的標準化、系統化的能力。“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建設的價值理念要以職教屬性與產業規律為本,以專業理論與行業實踐為基,以工匠精神與人格魅力為魂;“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體系建設路徑要突出理論傳授與人才培育的能力、增進技能實踐與服務產業的能力、強化思維理念與技術創新的能力、踐行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的能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顯著地表現為社會分工程度。在人類社會及經濟產業分工日益精細化的背景下,不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將出現眾多的空白地帶或中間地帶。職業教育作為社會深度分工的產物,既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彰顯經濟產業分工水平的重要標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社會化的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在于其具有較強的“中間地帶”和“跨界教育”屬性,與經濟產業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職業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是社會分工精細化的客觀要求。“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的主體,是經濟產業高度分工和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產物。[1]“雙師型”教師需要專業化發展,其關鍵在于能力的專業化與體系化。
近年來,學界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越來越多,但還沒有對“雙師型”教師能力專業化及體系化達成普遍性的共識。基于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理論成果及各地各校的實踐探索,結合職業教育跨界發展的時代趨勢和國外職業教育的經驗啟示,探討“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的構建理念及內容,對促進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的基礎條件
當前不論是國家層面、省市層面還是院校層面,都沒有對“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做過明確設計、系統規定,但已有的政策法規、理論探討及實踐經驗已經對“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原則、元素等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為探索構建系統化、具體化的“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
(一)政策法規的指導
雖然我國還未出臺針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化的政策法規,但已有的政策制度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任職資格提出了基本要求。從基本要求看,“雙師型”教師也是教師,并且是具有特定專業能力的骨干教師[2],因此其基本的任職資格和普通教師是一致的。我國《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等對此作了明確規定,這是構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的根本依據。從框架條件看,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4〕16號),對“雙師型”教師的任職資格、能力等提出了要求,主要體現在行業經歷、技能證書、成果轉換、教學育人、社會服務及職稱資格等方面。從地方實踐看,諸多地方政府也先后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任職資格及能力標準作出了規范,強化了專業能力的標準化要求。江西省、安徽省等制訂了“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辦法,廣東省對“雙師型”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的重要性提出了新要求。上述認定辦法和要求雖然還未規范化、標準化,但已經體現了對“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為進一步細化“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并構建專業能力體系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指導。
(二)學術理論的支撐
國內學者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及能力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一是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界定的研究推陳出新,教育部門1995年首次在政策中提出“雙師型”教師概念后,學界對該概念的界定演繹出了“雙證書”“雙素質”“雙資質”“雙能力”或“雙職稱+雙能力”等說法。[3,4]
二是對“雙師型”教師能力要求的研究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理論教學能力,表現為專業知識、理論授課、教學理念及思維等;技術實踐能力,表現為獨特的職業技能、嫻熟的實操技術、知識技術的應用、專門的領域探索等[5,6];職業態度素養,表現為職業品質、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態度等[7]。
(三)國外經驗的參考
“雙師型”教師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國外職業教育雖無“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但有異名近義的職業,如日本的“職業訓練指導員”、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工程師―教師”、德國的“雙元制”教師、美國的職業資格教師、丹麥的“熟練工人教師”等[8]。不同國家對職業教育教師核心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澳大利亞對職業教育教師的核心能力要求涵蓋了教學環境協調、教學設計、授課與學習輔導、協調管理與質量服務標準、語言和數理表達等。歐盟職業培訓發展中心制訂的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框架包括管理、教學、專業發展與質量保障、建立人際網絡與人格魅力等。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教師需要有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三個方面的能力,并以標準化形式表現。美國明確了技術教育教師的核心能力,即“將學科知識融入生涯與技術教育中,本領域的研究進展,職業探索,高級技能及其過程,就業技能,職場學習”六個方面,并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生涯與技術教育專業標準》體現職業教育教師的特色。[9]
綜上,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政策法規上的要求,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究,國外對類似職業有實踐經驗上的總結,這為“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化及體系構建提供了政策依據、理論支撐和經驗參考,但“雙師型”教師應具備什么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標準化體系如何構建等仍處在探索階段。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的價值理念
結合我國職業教育質量和經濟產業發展的區域性差異,我國構建的“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既能體現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共性元素,又能彰顯職業教育教師群體的個性特征,既能涵蓋職業教育發展理念、理論融合的時代趨勢,又能對接人才培養需求、弘揚工匠精神魅力。[10]因此,“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的價值理念要堅持以融入職教理念和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為本,注重專業理論與強化行業實踐鍛煉,培育工匠精神并弘揚人格道德魅力。
(一)以職教屬性與產業規律為根本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既是彰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載體,也是辦好高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已經作出了相應規定和回應。“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要延續并彰顯職業教育理念,并遵循經濟產業發展規律。“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的構建要以職業教育理念和經濟產業發展規律為指導。
從辦學屬性來講,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跨界教育”,不是“層次”教育。[11]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體和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要破除世俗看法,就必須主動破圈跨界,與經濟產業同步同拍,與行業企業縱橫聯合,以高水平的專業能力和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獲取社會的信任和企業的信賴。同時,職業教育跨越了學校與企業、工作與學習的界限,還需要與多個行業、不同部門協同合作,這就要求“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具備類型思維與跨界意識,在教學實訓中增強“跨界思維”“專業能力”。
從辦學功能來講,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大眾教育”,必須以經濟產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黃炎培說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當經濟產業和就業市場發生了變化,肩負人才培養責任的“雙師型”教師就必然需要改變,其專業能力就必須及時作出調整。大眾教育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也要契合“大眾化”“標準化”的需求,要能夠實現專業能力與通識能力的專兼結合。
(二)以專業理論與行業實踐為基本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的理論傳授者與技能踐行者,不僅要遵循教育理念和產業規律,還需要在社會分工中擔當“中間地帶”賦予的跨界角色,承擔破圈任務,架構起學校與企業、職業與產業、理論與實踐的橋梁。[12]同時,“雙師型”教師在遵循職業教育專業化發展的天然性要求與制度性要求之外,還需要將專業理論與行業實踐融合起來。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作用下,“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必然需要表現雙重屬性。一方面是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在學校與企業、課堂與學生、生活與學習之間做好平衡,承擔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另一方面是以技能實踐能力為依托,指導學生在行業與職業、專業與就業、技能與崗位之間做好平衡,承擔服務產業的社會責任。
雙重職責決定了“雙師型”教師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道德素養、師德品行、教學能力外,還需要掌握熟練的行業知識、實踐技藝和適應社會經濟產業發展與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并能為行業發展培養新型人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是由主體決定的,而是由客體決定的,即由經濟產業、行業職業及學生等決定的。這意味著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體系的構建,需要平衡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按照“適度超前、全面科學、技能卓越、理實結合”的原則,對接經濟產業的發展要求和社會對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漸細化和豐富標準化的“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以工匠精神與人格魅力為靈魂
“中國制造”正加速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前進,加快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緊迫任務。工匠精神與人格魅力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不可或缺的內涵。工匠與“雙師型”教師具有身份的契合性,“雙師型”教師要以工匠精神為構建專業能力體系的基因。
“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建設需要繼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崇尚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師德師風的重要內容。“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的骨干力量,崇尚愛崗敬業與工匠精神具有內在的契合性。“雙師型”教師在培養、提升和應用專業能力的過程中,要將愛崗敬業貫穿到教學、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極致追求,也是各行各業需要遵循的發展理念。[13]“雙師型”教師不僅要精通理論,能傳授理論知識,還要精于技能,能傳授專業技能。職業教育是培養專精特人才的重要方陣,“雙師型”教師是培養技藝精湛人才的排頭兵,不斷提升精益求精的專業能力是其主要任務。工匠精神強調專注務實。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專注執著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和核心,是一種大國工匠所特有的精神品質。
教師在理論傳授、技藝傳承中要用心關愛學生,用情呵護學生,以大愛感染學生,以德行浸潤學生,增強情感魅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雙師型”教師要善于提升理論魅力,用知識武裝頭腦。“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既要專、也要廣,既要博、也要優。加強理論學習,培養理論思維,通過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知識層次,彰顯理論知識的魅力,成為學生的“偶像”、同行的“榜樣”、社會的“楷模”。“雙師型”教師的理論教學要有溫度,技藝傳承要有力度,要善于貼近學生內心、挖掘學生優點,激勵學生自覺地以“能工巧匠”為職業追求和事業榜樣。
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是發展的、動態的,是由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經濟產業發展規律、技能技術優化升級及行業職業崗位變遷所決定的,其專業能力的體系化是由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所決定的。基于經濟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能工巧匠”要求,以及現代職業教育對職教師資建設提出的專業化發展要求,“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的構建需要著力打造和提升理論傳授與人才培育的能力、技能實踐與產業服務的能力、理念思維與技術創新的能力、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的踐行能力。
(一)突出理論傳授與人才培育的能力
理論傳授與人才培育能力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基本能力,也是貫徹職業教育發展理念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抓手。課堂教學是基本陣地,理論講解是重要形式,技能人才培養是主要目標,這是檢驗“雙師型”教師能力專業化的重要形式。要全面強化“雙師型”教師對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專業課程知識、通識課程知識的掌握、理解和講授能力,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過程、方式的領悟、熟練和應用能力,這是考驗“雙師型”教師能力系統化的重要方式。
以宏觀政策定能力體系,以能力體系定能力指標,推動“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以職業教育理論、專業課程理論和通識教育理論為基礎,根據不同專業群和人才培養規格,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作出差異化、標準化要求,使“雙師型”教師群耦合專業群,“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契合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全國通用的“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認定方案,在政策準入和任職資格上,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論傳授能力與人才培養能力作出系統分解、專門認定和量化測度。理論傳授能力可以分解為職業教育理論闡釋能力、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能力和通識教育理論講解能力等,人才培養能力可以細分為課堂教學能力、技藝傳授能力和職業認同能力等。針對不同能力實施相應的量化測度并給予相應的分值,以此作為“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測量、考評和分級的標準。
(二)增進技能實踐與服務產業的能力
技能實踐應用與服務經濟產業的能力是“雙師型”教師的主要能力,直接關乎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能否培育出符合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的優秀技能人才,“雙師型”教師責任重大。“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要能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潮流,能滿足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能開展技能實踐應用并引領行業工藝升級優化,實現實踐與應用相結合,引領與服務相結合。
1.提升技能實踐應用的能力。“雙師型”教師一方面要善于與行業產業和工廠企業對接,主動參與到企業技術的聯合應用與協同攻關中,在企業開展技術學習協作和示范推廣,把學校的新技術應用到企業中,把企業的新技術引入課堂中。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訓實踐中,要善于把教學內容、方式、情景與產業行業相結合,把實習實訓、技藝示范與工廠企業相結合,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復雜的技術工藝與生產作業相結合。同時,學校要構建“雙師型”教師標準的雙向實踐機制,打通“雙師型”教師與工程師、學校與企業之間互通互聯和技術技能順暢應用的通道。
2.增強服務經濟產業發展的能力。“雙師型”教師要增強學習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服務經濟產業、行業企業的能力。通過學習培訓、調查研究、參觀考察、技能交流活動等,提升對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研判力,對新產業新技術的捕捉力和洞察力。“雙師型”教師要善于以新產業、新技術改進教學內容,并把教學內容、技術技能應用到行業職業變化和技術工序升級中,為服務經濟產業結構優化、產品技術升級發揮應有作用。
(三)強化思維理念與技術創新的能力
思維創新與技術創新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助推器,關乎職業教育高質量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當前經濟產業在轉型,產品服務在升級,新行業、新職業、新技術層出不窮,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不斷出現,社會對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源源不斷,這就迫使肩負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重任的“雙師型”教師要不斷創新的思維和技術。因此,要大力強化“雙師型”教師思維理念的創新和技術技能的創新,為“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夯實創新的基礎。
1.強化思維理念的創新。思維理念的創新決定技術技能的創新。高職院校要傾力打造創新之風、開放之風和好學上進之風,為“雙師型”教師營造活潑、積極和創新的環境氛圍,引導教師樹立并強化好學尚新之理念。引入新型組織結構模式,創建創新學習小組、創新學習標兵、創新學習團隊等形式,開展創新學習沙龍、創新經驗交流會、校企創新合作論壇等活動,培育、激發并提升“雙師型”教師思維意識的創新能力。
2.激勵技術技能的創新。高職院校應主動對接產業園區、行業企業,聯合創建“雙師型”教師技術創新交流平臺和創新能力培養基地;鼓勵“雙師型”教師勇于承接企業技術創新的項目任務;支持“雙師型”教師主動參與企業技術的研發創新,參與新技術的發明、新產品的開發;引導“雙師型”教師與能工巧匠、師傅專家、行家里手組建團隊,學習優秀的技術經驗和先進的工藝方法。“雙師型”教師要主動到對口工廠企業跟崗實踐、掛職鍛煉和參與項目設計,學習生產流程,掌握設備操作方法,深入行業一線了解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發展,在實踐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四)踐行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的能力
踐行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肩負的重要使命,是高職學院“雙師型”教師責無旁貸的重任。“雙師型”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一名“能工巧匠”,把深厚的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厚植于“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中,是由其職業屬性和崗位性質決定的。
1.以教學環境為載體,推動“雙師型”教師學習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學習弘揚是一個系統工程,環境氛圍是重要的載體。教室、操場、實訓室等是“雙師型”教師教學的空間,高職院校要靈活巧妙地將企業技藝的創新成果、行業勞模的卓越成就、專家大師的優秀品質等元素、融入校園的樓宇、道路、景觀中,將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等以物化的形式多維立體展現,增進“雙師型”教師對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體會、感悟與認知。在教學過程中,以行業勞模、工匠大師、技術能手為榜樣,將職業操守、行業規范、崗位價值觀等融入教學實訓環節,在潤物無聲中強化“雙師型”教師對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敬畏和推崇。
2.以技能競賽為契機,促進“雙師型”教師積極踐行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技能競賽是追求精益求精和展示卓越能力的重要舞臺,也是高職院校培育、淬煉和展示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高職院校要積極為“雙師型”教師參加技能大賽提供平臺和機遇,鼓勵“雙師型”教師勇于參加國內外技能大比武,如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技能大賽、行業職業技能比賽等,勇于與其他選手同臺競技切磋,在比拼中學習他人技藝長處,彌補自身技藝不足,提高專業技藝能力,在比拼中踐行弘揚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同時,對于技能比賽取得優秀成績的“雙師型”教師,要在職稱評定、職級晉升、職業地位、精神榮譽等方面給予專項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德建,周杰.“雙師型”教師標準建構:邏輯起點、核心要素與路徑選擇[J].職教論壇,2017(25):27-32.
[2] 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中間地帶”芻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邏輯起點及其政策啟示[J]. 中國高教研究,2015(05):85-90.
[3] 尹克寒.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1):57-61.
[4] 曹國亮,吳海清.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指標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08):71-73.
[5] 李海.英、美、德、澳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勝任力要求比較分析[J].職教通訊,2017(34):23-29.
[6] 孫廣勇.民國初期全國性教育團體群落論[J].韶關學院學報,2007(08):13-16.
[7] 張紅,王海英.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建設及應用分析——基于全國23個省份153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07):103-108.
[8] 李夢卿,楊秋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14):24-28.
[9] 李曉東.基于崗位能力視角的高職“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培養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08):76-81.
[10] 吳顯嶸.高職“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建設的基本要求與路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5):25-27.
[11] 聶偉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演進邏輯與優化路徑——基于36份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文本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09):49-54.
[12] 孫翠香.“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構建:背景、理念及內容架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8):70-74.
[13]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國際視野與中國立場——21 世紀中國的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收稿日期:2023-4-17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及應用”(EJA200401)
作者簡介:曾文思(1987- ),女,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與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