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玲
寫景狀物類散文,有語言質樸、情境優美的特征。七年級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幾篇寫景狀物類的散文,借助想象、擬人、通感等手法描寫景物,以景抒情,彰顯動人的情感。因此,開展七年級語文寫景狀物類散文教學時,可以使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將學生帶入到情景畫面,對寫景語言與包含情感進行品讀。
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現代寫景狀物類散文,與文本細讀法有適融性,所以在寫景狀物類散文教學中使用文本細讀法是可行的。
寫景狀物類散文中,作者利用大量的修辭創建意境,或者從自身角度利用主觀色彩的詞語,從多個層次對比景物,深層次地呈現景物特征。而文本細讀法中,包含字斟句酌、回歸文本、比較還原等方法,都能融通到景物狀態與對應情感表達之中。如《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通過在春雨前、春雨后對景物狀態的描寫,突出春雨的特點,使用的是“對比還原”文本細讀法切入:先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對春雨前、春雨后句子的描寫,然后細讀、分析兩種不同的狀態下景物是什么樣,通過對比感受春雨和夏雨的特點。在文本細讀中,教師要讓學生探索語言的魅力,激發散文閱讀興趣。
(一)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是常見的文本細讀方法,通過重點品讀字詞與修辭句,讓學生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可以感受其情感美與語言美,幫助學生提升情感體驗,推進文本解讀能力的發展。
例如《土地的誓言》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朗誦,邊讀邊找出文本中能夠體現作者對家鄉與土地情感的語句。其中“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的“摯痛”一詞,教師先做最表層的解釋,即帶有沉痛感的愛。當然,只進行表層分析是不夠的,還不能表達出作者對關東土地深沉而又悲痛的情感。接著提問“你還有沒有其他的理解”,開始字斟句酌,對“摯痛”“熱愛”進行反復推敲,感受作者的復雜情感,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這句話的含義是,對于廣闊的關東原野,作者對它是熱愛的,但是這種愛中包含著“摯痛”。“摯痛”中的“摯”,是古代人們初次相見時送的禮物,也是見面禮,表示親切與懇切;“痛”字是一個形聲字,意思是憐愛、痛愛等。連起來,摯痛的意思是痛愛和懇切的結合,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放在文本中解釋,既有作者對關東原野深沉的熱愛,又包含著悲痛的情緒,立體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在此,“摯痛的熱愛”是全文中復雜的情感基調。通過關鍵詞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這種復雜的情感。接著,文章中第二段“土地是我的母親……;……”中,一個“;”號將句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使用擬人修辭手法,將土地比喻成“和孩子最親近的母親”,表達土地與作者關系緊密,在作者心中是十分重要的,“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中以“土粒”借代關東土地母親,指作者和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另一部分“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中,表達作者對土地“母親”的依戀,其中的“一……就……”句式,強調作者觸摸土地后的作用。在此就是通過字斟句酌的品讀,讓學生掌握了作者對關東土地的摯愛。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文本的時候,通過字斟句酌,重點分析文本中的重點字詞,便于增強學生對文本的分析能力。
為了進一步說明寫景狀物散文細讀中字斟句酌方法的運用,再以《春》中“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為例。這句話中最突出的字是“逼”字,表面分析,“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小草的顏色極其鮮艷,已經達到了“逼”人眼的地步。然后再使用字斟句酌法,重點品讀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可從下面的角度進行分析:句子開頭說的是樹葉卻綠得發亮,指在春雨的洗刷下,樹葉更綠,這種綠又不是一般的綠,已經達到了發亮的程度,學生可以在頭腦中想象樹葉的模樣。另外,句中的“也”字是一種同義的銜接,將“也”字前后的內容放在一起分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將“也”字前后小草與樹葉“綠”做對比分析,發現兩者都是表達春天的生機勃勃,表達作者對春天深切的喜愛。
(二)回歸文本
寫景狀物類散文細讀教學,還有一種方法是回歸文本,即直接評判文本中的細節內容。一般來說,在課堂導入或者在課堂結束時可以使用回歸文本策略,強調帶領學生直面文本,與作者直面交流,獲取最原始的感受,體會散文中的語言之美。“回歸文本”是進行寫景狀物類散文細讀教學法的主要途徑。
以《雨的四季》散文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回歸文本,以客觀的角度閱讀文本,明確四季雨的不同。“知人論世”,先帶領學生分析作者,在此教師可以以“抒情詩之王”進行帶入,讓學生了解作者劉湛秋。然后閱讀文本,讓學生感受文中描述的四季雨圖這種別樣的美。教師可以利用問題“你心目中的雨是什么樣的?它美嗎?”讓學生各抒己見,激發閱讀興趣,在興趣中回歸文本,體會作者筆下的雨和自己想象的雨是否一樣,對文章形成最直觀的感受。
再如《紫藤蘿瀑布》課中,教師在課前直接使用文本細讀法,讓學生閱讀文章,通過對“不見其發端、終端”“一片輝煌”“香氣也是淺紫色”的理解,對紫藤蘿建立盛大與壯麗的印象,然后再在課堂中細讀文本,進一步領悟紫藤蘿之美。在教師的設問下,感受紫藤蘿。
(三)比較還原
寫景狀物類散文細讀中還可使用比較還原法,此法將孫紹振先生提出的“還原”與“比較法”結合,感悟文本情境。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比較還原手法,可以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情境中,細讀文本。
例如《濟南的冬天》中,師生一起分析“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薄雪覆蓋下的城市之美的景象,然后再次朗讀這一段,找出作者具體描述的事物,如樹尖、矮松、藍天等。教師提問“請你發揮想象力,嘗試還原城市原來的面貌”,讓學生結合文中提出的事物進行想象。接著將學生想象的內容與原文中的內容做對比,在對比還原中感受到薄雪給城市中的景物增添美麗,更快融入優美的情境中,了解濟南城。借助對比還原手法,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掌握文本解讀技巧。
另外,在實施知識小結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總結羅列對比的分析思路,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技能。還以《雨的四季》為例,教師使用比較還原法,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季節雨的特點,體會不同的雨的意境。如夏雨“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不清的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其中怒放、鼓著、爭先恐后這些詞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猛烈夏雨的畫面。然后將春雨與夏雨過后的景物狀態進行對比,體會哪個季節的雨更加猛烈。文中對春雨后的描述,就像是剛要清醒過來一樣,而夏雨之后,萬物都充滿活力,在一“嬌”一“強”對比中,體會春雨的柔美與夏雨的猛烈。
七年級語文中現代散文是教學重點,使用文本細讀法,可以解決一些亟須改進的教學問題。本文以七年級現代寫景狀物類散文為研究對象,對中國當代課程語境中的文本細讀法進行詳細的研究,提出幾點教學策略,如字斟句酌、回歸文本、比較還原等,通過此建立現代散文教學與文本細讀方法新關聯。
作者簡介:山東省寧陽縣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