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飛 祝晴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遠意義。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中,民俗是一大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德范地處齊魯文化核心區,是齊魯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和展示載體,主要包括耕讀文化、建筑藝術、民間文藝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社會及文化價值。三德范村是魯中山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2016年被確立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傳統村落。村內芯子于2006年獲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芯子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是廣大民眾進行表達活動和自我調節的有效手段。因此,以三德范村芯子為代表進行研究,可以反映章丘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地方傳統文化反映了三德范村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文化和禮儀傳統,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三德范村的寶貴傳統和風貌特色,需要慎重對待,并做好傳承與弘揚工作。基于此,文章以章丘三德范村中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芯子為例,研究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式,總結芯子保護困難的原因,探討芯子的新出路。
關鍵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芯子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03
0 引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當今國際上將歷史文化遺產分為兩部分,一是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2]。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一類。
1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三德范村芯子分析
三德范是齊魯古道上的重鎮,在清朝中葉已經頗具規模。作為一個位于省會大都市郊區的城邊村,三德范不僅“莊大姓多”,而且是常住人口逾6000人的“超級村落”[3]。現在,三德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行政村,為章丘第一大村[4]。三德范村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芯子,濟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旱船、章丘雕塑藝術、章丘區傳統葫蘆雕刻技藝、錦屏山神話,以及章丘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石刻藝術、三德范大扮玩。
在三德范村,每年正月初七、初八,村民都會以巷道為單元,各自動員籌備集體性的表演活動——扮
玩。以扮玩為文本的藝術表演承載了文化傳遞功能[5]。扮玩沒有硬性規定,每條巷子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表演,不受外部約束。到目前為止,在沒有公演的情況下,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晚上表演,既是為了慶祝元宵節,又是各服裝隊之間的比賽。元宵節這天的扮玩活動,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大扮玩”。扮玩的代表性節目是芯子,它是一種特殊的民間娛樂形式,分為單人芯子和雙人芯子,起源于明朝,最初的靈感來自顫動的轎子,即類似于民間的抬轎,往往根據規模及劇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飾道具[6]。最早是由男人和女人裝扮成神話中的神靈,在綁好的平臺或方桌上移動,以驅除邪靈,祈求好運,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表演。一般一個芯子代表一個劇情或寓意。芯子分為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將有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孩子的鐵架放置在方桌之上,由幾個人抬著走;背芯是由一身強力壯者肩扛鐵架行走,肩扛者也裝扮成劇中人的模樣,鐵架最多時達幾百斤重。
2 三德范村芯子傳承和保護困境
伴隨著新一輪“非遺熱”的出現,村民們重新聚集起來,三德范村也更加重視芯子活動。然而,在三德范村,由于各種問題,芯子的傳承和保護受到了阻礙。
2.1 傳承人的保護困境
經調研發現,三德范村人口流失嚴重,村中以老人和兒童為主,常住人口兩極化,老齡化嚴重。此外,村里的老人和兒童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對互聯網等新事物不熱衷,再加上芯子技能學習起來費時、費力,老人和兒童并不能完全掌握,導致芯子的生存活力和發展空間難以充分擴大,陷入想傳播卻無從下手的窘境。
芯子活動雖然具有古樸的特質,但由于缺乏文化體系的支撐,在文化市場上舉步維艱,村落“非遺”傳承人不受重視的現象屢見不鮮。目前,社會各界對民俗類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的關心不多,加上三德范村生活以農耕為主,收入水平低,芯子傳承人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只能另尋出路。同時,村內物質環境無法滿足青年一代的需求,失去了青年人,老年人又力不從心,導致芯子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2.2 精神層面的傳承困境
三德范村雖然有固有的村落地域文化特色,但與城市相比,存在信息封閉、信息滯后等問題,加上自我宣傳意識不強,公眾對芯子這一活動知之甚少,參加者通常是周邊村落的居民,輻射范圍小。同時三德范村知名度不高,因此芯子文化難以得到有效宣傳。受眾群體小、輻射范圍窄、信息滯后等問題,阻礙了芯子的傳播。
2.3 物質上的傳承和利用困境
三德范村的芯子不僅展示了村落遺留下來的地域特色文化,還是維系群眾精神的重要紐帶,同時也豐富了村民的生活。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所以芯子始終難以走出去。目前,三德范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宣傳和推廣芯子,僅靠小規模輻射周邊村民是無法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長此以往,芯子的發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物質上的傳承和利用會更加乏力。
3 三德范村芯子傳承與保護方式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重視,進入傳承和保護的最佳時期[7]。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全面工程,需要政府部門、教育文化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落到實處。通過對三德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傳承情況及載體環境的調查,分析其特色性和可發展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要求依法進行保護。保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質上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其良好的保護效果卻不僅限于文化受益,還能豐富民眾的生產、生活,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8]。
3.1 多方位加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
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9],需要政府部門的推動、民眾的傳承與傳播,還需要培養和教育下一代,形成全民參與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3.1.1 政府部門
處于決策、組織、統籌地位的是政府[10]。因此,應建立政府主導、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運作機制。保護規劃應當以政府為主導,與我國知名院校、社會團體及專家等建立密切聯系,從而為保護規劃提供更多的專家指導、科技支撐和整修基金等。成立相關經濟聯合社,負責三德范村的具體管理工作。促進公眾參與,提高、增強村民對遺產保護價值的認知度及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村民保護歷史文化的自覺性及自發性,共同推進三德范村的保護工作。
3.1.2 教育文化部門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家族傳承、群體傳承、社會傳承等。對芯子的保護,僅僅靠少數傳承人是遠遠不夠的。目前,三德范村從事芯子表演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們大多缺乏產業化的意識。教育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方式,所以從小學到中學再到高校,都可以開展“非遺”教育。
3.2 多維度宣傳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保護的關鍵在于傳播,傳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非遺”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11]。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大力宣傳和多維度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打造名村歷史文化展示區、“一街十巷”風貌展示帶,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3.2.1 名村歷史文化展示區
延續名村歷史文脈,以三德范村內的玄帝閣為中心,以東溝巷和巴漏河為界,劃定三個片區,共同構成名村歷史文化展示區。以保護為前提,充分利用三德范村的多元文化資源,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共同展示。
通過傳統民居改造,建立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石刻館等,向游客和村民開放。三德范石刻館:展示三德范村的歷史、文化、民俗以及章丘石刻藝術。儒家學堂:展示儒家文化,推動當地鄉村儒學教育的發展。胡同博物館:主要展示鄉村生產、生活老物件。箶藝草堂:展示章丘區傳統葫蘆雕刻技藝。三德范檔案館:展示三德范村的發展歷史等。
3.2.2 “一街十巷”風貌展示帶
以“一街十巷”為紐帶,串聯歷史文化遺存建筑及歷史環境要素,展示三德范村歷史文化。不改變歷史街巷的格局,維持院落原有形制。嚴格控制街巷兩側的建筑高度,保護歷史街巷原有的空間尺度。對歷史街巷進行標牌展示,解說街巷名稱由來、重要歷史人物事件發生地等。
3.3 延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
“非遺”作為一種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是現代人追求高品質精神生活的一種趨勢[12]。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促進地區旅游經濟發展[13]。村內要以鄉村民俗旅游為載體,積極推動旅游與芯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延長芯子產業鏈。在章丘區旅游格局中,三德范村地處南部山區旅游帶,文祖街道內歷史文化景點眾多,旅游資源豐富。附近有錦屏山風景游覽區、上水峪游覽區、白云洞游覽區、齊長城錦陽關等知名景點,有利于加強區域聯動,構筑旅游網絡。
3.4 解決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問題
“非遺”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是“非遺”保護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其核心是對人的保護[14]。加強對民俗類“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首先要制定代表性傳承人目錄制度,制訂傳承人資助計劃,鼓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傳承民俗類“非遺”,首先要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15]。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說,物質保障至關重要。目前,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活處境都不佳,只有提供穩定的經濟保障,才能改善傳承人的生存狀態[16]。
4 結語
保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強行保留陳舊的習俗和傳統技藝,而是要尊重歷史的自然發展、祖先的創造和社會的歷史,使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煥發新生機,并不斷發展和創新。對此,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促進歷史文化名村發展,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119-125.
[2] 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民間文化論壇,2013(1):7-12.
[3] 朱振華.村落語境中的藝術表演與自治機制:以魯中地區三德范村春節“扮玩”為例[J].民俗研究,2017(2):138-156,160.
[4] 唐蕾,章牧.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廣州沙灣飄色為例[J].特區經濟,2011(3):155-156.
[5] 高向華.村落組織與鄉民藝術表演[D].濟南:山東大學,2014.
[6] 朱振華.鄉民藝術與民間自治傳統[D].濟南:山東大學,2017.
[7] 趙艷喜.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理念[J].貴州民族研究,2009,29(6):49-53.
[8] 侯賀良,馬春曉.舞動著的周村芯子[J].走向世界,2008(5):87-89.
[9] 許凡凡,王芳.非遺視角下仡佬族茶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4):7-12.
[10] 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11] 范周,韓業庭,趙峰,等. “非遺+”激發中國傳統文化新活力[N].光明日報,2022-06-13(005).
[12] 孫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為例[J].藝術百家,2018,34(1):227-232.
[13] 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14] 李向振.“非遺”傳承人認定與集體性鄉民藝術的保護:以冀南GY村“捉黃鬼”活動為個案[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5,29(2):106-113.
[15] 柳紅波.人力資本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微觀機制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16] 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2(1):127-132.
作者簡介:陳淑飛(1981—),男,山東臨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當代環境設計教育與實踐。
祝晴(2000—),女,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山東歷史文化街區復興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21017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