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海龍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助于增強數學學習興趣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使他們能夠快速準確地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還要采用恰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文章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討論了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從指導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夯實閱讀基礎、培養閱讀習慣等方面探討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閱讀能力;重要性;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088—04
數學閱讀是學生以閱讀的方式從數學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汲取數學知識、學習數學語言,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學習方式。數學閱讀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數學思維發展都至關重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鍛煉批判性思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這是初中數學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然而,目前部分數學教師不夠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或缺乏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支持,沒有完全掌握到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閱讀能力的欠缺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使得在審題和做題過程中出現各種錯誤和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一、培養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能夠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綜合發展[2]。數學閱讀能力是語言閱讀能力的一種,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能夠促進完善學生的語言綜合發展,使其適應社會發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有助于學科間的交流。其次,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自主學習活動,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最后,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能夠快速準確地理解題意,理清解題思路,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提升數學閱讀能力對初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能促使初中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這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初衷所在。
二、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數學閱讀方法或技巧[3]。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情和課程特點,做好閱讀計劃,選擇恰當的時機,給學生相應的點撥或指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數學閱讀方法豐富多樣,如標記關鍵詞、圖文結合、比較分析等方法。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后不僅能提高數學閱讀速度,還能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的數學概念、定理、題意等。
標記關鍵詞就是讓學生將數學閱讀材料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勾畫出來,用恰當的數學符號、語言轉化為數學式子或問題,再用數學思想或方法解決。例如,在教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是“不等式的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不等號的方向不變。”這句話中的關鍵詞是“同”“加或減”“方向”。教師引導學生標記關鍵詞,理解關鍵詞在句中的涵義,并將其用不等式表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不等式基本性質的應用,為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尊定基礎。
圖文結合是邊閱讀邊將所讀內容以圖形、表格等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數學材料中的邏輯關系。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最常用。例如,在教學“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里程碑上的數”時,“里程碑上的數”這個問題既是一個數字問題,又與行程有關,涉及到多個數量關系,學生審題時比較忙亂,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審題和解題。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一邊閱讀題目,一邊根據題目內容繪制表格或關系圖,利用圖表梳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化繁為簡,找到解題的突破點,順利完成解題任務。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習慣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隨時隨地采用恰當的方法閱讀數學材料。且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熟練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
1.培養學生做筆記和注釋的習慣。動手包括動手畫和動手做兩種情況。動手畫是指邊讀邊勾畫重點內容,或通過題意畫圖形、圖表等梳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構建數學模型。動手做是指在閱讀時通過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數學內容。特別是在閱讀與幾何問題相關的內容時,此種方法尤為有效。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或正方形白紙,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設法剪一個等腰三角形。大多數學生都知道等腰三角形屬于軸對稱圖形,因此將白紙“對折”后得到一條“對稱軸”,然后“剪一刀”就能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兩條“腰”。通過操作,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等邊對等角”定理,從而采用“作輔助線將原三角形分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證明兩條腰相等”的方法來證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培養學生思考和質疑的習慣。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在閱讀時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創新之處,并通過向同學或教師請教、自主探究等方式尋求答案。這種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善思善用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學生發現“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與“等式的基本性質1”非常相似,因此,在后續閱讀中,一些學生在學習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質2和3”時,認為這些性質與“等式的基本性質2”相似,就直接拿來用,沒有考慮到不等號的變化,使之出現了許多錯誤。而有一些學生在閱讀學習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質2和3”時,發現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與“等式的基本性質”的異同,更好地理解了“不等號”方向的變化,加深了不等式性質的理解,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奠定了基礎。
3.培養學生經常性閱讀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隨時閱讀的習慣,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數學教材或其他數學輔導類書籍,還要建議學生在課外經常閱讀數學繪本、數學文史資料和數學家的故事等。另外,鼓勵學生在閱讀非數學材料時,留意相關的數學信息,如水費賬單、購物小票和衣服標牌等涉及數學問題的生活信息,訓練學生的數學敏感度,提高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隨時進行數學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按計劃定期布置一些容易完成的課外數學閱讀任務。例如,在學完“認識無理數”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兩個數學閱讀任務,其一:讓學生閱讀任何他們能找到的數學或非數學材料,看看這些材料中出現的數字屬于有理數還是無理數;其二:閱讀一些關于畢達哥拉斯學派如何發現無理數的文章,了解無理數的發現帶來了怎樣的數學危機。這樣的閱讀任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無理數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
(三)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
以趣為引,才能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意識,對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極為有益[4]。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掌握學情,然后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導、拓展內容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當然,為了確保效果,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貼近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數學內容,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圖形的平移”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以下情境:“小李乘坐觀光電梯從1樓到了28樓,他透過電梯玻璃向外望去,發現周圍的建筑物逐漸變小,讓小李感覺自己比較高大。”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同學們都有乘坐電梯的經歷,知道小李在乘坐電梯前后本身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從空間角度來看,小李乘坐電梯前后他的位置發生了什么改變?如果把小李看作一個幾何圖形,那么這個幾何圖形發生了什么樣的運動?這種圖形運動有何特點?”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設置相關的懸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引導,激發興趣。設疑激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問題的引導,就有了進一步鉆研的動力,才能不斷創新。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使用《孫子算經》中一個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法,但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該問題更為簡單快速。因此,教師設置一個比賽環節,讓學生與自己比賽,看看誰能更快地解答該問題。當學生看到教師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快速解答該問題時,就產生了探索欲望。此時,教師順勢引入課程主題,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了解“何為二元一次方程組?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如何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雞兔同籠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3.拓展學習,激發興趣。數學概念、公式和定理比較抽象、難理解,難以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適當地擴展教材內容,利用趣味性的數學史、數學故事等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探索勾股定理”時,教材中有一段閱讀材料《漫談勾股世界》,該段材料不僅介紹了《周髀算經》中有關“勾股定理”的記載,還講述了“勾股定理”在國外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由來,并簡單介紹了古今中外幾種移動幾個圖形就能直觀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包括中國的“青朱出入圖”、古印度的“無字證明”、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材料,激發他們探索勾股定理多種證明方法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尋找更多有關“勾股定理證明方法”的數學閱讀材料,使其主動參加課外數學閱讀活動。
綜上,數學閱讀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知識的拓展至關重要。對于學生來說,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石[5]。通過閱讀數學文本,學生可以了解數學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數學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文本中包含許多數學問題和應用案例,通過閱讀和理解這些案例,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的真正含義和價值。此外,數學閱讀能力也是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閱讀數學文本需要學生理解和分析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推理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其他學科領域中更好地運用這些技能。為了提高初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需要注意夯實數學閱讀基礎,準確理解各種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數學符號、表格、圖形和圖像等。當學生了解了這些數學語言的含義,就能在閱讀數學材料時準確理解相關信息。因此,教師應該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圖形意識和圖像意識,并引導他們在數學閱讀時記憶各種數學符號、圖形和圖像代表的含義。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初中數學教材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涉及的應用類和閱讀類題目與現實緊密相關,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才能準確理解題意并解答問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指導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夯實閱讀基礎、培養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更多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通過閱讀能力的提升為其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相亞.學情分析視閾下培養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5):2-4.
[2]錢宇瓊.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17):89-91.
[3]莊兆偉.淺析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J].考試周刊,2022(20):89-92.
[4]高占欣,崔新春.基于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3):23-25.
[5]許有發.培養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3):26-28.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初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018)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