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敏 張震 穆靜 吳祥為 花日茂 巫厚長 王育鵬 歐紅梅

摘? 要:探索后疫情時代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徑,是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經之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面臨普及范圍小、對國際化的認識有局限性、“本土國際化”程度不夠和與課程思政融合不足等關鍵問題。從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國際化教材選取、教學模式改革及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構建完善研究生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培養體系。擴大研究生國際化的受眾范圍,提高“本土國際化”水平,建設高格局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課程思政;本土國際化;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1-0001-07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 outbrea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faced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ed with some key problems, such as small popularization scop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sufficient degree of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wi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China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improv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curriculum setting, selection of original English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It is essential to transfor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universal education, to make more postgraduate student accep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ossess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domestic, i.e.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iming to construct talent team with high pattern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Keywords: post-Pande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training system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是培養具有高格局的人才隊伍必經之路,提高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關系到一個國家未來命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數日益增長,至2020年我國研究生在校生人數約300萬人[1]。近十年來教育部出臺了多個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舉措,包括《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五位一體”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等,2020年新一輪研究生教育改革啟動。在上述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舉措中,提出擴大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影響力、與國際一流高校對標等提高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的要求,體現出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目標。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的重任,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在新冠感染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背景下及后疫情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出現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探索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有效途徑,是后疫情時代各高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理解能力及國際勝任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
一? 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對國際化的認識與理解具有局限性,培養模式不能普惠到廣大的研究生群體,真正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未能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等。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及后疫情時代,國際間人員空間流動受限,上述問題尤為突出,有待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 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普及范圍小
國內很多高校與研究所對國際化的理解停滯于初級階段,即“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選派少量研究生出國培養,邀請少量國外教授專家來校講學、招收少量國際留學生來校學習,費用高、受眾少,不能普惠到廣大的研究生群體[2]。這種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途徑只能使少數學生受益,大部分學生享受不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益處,造成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更是遭到嚴峻挑戰。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不應簡單地被等同于人員(特別是學生)國際流動,而應從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理念、教育模式和方式、培養機制和研究生課程體系設計等方面入手予以加強[2]。改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意識滯后的首要條件是注重教師的國際化培養,一方面引進留學回國高層次人才,建設國際化導師隊伍;另一方面增強本土教師的國際化素養,與國際教育理念接軌,從而成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內生動力。
(二)? 對國際化的認識具有局限性
缺乏全球化意識的教育國際化認識容易陷入傳統國際化的狹隘思維,例如認為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就是在研究生的課程學習、論文工作、實踐交流等環節采用國際合作手段進行培養,并以此作為數量指標[3]。實際上這只是研究生國際化的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國際動態,具有與國際接軌的認知邏輯體系的高層次人才。目前研究生培養國際化存在的問題是重手段而輕目的,距離真正的國際化本質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與培養應在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層面之上,并且超越該層面,將對全球學術前沿、國際視野的認識融合于培養過程中。
高校應深刻領悟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涵。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是基于國際化的研究生培養目標需求,在全球范圍內整合教育信息和資源,建立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培養具有國際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的教育實踐活動[4]。其涵蓋了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國際化的課程體系、跨國人員流動和跨國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等內容。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發展戰略核心內容之一[5]。尤其在發達國家如德國、英國、美國等,研究生教育已實現多元化與國際化,吸引了大批國際留學生前往學習,提高了國家影響力。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正在加快,各種培養模式應運而生,準確把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模式的特點,正確處理教育活動中的矛盾,切實提高國際化研究生數量與質量,對于我國實現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本土國際化”程度不夠
“本土國際化”或稱“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由瑞典馬爾默大學副校長本特·尼爾森(Bengt Nilsson)于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的教育國際化觀念,認為國際化要以本土特色為基礎,國際化的目的是補充和拓展本土特色,而不是掩蓋或削弱本土特色[6]。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度不夠,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過度依賴“送出去”而缺乏本土教育國際化的內生動力,即“本土國際化”程度不高。新冠疫情直接限制了跨國教育交流,凸顯了“本土國際化”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具有辯證關系,國際化不應成為本土化的沖擊和對立面,而是應當將兩者相融合,堅持兩者“在相容中相長,相互促進、和諧發展”[7]。研究生教育的“本土國際化”,要實現從“立足本土看全球”轉變為“立足全球看本土”[6]。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并不是將研究生的培養完全西化,與此相反,是在保持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擴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讓其認識到人類社會不同文明之間交相輝映的光芒。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應倡導研究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保持與增強民族自信,與此同時吸收與接納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精華。如此才能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下,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培養適合國情、具有全球視野與格局的優秀人才。要擴大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的比例,使研究生國際化成為研究生教育的普適目標與常態,而非局限于精英教育。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將課程思政與國際化教育相融合,是彌補我國研究生教育“本土國際化”程度不高這一短板的關鍵舉措。
(四)? 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案不完善
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存在重復,兩者之間的過渡和銜接仍有待加強[8]。研究生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培養方案體系與世界前沿和國內需求的銜接均不夠緊密。目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使用國際教材的研究生課程較少,課程設計中與當代國際前沿直接相關的內容也較少;所使用的中文教材缺乏國際視野,偏向于本土(科學)研究,不能使學生掌握領域國際前沿,國際研究生培養方案尚不完善。這一方面制約了本土研究生的國際化視野,另一方面對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國際化水平。留學生人數是衡量高校學術水平和國際學術地位的重要標志,吸引留學生,有助于營造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氛圍[9]。從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程度來看,近十年來西方國家在讀博士生中留學生占比大多在20%以上,其中英國、法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比例超30%,而中國在讀博士研究生中留學生的比例僅為3.9%,與研究生教育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10]。優化我國研究生培養方案,篩選一批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用于理論課教學,更新一批體現我國科研、社會發展特點的課程,使我國研究生培養方案與教育體系既瞄準世界前沿,又與本國發展相適應,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國際化水平。
二? 后疫情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挑戰和機遇
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席卷全球,為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又增添了一份不確定性。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使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新冠疫情也必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改寫或重規人類歷史進程的“黑天鵝事件”[11]。新冠疫情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成對教育系統的最大沖擊,作為對該沖擊的應對方式,在線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展,顛覆了傳統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方式和進程。因此,在后疫情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出現了新的機遇。
新冠疫情對教育國際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國際合作、國際交流、國際教育受到限制和沖擊。首先,研究生國際化的傳統途徑在疫情時期遭遇挑戰,如傳統的送出去與請進來的國際交流方式受到極大限制,不少在國外留學的研究生滯留國內,或身在國外的我國留學生也只能通過線下的方式進行學習。但“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網絡學習更為便捷,使研究生國際化交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在后疫情時代,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方式的便捷性等優勢,加強線上教育資源建設,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助力生態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開展。
新冠疫情的暴發是對線上教學平臺的突擊考驗,疫情初期在“停課不停學”方針的指導下,各高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疫情期間,我國教育信息化實踐得以快速提升,是我國處于從信息化1.0到2.0的過渡階段的真實寫照[12]。然而,線上教學資源匱乏、教師線上教學技能缺乏等短板也充分暴露,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上述兩方面有所改善,但加強線上資源建設、促進優秀課程線上資源共享、探索更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仍是后疫情時代研究生教學乃至高等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各高校在開展“停課不停學”過程中,利用慕課、超星學習通等線上平臺開展課程教學,突破了學校的圍墻,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教育的開放程度上優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具有優質資源更豐富、師生互動更高效、個性化教學更凸顯和評價機制更完善等優點[13]。一方面,疫情讓人們認識到在線教育的重要性,促進了在線課程資源的建設;另一方面,校園生活也是國際學生學習體驗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后疫情時代如何重建一種新的校園互動模式是對教育國際化提出的考驗。據亞太地區教育質量保障組織(APQN)調查顯示,新冠疫情來襲之后,全球高校反應和行動積極,在線或網絡教學保證了高校教學秩序,線上教學保證了學校的基礎功能,混合教學(線上+線下)最受歡迎[14]。
但值得注意的是,師生對網絡教學的總體滿意度不高,疫情初期的居家隔離階段,36.9%的師生表示居家隔離只能線上學習,對其學習和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主要歸因于居家學習辦公區別于學校線下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均提出了更高要求[14]。后疫情時代應當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與線下教學進行互補,形成更為豐富完善的課程體系。隨著疫情的穩定,線上線下混合成為許多課程的開展方式,線上資源與線下分享答疑相結合,提高了課程教學效率。與此同時,線上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大幅度增加,這是后疫情時代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一個機遇。通過線上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使研究生和教師群體能夠共享到更多的優秀科研與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研究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后疫情時代,國際交通的限制被突破,促使多校開啟跨國合作模式,國外許多著名高校與國內多所高校開啟對接,減少了留學生因疫情所受到的負面影響[12]。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在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化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成為教學方式新常態。面對疫情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究生教育相關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促進后疫情時代的研究生國際化課程建設。研究生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必須盡快適應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新變化,積極探討適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內涵、教育方式和教學關系等。
三? 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主要舉措
國際化能力已成為各個國家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研究生國際化能力可以從知識與理解、技能與經歷、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衡量[15]。楊穎等[15]研究探索了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目標與技術要求之間的相關性(圖1),表明在世界知識、全球化理解、國際學術能力、跨文化交際、工具使用、國際化意識、國際化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等培養目標的維度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科研實踐和師資隊伍等關鍵技術對培養質量的貢獻。其中,師資隊伍對研究生國際化目標的影響方面最多,而課程設置與科研實踐的作用同樣重要,教學模式則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與培養國際化態度的重要環節。然而,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因非線性、整體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等特點而具有特殊的復雜性;以人為本、師生和諧、整體把控等方面可促進高校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16]。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相融合。
(一)? 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
高校應增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支柱,包括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設、高水平國際化課程的開發建設、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師資隊伍尤其對研究生的價值觀認同起著關鍵作用(圖1),因此建設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成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同時也表明課程思政工作在研究生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國際化能力應成為高校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包括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能力、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把握學術發展方向的能力和國際合作與團隊建設能力等[17]。高水平國際化課程的開發是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關鍵點包括高水平的學者、高水平的教材、高質量的授課,融入跨文化的觀念與知識,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和國際視野。作為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的方式之一,中外合作辦學是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與教育部審批,授予國外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學位的碩士及以上合作辦學機構目前已有93個(截至2023年7月10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目前已有176個(截至2023年7月10日),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等與美國、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著名大學開設相關專業的學位合作辦學(https://www.crs.jsj.edu.cn/aproval/orglists/1)。另外,中國與外國簽訂中外學歷互認協議,入選國家和地區已有58個(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49/mtbd/202209/t20220920_663310.html),其中包括德國、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加強了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合作,推動了學生的國際交流。
探索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的方法,建設國際化導師隊伍,綜合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與文化融合素養。教師教學水平高低與教育國際化成效直接相關,新冠疫情暴發是對教師在線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考驗,大部分教師仍未能熟練掌握線上教學方法,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師應加強在線教育教學方法培訓,提高教師在線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應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定期組織國際教育研討會,成立國內外高校聯盟,例如浙江大學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美國麻省大學等著名高校組成聯盟,定期組織國際研討會,匯集來自全球著名高校的師資力量,對學生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探討磋商,共同提高國際化水平。探索“雙校雙導師”聯合培養機制,開拓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充分利用有國際訪學經歷的老師在國外高校積累的資源,建立國內外導師聯合培養制度,實行國外導師遠程視頻指導,實現不出國即可享受國外導師學術指導,與傳統的“送出去”聯合培養模式相比,提高了培養效率,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探索國內外教授聯合培養模式,聘請國外教授指導研究生論文和科研工作、學位論文評審與答辯等。如聘請國外著名高校與研究所的知名教授作為講席教授,采用視頻會議的方式定期邀請其進行交流,指導研究生論文選題、科研思路、英語論文寫作等,有效提升了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水平。將教師國外訪學與國內學習相結合,在國外訪學期間注重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在國內學習期間注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國際化視野的雙重培養,內外兼修,思想碰撞,提高教師的國際化素養。
(二)? 開發建設高水平國際化生態學研究生課程體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課程國際化要求基于國際視野,通過課程思政設計把跨文化因素引入課程建設之中,實現課程內容、教與學的方式、課程實施背景的國際化[6]。隨著現代社會知識日益分化和細化,個體能夠在不同專業領域學習更多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往往局限于自身專業領域,多呈現碎片化,缺乏不同領域之間的整合,因此培養出的個體往往局限于自身專業領域,缺乏超越某一具體的專業或領域對知識進行整合運用的能力,最終只能成為某一領域具備專門知識技能的“有知無德”的專家,通過課程思政設計,將通識教育、經典閱讀等內容有機融合進課程學習過程中,可提供更加廣闊的知識格局,因此課程思政的作用尤為重要[18]。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應把國際性和跨文化因素引入課程,選用高水平生態學國際教材,采用英文專著的章節,課程內容體系與國際接軌。課堂教學使用中英文授課,不僅使用英文原版專業課教材,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培養邏輯能力方面的書籍。與此同時,將課程思政的實施作為實現教學國際化與本土國際化的有效手段,為學生開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和跨文化課程,以及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跨文化內容,形成具有國際化和多元文化氛圍的整體校園學習環境,即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學習借鑒古代治學方法,融古通今,融內通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掌握國際規則兼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生。培養研究生科研寫作能力,為學生精選英文論文寫作方面的英文原版書籍,幫助學生掌握英文論文寫作技巧,為科研成果的展示與發表打下良好基礎。
以筆者所在的生態學專業為例,生態學英文原版教材的運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更能培養學生以縝密的邏輯思維理解生態學研究的能力。從英文原版教材到國際國內學術期刊,從專業書籍到通識類書籍,甄選出一套具有明顯國際化特征的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教材,有利于擴大生態學研究生的國際化眼界,建設國際化研究生課程。研究生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中加強國際化準則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生態學發展歷史與現階段國家、社會及世界發展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生態學專業的國際化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工作,構建完善生態學專業課程思政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哲學智慧,更好地樹立生態系統觀,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課堂講授、討論學習等各教學環節的實施,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學風。幫助學生理解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新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強化學生的社會和諧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出一批掌握國際化準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高層次人才。
(三)? 挖掘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點
促進本土國際化,需要各學科專業積極探索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點。以生態學為例,生態學經過近一百多年的啟蒙與發展,目前正步入全新的時期,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解決(全球與局域)實際生態環境問題而發展。安徽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成立于2003年,經17年的發展業已形成完善的培養體系,擁有本科、碩士與博士學位點。由于生態學課程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開展生態學課程思政工作。深刻領悟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19],是融入生態學課程思政內容的基礎。學生經過大學時期步入研究生時期,是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然而現代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仍需要大力建設,在高等教育中利用生態學課程思政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態學專業的課程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之上,更注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價值觀。
生態學專業的課程與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在課程講解過程中穿插我國資源環境現狀、資源環境保護政策等內容,為培養懂知識懂政策的生態環境類高層次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對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國際化教育與培養,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為國家培養適應于新時代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國際國內高等教育呈現新態勢的背景下,不斷探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打破本土研究生培養的局限,提高本土的研究生國際化水平,最終才能培育出具有全球觀念和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公民。
在新冠疫情控制過程中,我國彰顯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在疫情防控方面體現了我國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水平。我國自主研發的疫苗不僅為我國國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還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必要與及時的支援。以此為契機,在生態學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設置上可通過將大國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思政元素融入生態學專業課程教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物種間互作與進化等方面拓展專業知識,使生態學研究生乃至理科研究生能夠將所學知識緊密聯系世界當前發展方向,結合自己專業方向,直觀地感受到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內涵,能夠同時培養研究生的愛國熱情和專業技能。
(四)? 探索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方法
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融合,需要不斷探索完善新的融合方法。仍以生態學為例,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應結合本學科發展動態,介紹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全球環境變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人類自身在地球上持續生存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重要領域中的基礎理論、生態問題和研究方法。新冠疫情為生態學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契機。疫情在全球的暴發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提醒人們世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全人類不分國界與種族,面臨共同的敵人,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特別是在生態學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應將對全球疫情的認識與生態學理念相關聯,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自然地融入研究生教育之中,不僅增強生態學研究生的專業責任感,更開闊生態學研究生的國際化視野。
另一方面,將生態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相融合,應注重傳統文化與國際前沿融合,提高研究生文化素養。對于培養科研型理科人才,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的目的不僅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對國際科研前沿與國際規則的認識;不僅包括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國際規則為指導,開設科研誠信、學術道德課程,培養研究生成為掌握國際化科研規則的人才。研究生課程的思政工作與本科生課程思政有所區別,研究生課程思政要求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上,針對科研特點,補充與強調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的結合則要求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強化與國際接軌的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準則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研究生掌握與國際科研環境相適應的正確的學術道德體系。資助研究生參加線上線下國際學術交流,推動國內學生與外國留學生的融合交流,增進中外研究生的互動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能力。通過一系列手段吸引國際留學生,如簡化入學手續,課程中融入跨文化內容,推進與境外高校的學分互換、學歷互認,使留學生免于考慮政策帶來的束縛,能夠更專注于學業,更好地融入國內環境。
(五)? 拓展研究生國際化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途徑
新媒體不僅是學生進行專業課學習的平臺,還是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和國際化教育的平臺。后疫情時代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作用,開辟新媒體+平臺,利用微課、移動終端等創新學習課堂,使課程思政突破時間和空間制約,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宗旨[20]。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大量龐雜的信息充斥各個新媒體平臺,一些媒體利用噱頭吸引流量,傳播無良信息,這是信息爆炸時代新媒體的負面效應。但合理利用新媒體迅速傳播信息的特點,將思政內容自然地融入到新媒體中,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利用新媒體進行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是在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內容中首先要注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各類消息的辨別能力。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多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中的操作能力,但普遍缺乏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適應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生存能力的通識教育[21]。堅持立德樹人,專業課知識與課程思政相融合,以通識教育彌補應用型教育的缺失,利用新媒體提供的教育資源促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的融合,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大學教育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另外,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思政融合點的思考和建設,不斷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利用新媒體,將思政內容更自然地傳播給學生。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修養教育,利用新媒體中廣泛傳播的科研學術打假范例,對學生生動地解釋學術規范的要求、學術道德的準則和重要性,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崇高的學術道德的高級專門人才。
(六)? 探索完善研究生“本土國際化”培養體系
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推廣普惠到更多的研究生群體,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融合,實現“本土國際化”,是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更有效方法,構建“本土國際化”方法體系尤為關鍵。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國留學生赴世界其他國家學習及我國招收國外留學生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要求在后疫情時代必須通過“本土國際化”提高我國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水平。生態學專業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特征,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模式要求知識體系建立在多學科交叉、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層面上,在全球一體化與疫情背景下,提高 “本土國際化”水平是完善生態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有效途徑。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設計增強人文教育,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找到與西方人文價值觀的共通性,樹立人類不同文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共同發展的理念,并利用課程思政將這一理念自然地融入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過程中。
專業教育國際化方面,引進境外高水平大學的教學理論、教學案例與教學經驗,融合本土特色,構建一套適合于本土高校生態學研究生教育的教學模式,實現不出國門即放眼世界,不出國留學也能實現國際化教育。新冠疫情推動了教育模式的革新,網絡課程成為主流,為實現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切入點。鼓勵教師開放共享課程,并借助互聯網資源為研究生提供全球知識課程,開發跨境課程體系,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以期形成與完善生態學研究生“本土國際化”培養體系。“本土國際化”教育課程設置需要具備國際教育理念,協調國際化教育和民族教育,共同建立綜合國內外教育精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課程體系[22]。
結合國際化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素養,積極探索引進國外優秀導師、實行雙校雙導師制度的有效方法,并且通過網絡實現更為便捷的連接。在后疫情時代,視頻會議將成為更便捷有效的國際溝通方式,節省了之前基于國際旅行的聯通成本,通過視頻會議輔助構建生態學研究生“本土國際化”的培養體系,實現國際化教育成果普惠到更廣大的生態學研究生群體,實現分散式國際化培養到全面國際化教育的轉變。通過視頻會議等線上方式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講座與合作科研,在學校層面啟動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項目,培育國際性育人氛圍和環境,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在后疫情時代,生態學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利用上述“本土國際化”方式,緊跟科學技術研究國際前沿和教育科學研究國際前沿,擴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維度;結合國內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與需求,使研究生更為直觀地認識到國內國際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等方面共同發展的態勢。
四? 結束語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不僅包括課程體系建設的國際化,同樣重要的是研究生全局世界觀的形成,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國際化視野。后疫情時代,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帶來機遇。針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首先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師資隊伍,從而向研究生傳輸正確的國際化理念。在研究生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中,普及國際化思想,并緊密結合我國及全球生態環境現狀,使學生認識到當前所處世界的狀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幫助學生形成全局的世界觀。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探索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新方式,擴大研究生國際化的受眾范圍,將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規模從小群體擴展到大范圍,將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模式從精英教育模式向普世教育模式轉變,使更多的研究生不出國門即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接受到國際化教育,實現“本土國際化”。綜合以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實施途徑,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理解能力及國際勝任力的,懂知識懂政策的高層次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教育部:2020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將達300萬人[EB/OL].https://yz.chsi.com.cn/kyzx/kydt/202009/20200922/1980419519.html.
[2] 周曉蓉,黃金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9):1-2.
[3] 王鈺,劉惠琴.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9):39-41.
[4] 汪志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多元主體培養模式探究——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72-76.
[5] 徐冬梅.碩士研究生“雙校雙師”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20(1):7-12.
[6] 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7] 曹海苓,張若開,李智慧.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1):96-100.
[8] 操太圣,雷萬鵬.從封閉走向開放——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與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19):15-19.
[9] 劉麗霞,劉惠琴.加強國際化培養 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2):21-24.
[10] 王頂明.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現狀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6(10):8-10.
[11] 趙劍英.后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與世界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12] 董麗麗,金慧,李卉萌,等.后疫情時代的數字教育新圖景:挑戰、行動與思考——歐盟《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年)》解讀[J].遠程教育雜志,2021,39(1):16-27.
[13] 劉艷茹.“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2):66-69.
[14] 張建新,楊雅涵.APQN專題調查: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高校的影響[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0,9(5):74-79.
[15] 楊穎,余本功.基于QFD的學術型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改進[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4):120-125.
[16] 項昱.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復雜性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9):27-29.
[17] 鄭煒君,王頂明,曹紅波.國際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與師資建設——第二屆研究生教育國際論壇綜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1):72-77.
[18] 李建華.知識即美德:課程思政的學理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2):94-99.
[19] 董彩榮.習近平生態文明觀的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淵源[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38(1):5-10.
[20] 陳德峰.新媒體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路徑[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35(1):7-11.
[21] 晉松,吳克,陳玲,等.環境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探索與實踐——以“環境科學概論”為例[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37(5):130-134.
[22] 蔡永蓮.在地國際化:后疫情時代一個亟待深化的研究領域[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