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焱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大學辦學國際化程度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教育界高度關注的領域和研究對象。全球新冠疫情使世界范圍內大學國際化發展進程受到顯著影響。本文對后疫情時期教育國際化各方面因素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研究和評估,把大學國際化辦學放在“世界坐標系”中進行全面審視與科學研判,探析出提高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發展路徑,為大學國際化水平的有效提高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
一、新冠疫情對教育國際化的影響
高等教育國際化即各國家、各地區之間進行跨區域的高等教育科研文化溝通互鑒活動,通常表現為召開國際會議、學者之間的訪談交流、大學學術交流活動、舉辦相關學術論壇。在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突破上述方式的限制,構建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新形態。[1]如今,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常態化,但并不意味著疫情完全消失、一切都回到了疫情之前,疫情隨時可能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小規模暴發,并從國外回流,這將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國際教育合作。[2]在疫情影響下,世界各國大學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停滯狀態。[3]盡管疫情下的教育國際化遇到挑戰,但教育國際化的總方向和總趨勢并未改變。中國大學的對外交流學習也應逐步適應 “后疫情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要求為疫情常態化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對新冠疫情長期存在的形勢,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必須始終堅持國內為主、內外并行的發展方針,要深刻認識到疫情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的對外開放,高等教育肩負著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歷史使命。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對外開放作為拓寬高等教育內涵的關鍵渠道,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加速促進國內大學與海外高水平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的深入交流與全方位協作,及時了解業內動態與行業發展前沿信息。[4]
“與疫同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會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各國開展工作的基調,大學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也不例外,并且,疫情防控也將成為衡量大學國際化辦學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為綜合考察國內大學在后疫情時期統籌推進國際化辦學方面的成效,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國際化各方面因素和指標體系的分析和研究論證,把大學國際化辦學放在 “世界坐標系”之中進行全面審視、多維考察、科學判斷,構建符合實際、富有活力、客觀公正、科學有效的綜合評估體系,明確發展路徑,提升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
二、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評價指引
(一)引導大學樹牢五個國際意識
后疫情時期國際化戰略理念主要包含國際視野、國際坐標、國際競爭、國際前沿、國際傳播。[5]國際視野,指的是大學在辦學工作上不應拘泥于傳統,不應過于保守而躊躇不前,應當審時度勢地參與國際化辦學交流,在堅守自身核心價值觀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理性學習國際先進的辦學模式和學術發展成果,推動國內高等教育與時俱進,把握世界主流發展趨勢。從地理思維走向空間思維,盡量減小疫情帶來的沖擊;從國家思維走向人類思維,用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國際主義理念”代替基于地理和物理空間的 “國際化”理念。國際坐標,是指大學要高瞻遠矚,積極追求世界一流水平,以世界一流為標桿迎頭趕上,在國際坐標體系下著眼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問題導向,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以 “世界眼光”規劃大學的未來,積極借鑒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優秀經驗,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國際化道路上進行探索實踐。國際競爭,要求國內大學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展現自身優勢學科和先進領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在相關范疇內引領全球學術發展方向。努力實現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強化學校自身的國際品牌建設。[6]國際前沿,指大學的教育辦學、學科建設等工作要時刻關注國際社會的前沿,參照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提高自身的先進性與創新性。國際傳播,即通過塑造國際品牌、提高大學美譽度,促進國內大學文化在國際范圍內傳播發展,向國際社會彰顯我國大學的文化軟實力。
(二)引導提升國際化辦學主動性
大學國際化作為大學未來發展的一種戰略性選擇,既對大學自身的學科建設、辦學模式、教育安排、學校文化等產生深遠影響,又服務于國家的重大戰略。[7]進入后疫情時代,大學國際化工作將會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同時也迎來巨大的機遇,大學需要更細致的思維、更謹慎的態度、更雄心勃勃的精神,扎實推進新一輪國際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頂尖領域、特定范圍、學術角度上代表國家開展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競爭。目前,一些大學乃至研究型大學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表現在內部動力不足、“為國際化而國際化”、更加愿意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而較少產生本土創新等。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際教師水平不足、國際學生水平低、國際教學體系分散、國際氛圍薄弱、國際化素質不高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大學從學校層面向世界頂尖大學看齊,反思自身不足,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堅持特色化與國際化的發展方針,積極借鑒汲取現有經驗,利用既有優質資源,創新自身的發展模式與教育機制,不斷使核心競爭力得到加強,使國際化辦學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求大學的學院層面在國際范圍內尋找對標學院或學科,分類推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實踐中努力走出一條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全面創新的分布式國際化發展之路。[8]
(三)引導拓展辦學國際化內涵
大學國際化并不單依靠挖掘國際資源這一個方面,還依靠自身文化建設、創新發展機制、優化辦學理念、開拓多元化人才培養方式等多方面的整合發力。同時,國內大學只有面向世界、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參照系,才能有高度的憂患意識、改革意識和超越意識,才能知彼之長、明己所短,進而產生銳意進取、逆水行舟的改革意識,促進人員交流、加速信息交流、拓寬學術交流,與海外大學一同商討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下的在線教育真切面臨的變革和挑戰,一同謀劃交流合作以及即將迎來的新發展。[9]大學應該更加積極尋找實施國際化戰略的突破口,有效推進大學國際化從單項到整體、從表層到深層、從增量到存量的深刻改革和國際化辦學實質突破。用綜合性、深入協同型國際合作取代單一性、流于表面型合作;用以質量求實效、主動追求高精尖的國際化交流取代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自身需求的國際化交流,用更加自信的態度、更加扎實的能力、更加遠大的目光、更加先進的模式主動參與國際交流,積極提升影響力與感染力。
(四)引導實現內外資源的有效結合
教育國際化處于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積極探索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式,拓展后疫情時期新領域,才能實現共贏。[10]受疫情影響,一些大學在吸引國際師資力量、招收留學生、開拓國內外大學學術交流等方面存在著措施落后、渠道有限的突出問題。為了充分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應對疫情常態化的挑戰,我國大學應當積極探索疫情時代下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手段,充分學習國內外大學在疫情時期開展國際化交流的新理念、新方法。圍繞國際化辦學,堅持立足前沿、注重實效,放眼長遠、突出重點,積極參與、適時引領的原則,加強國際化內涵建設。既要開闊視野、面向世界,又要以我為主、扎根中國。為此,大學應以高度的自覺和自信,努力做到對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先進教育理念的消化吸收,融會貫通與全面提高,防止簡單的復制復刻。[11]唯有在不斷學習國外大學先進的國際化辦學理念、規劃與執行的基礎上,才能明確發展的方向,掌握發展的質量,實現發展的目標。另外,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可以昂首闊步走出去,與國外的大學開展深入合作,建構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三、國際化辦學水平評估體系要素
(一)突出“目標性”原則
對于我國大學國際化的水平,不能簡單地運用一套固定的指標體系來進行評判,應當根據大學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探索構建多元化、系統化的評估體系,突出 “目標性”原則,注重 “綜合績效評價”,服務大學 “雙一流”建設。具體而言,整個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立足于目標意識和整體意識,同時貫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構建方針,從而建立起一個邏輯上有明確導引、程序上有完備方案的科學評估指標體系。以學科建設為例,國際化 “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是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面向世界,強化特色、鞏固優勢的同時融合國際、契合前沿。因此,當考察 “目標性”指標時應綜合考慮大學學科建設的指導原則、建設方案、實施程序與階段成果等,觀察大學學科建設的每個階段的階段性成果是否契合既定目標。[12]
(二)突出“多樣性”原則
國際化既包含大學的內部和外在變化,也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變動。這一過程注重知識和文化的交流,強調文化的多元共存。因此對大學國際化程度的評估,應當將大學辦學的自主性程序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堅持 “簡政放權”,放棄不必要的行政監管和程序設置,充分賦予大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辦學的權力。注重統籌運用政策法規、綜合監督等舉措,避免過多地使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大學的內部事務,促進大學切實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治校。鑒于大學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開展國際化評估時,應確保所有大學在評價體系中都能找準自己的適合位置,體現出對不同大學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并突出引領方向。
(三)突出“發展性”原則
國際化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大學發展的必然方向,不僅有利于我國國內大學面向世界,緊跟世界潮流和占領科學研究前沿陣地,也有利于我國大學內視自身不足,取長補短。傳統和主流的國際化培養模式與途徑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3]由此,對大學國際化水平的評估,應重點聚焦國際化的內在形成機理,即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為實現國際化水平提升而制定的目標,充分考慮疫情帶來的實際影響,評估時要避免簡單的結論判斷,而應當從既有目標的確立、制定方案的可行性、程序構建的質量、目標的完成度等,重視國際化內涵的培育與提升,關注大學如何統籌利用國內外資源推進國際化建設和培養學生新途徑。強化跟蹤指導,對國際化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戰略層面到實際操作層面、從組織方式到運行機制進行一系列的考察分析,重點聚焦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重點問題。開展國際化評估,絕不僅僅是發現各類存在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引導大學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相應領域的真切問題,不斷提高大學國際化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
(四)突出“安全性”原則
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師生安全是根本任務也是首要前提,后疫情時期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須以 “安全性”原則為首要原則,在確保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確保師生安全的基礎上開展各項國際化交流活動。以 “安全性”為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提倡各大學打破傳統辦學模式,創新國際化辦學方式,通過線上交流、線上學習的途徑開展國際化教學建設。
(五)突出“簡明性”原則
對大學開展國際化評估時,應注意避免和當下的本科教學質量評估、學科建設評估等雷同。若希望得到被評估大學的接受與認同,應當從指標的確立、方案的制訂等方面考慮被評估大學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避免評估指標、方案與實際情況脫節;避免指標虛而不實、不能反映出大學國際化建設的成果;避免評估程序過于繁雜、評估周期過長、評估成本過高等,突出 “簡明性”原則。同時,需要兼顧評估指標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在滿足評估工作需求的基礎上達到評估結果的科學性。要關注大學國際化建設的質量要求,避免大學國際化建設只追求完成評估指標數量而輕視完成質量的現象。即評估國際化時避免 “功利”手段,同時強調評估的責任義務與意識。
(六)突出“實踐性”原則
大學國際化建設應統籌對外開放與對內反思兩個方面,既要注重國內大學積極融入國際化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又要立足自身實際情況,挖掘自身特色與優勢并加以發揚。同時,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所有相關教育與改革需要國際化戰略的深入與滲透;高度重視學生國際化,加大國際化、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育的力度,大學國際化建設評估要重視大學的國際化人才培育能力,構建立體化培養體系。在疫情時代下,以學生的安全為前提,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國際化培養,對此,應探索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堅持線上交流與線下實踐相結合,既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國內外教育資源的互換,也能制定安全措施實現學生的赴外留學與外國頂尖學者的入境指導,全面服務于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培養。
四、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路徑
大學的國際化辦學水平一般體現在四個層面:首先是國際化理念與意識,即大學在辦學過程中主動將國際化視為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根據學校特色制訂合理的國際化辦學方案,明確國際化辦學的建設路徑,扎實推進各項建設計劃的有效實施;其次是大學國際化的實踐能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強化學校自身的國際品牌建設中的執行能力;再次是大學國際化的發展與創新手段,搭建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平臺,豐富學生交流項目等;最后是大學國際化政策、措施的落實效果、動態狀況和績效評估。工作中要強化國際化目標管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更加注重體現國際化內涵的導向,對大學國際化辦學質量和水平的衡量,不是比規模、比數據,更重要的是比內涵、比特色、比貢獻。
(一)牢固樹立國際化意識和理念
評判一所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從顯性層面主要看財政投入力度、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教學運轉、組織架構體系支撐、后勤服務保障等指標落實情況,從隱形層面主要考察大學的國際化思維、觀念、理念、意識、國際視野、政策、國際化氛圍以及有效的執行力等因素。大學的國際化辦學意識和理念,只有付諸實施,才能切實引導學校的發展方向;經過實踐檢驗,才能不斷優化、豐富學校的辦學理念。因此,大學需要堅持國際化的觀念不動搖,以國際化為基本目標開展相關工作,將國際化的要求貫徹到學科建設、辦學模式、教育理念、人才培養之中去。
(二)全方位提升國際化綜合能力
后疫情時期大學國際化發展的愿景,需要通過制定長遠且安全的發展戰略、明確國際化規劃的具體方案和措施、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斷提高執行力來實現,使國際化在大學獨特定位和競爭優勢的培育及實現辦學目標與社會責任中起到關鍵作用。要突出線上國際化水平的綜合考察,如線上教學、學術研究、中外學分互認、學位互授等。同時需要建立起由學校、學院等規劃構成的多層次、多系統協調統一的規劃體系,加強協調銜接,切實落實各項規劃。這就要求大學統籌協調國家、學校的各類辦學資源,聚焦核心能力建設需求,精準投入,在國際化建設方面,提高合作交流層次,擴大國際影響。同時,評估應有側重點,避免各方面面面俱到,突出對核心要素的考察與評估。
(三)深層次推動發展與創新
大學國際化需要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在后疫情時代,制定出符合大學實際的綜合、安全、有效的方案,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根據大學學科優勢和發展特色,聚焦發展重點,打造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平臺,助力大學教師和學生成長;開展多層次學生交流項目,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大力推進全英文授課課程與專業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完善國際化管理辦法,提供制度保障,如涉外交流合作管理、外事工作管理、因公臨時出國 (境)管理、加快推進國際化建設的工作方案等,為開展國際化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及支撐。
(四)多角度看待結果與績效
一所大學的國際化成果是通過實施國際化辦學戰略所實現的效益,科學的評價指標可以引導高等教育國際化健康發展和質量逐步提高,一般可以通過財務收益、社會效益、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等體現。這些均可以設置相應的標準,通過綜合分析來進行判斷。主要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國際化硬件建設、支撐國際化發展的軟環境建設 (規章制度、運行體制與機制、國際化氛圍營造等)、加強國際研究、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高水平創新合作等。針對辦學國際化的評估考核內容不可能涵蓋大學所有領域,為提升效率,讓大學明確關鍵點,評估結果應及時反饋給相關大學。這樣更加有利于大學及時反省自身工作的不足之處,做好經驗總結和整改工作。
五、總結
大學國際化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調動外事、教學、學工、人事、財務、后勤、學院等多方力量,密切配合,高效聯動。后疫情時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各大學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強數字化和在線教育,深化國際合作,樹立全球化意識,在 “十四五”規劃伊始,肩負起提高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任,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助力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推進有使命擔當的大學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2] 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3] 楊慧宇.新冠疫情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展望[J].江蘇高教,2021(01):69-73.
[4] 顧明遠,滕珺.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挑戰與新機遇[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5] 周岳峰.新冠肺炎疫情給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影響[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5):13-15.
[6] 陳昌貴,翁麗霞.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77-82.
[7] 吳玫.大學國際化水平評價體系的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
2011(05):52-57.
[8] 楊福玲.大學國際化發展與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9] 馮晉豫,孫旭東.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優先選項[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19):55-59..
[10] 王位.全球六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及啟示[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2,1(04):25-32+62.
[11] 金帷,溫劍波.如何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尋求一個本土化的概念框架[J].現代大學教育,2013(03):5-9+112.
[12] 農春仕.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2):47-52.
[13] 李秀珍,馬萬華.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評述[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02):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