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正寧縣宮河小學 巨耐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應試教育的時代已然“落幕”,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在減負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深入思考并予以探究的問題。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科目,也是學生眼中的難點,尤其是數學學科中的應用題,更是讓不少學生產生了抗拒心理與畏難情緒。應用題在小學數學考核中分值占比大、考查范圍廣,不僅涉及廣泛的知識應用,而且對學生理解題意、把握題型、靈活應用的能力做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從“會一道題”變為“對一類題”,促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切實提高。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方式呈現出豐富化與多樣化的趨勢,但究其根本卻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不少教師依然沿用著“教師講習題,學生練例題”的傳統方式。有的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常常將重點放在如何得出正確的答案上,淡化學生分析與思考的過程,缺少適當的發散性與開放性,難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切實提高。這種就題論題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一道題,卻無法幫助學生通過一道題掌握一種解題思路,不能形成解決應用類型題的能力,致使教師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成果不理想。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都從學生的口中聽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說的我都能懂,但是自己一做題就會犯錯誤。”這一矛盾的本質由于學生的“懂”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僅僅停留于表層。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作為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會缺乏自己的分析與思考,對教師的依賴性過大。當學生失去了教師的引導,獨立面對應用題時,他們便不知道該如何梳理思路、把握重點,更不知道該從何下筆。
在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往往過于強調公式理解、解題思路、題意分析,卻忽略了語言藝術在應用題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應用題與其他題型不同,對學生的文字理解與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學生讀不懂題意要求,即使公式掌握得再熟練也無濟于事。同時,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學理性過強、過于生硬死板的語言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幫助學生對題意形成更深刻的認知。換言之,在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提升數學能力,還應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理解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深挖一道題”為基礎,實現“理解一類題”,因此例題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關鍵。數學應用題多涉及盈虧問題、路程問題、產量問題等,學生對某一類型題的理解不夠深入,究其根本是因為例題所創設的應用情境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產生了困惑和誤解。基于此,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將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轉化為應用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能力的顯著提升。例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裝修新房時鋪設地磚的情景,并且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經驗挖掘應用題目的內涵,在腦海中搭建起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能夠“拋開現象看本質”,促進應用題解題能力的真正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的方式乃至于教師的語音語調、語言內容都很有可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尤其是應用題教學,更注重對教師語言藝術水平的考驗。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用過于嚴厲的語氣統領教學,也不應該用一成不變的語調貫穿教學始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語言的藝術,用具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數學情境,用變化起伏的語調幫助學生抓住題目的重點,找準解題的關鍵切入點。
例如,在講解除法類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的:我班有故事書56 本,科普類書籍36 本,這些書都放在班級的4 層書柜中,平均每層要放多少本?對于這一問題,有的教師會強調“都”和“平均”,但是如果教師在帶領學生讀題的過程中強調這兩個詞語,就很有可能會讓學生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這兩個詞上,從而忽略了題目的整體性,打斷閱讀節奏的連續性。教師可以發揮語言藝術的優勢,利用語音語調的變化,在讀題過程中重點強調這兩個詞語。教師可以在讀到“都”和“平均”這兩個詞時加重語調,既讓學生意識到這兩個詞的重要性,又能夠進行連貫地進行閱讀。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良好的讀題節奏,引導學生在第一遍讀題的過程中在關注關鍵詞的同時保持完整性,在把握題目大意的基礎上進行詳細分析。
想要真正推動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公式與解題技巧,更要讓學生掌握分析題目的方法,只有學生懂得面對一道應用題時該怎么分析、如何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切實提高。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與探究時間,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條件,通過思考與探究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例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小明和小紅同看一本童話書,小明看了8 頁,小紅看了12 頁。提問:小紅比小明多看了總頁數的1/4,這本書的總頁數是多少?小明看了總頁數的1/2,小紅看了總頁數的多少?這兩個問題的目的不同,解題思路也不同。教師不應開門見山地直接傳授解題方法,而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把握住兩種題目的不同解法。通過思考與探究,學生不難發現,兩個問題所求的對象不同——第一個問題求的是書的總頁數,而想要知道這一結果,就先要知道小紅比小明多讀了多少頁,算式便能夠躍然紙上。第二個問題求的是小紅所看頁數在總頁數中的占比,因此要先求出總頁數,才能夠得出最終答案。雖然這兩個問題都離不開“總頁數”,但是在第一小問中,總頁數是所求結果,在第二個問題中,總頁數是未知條件,通過比較與思考,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得到顯著提高,并且正確合理地看待題目中條件的意義與作用。
教學反饋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夯實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卻往往被忽視了。學生交上去的作業與試卷,教師都會及時進行批改,并且著重講解學生的難點與易錯點。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講解問題常常只停留于一道題,并沒有就學生的錯因與思路進行深入的分析。教師只注重學生錯在何處,卻不知道學生因何而錯,只抓表面,不解決本質問題,學生的數學能力永遠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
例如,有些學生在做題過程中,經常將“增加到幾倍”按照“增加了幾倍”進行列式計算,一字之差謬以千里,看上去是學生粗心所致,但本質上是因為學生難以理解數學中的常見術語,這反映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不僅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理解“增加到幾倍”和“增加了幾倍”的區別,還要幫助學生區分其他數學應用題術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只有當學生能夠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夠正確做題。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及時處理學生所反饋的問題,對于優秀的思路加以推廣表揚;錯誤又普遍的問題要抓住本質,及時講評;對于個別化問題應當面批,再布置個性化練習……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
綜上所述,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應當針對當前教學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樹立創新意識,采用科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與能力,提高應用題的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效率與成果的切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