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佳佳
內容摘要: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故語文課程、教材承擔的責任越發重大。自2016年起全國中學開始推廣部編版語文教材,其中的古詩文、民俗文化比例呈上升趨勢。而二十四節氣被稱為我國第五大發明,其中包含的諺語、古詩詞、典故等,既有利于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詞的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試以節氣為切入口,試探尋《蒹葭》的文本意蘊。
關鍵詞:《蒹葭》 節氣文化 審美價值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則是采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方式,以詩詞的形式將中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串聯起來,最終落到了節氣立春上,涌動萬物生長,以一種令人驚嘆不已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特有的中國式浪漫;甚至于在新播出的《2023年中國詩詞大會》上,第四期主題“寒暑”,寒來暑往,劃定年歲節點,流淌著詩意人生,喜看萬物中的奇妙之旅,共同探索詩詞中的四季之美,其則以綺麗的詩詞描摹四季的變化,從中蘊含著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文化。由此可見,節氣文化越來越得到世人的重視。自新課改以來,傳統文化融入義務教育越來越是大勢所趨。而本文以節氣為切入口,融入詩詞教學,則極大彰顯了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思想理念。
一.節氣文化融于教學的依據
1.理論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要求密切關注人們當下的現實生活,特別是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實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人文關懷,于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文教學資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強調,語文課程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內涵,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大有裨益。
根據以上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新課標進一步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核學科心素養重在強調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節氣詩詞便是很好的載體。首先,在思維價值方面,節氣是古人通過對現象的觀察總結出來的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體現了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因而節氣詩詞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其次,在文化傳承方面,節氣詩詞是節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節氣詩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物候知識,也可以了解我國古人傳承下來的習俗文化,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中的習俗文化,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最后在審美價值方面,二十四節氣與四時變換緊密相連,每一個節氣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物候,而在節氣詩詞中詩人捕捉到節氣的時間節點,通過寫景、抒情,來描繪獨特的意境,從而表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蘊。因而,我們要善于充分挖掘出詩詞教學的內外潛力,在感受節氣之美的同時,創設詩詞學習情境,將語文融于生活,從而讓學生在節氣詩詞的學習上進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2.現實依據
古代文人墨客亦或是現代儒雅世人往往會隨著節氣的變化而生發一種獨特的情懷和感悟,他們往往以節氣入詩,進而創作出屬于個人印記、刻上時代烙印的作品。而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其中就有選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節氣詩詞,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如果在適宜的詩歌教學中融入一定的節氣文化,并與實際生活實踐相勾連,如此便能拉進古詩與學生的距離,就能在一定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是就目前節氣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傳承現狀來說,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是滲透與傳承的方式存在不足,當前節氣詩歌教學仍注重傳統“填鴨式”教學,一些老師在節氣詩詞中也不注重滲透節氣文化,而充斥在語文課堂上的往往是老生常談的創作背景、單調的表現手法等等,也不是說這些方式不好,而是忽視了學生的趣味性,學生也很難欣賞詩詞真正的美;二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是城里面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因而對節氣詩詞中所提及的物候以及意象比較陌生,故很難真正欣賞節氣詩詞中蘊藏的美,也很難發自肺腑愛上詩詞。
二.《蒹葭》中的節氣文化元素
首先,從《蒹葭》一文所屬單元位置來看,它是選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篇章,節選自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詩經·秦風》,而《詩經》又是我國古典詩歌文化的源頭。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趣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編者旨在引導學生體會人類命運共同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此同時,增強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因此,作為《詩經》的特色篇目《蒹葭》,我們理應挖掘其中的審美意蘊,好讓學生感受其中鮮活而又強勁的生命力以及美感。
其次,從表現手法來看,《蒹葭》中“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培養形象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就能造成回環往復的效果,在詩的開篇常采用比興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而《蒹葭》這首詩是《詩經》的典型代表,相應具備其表現手法,同時它也是一首很典型的節氣詩,此節氣為白露。在詩句開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即是比興手法的運用,而第一句是被眾人歷來稱頌的寫景名句,以蒹葭、白露引出下文“伊人”,從而形成起興;詩后面的“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改變的是詩句的一兩個字,即是重章疊句手法的使用。可以說,整首詩都是在這一唱三嘆的反復中生成凄清的美感。正如清代末年的文學家方玉潤所說:“三章只一意,特萑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音多有余音”。總之,《蒹葭》中的形象觸發讀者的情思,因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賦比興以及重章疊句手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形象的感知能力,不斷發散開去,擴大想象的空間,從而為體悟詩句中的情感做鋪墊。而這幾句有一個共同形象,點明了節氣白露。
最后,從白露節氣入詩的價值來看。一方面,從審美意蘊來看,這個節氣本身就具有一種極致的美,這種美在《蒹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這時候,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天氣已經轉涼。而白露這個節氣很美,但同時也有點特殊,它是以具體的景物來命名的節氣。這樣的好處是,白露入詩詞就比較容易,作為一種典型的物象,也能增加詩詞本身的質感。自《蒹葭》以后,歷來很多世人也喜歡用白露入詩,并形成一系列的傳統。例如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提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另一方面,從思維價值方面來看,由于《蒹葭》呈現出的樸素真摯的情感,都是基于內心原始純粹的、自然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其中的節氣意象本身作為一種物象,以其入詩,讀者讀來直觀感較強,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利用節氣意象,如此一來,便能化抽象為具體,也能夠進一步啟發學生探尋表象背后的東西,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
三.《蒹葭》中的節氣意境之美
全詩一共三章,每一章八句,全詩以時間為序,展示了黎明前后的三幅場景,并且在不同場景下,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從而展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的艱辛,對伊人無盡的思念之情。而三個場景中的三個意象“蒹葭”“白露”“霜”皆是白露節氣中特有之景,故這些意象的選擇以及所形成的意境具有強烈的朦朧之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開頭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冷凄清、濃露重鎖的秋晨圖,即是黎明前后皎潔的月色下展示出來的美景。《蒹葭》首句詩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里的霜是指清晨的朝露因溫度突然下降而凝結成晶瑩剔透的水滴,白露由此得名,即白露節形成的露水。對此,清代李調元箋曰:“是月,涼風至,白露降矣”。首先,從時間上看,此句暗含了一個客觀條件,在這秋末冬處的時節,天氣逐漸變得清冷無比,而推測此時應當是在黎明前之際,月色朦朧,清冷的月光灑在了繁茂的蘆葦之上,這才能為后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及“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交相呼。再者,從空間上看,視覺上由近及遠的轉換,形成了比較廣闊的場景。最后,從意象的色調來看,白露、蘆葦花、霜色系清冷,正好可以和“伊人”以及“在水一方”的色調相統一,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情境下,我們仿佛能感同身受主人公隔水相望、徘徊反復,苦苦追尋卻求而不得的惆悵之情。故我們可以在節氣意象中感受詩詞意境,想象此畫面從而感受主人公的情思。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是在黎明前后即將迎來太陽的曙光下的場景。東方既亮,朝露待日晞,蘆葦花的輪廓看得逐漸清晰起來。而詩中“蒹葭”也正好是秋天的景象,蒹葭即是我們平日熟悉的蘆葦。古人對此早有物候觀察記載,據考證蘆葦的豐茂期正是蘆花盛開的白露節。春秋后期的《夏小正》,主要是一部現象授時的天文歷法書,書中記載:“七月,秀萑葦”。“秀萑葦”就是蘆葦開花。故我們可以通過白露節中的物候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蒹葭萋萋”寫的該是蘆葦在抽穗期至種子成熟期這段時間的景象,也就是處于立秋至霜降期間,即在白露這個節氣蘆花開的最燦爛之際的景象,也為抒情主人公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絕美的場景。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此句描繪的便是黎明前后晨光熹微下的美麗景象。露水依附在蒹葭之上,此時太陽漸漸將大地加溫,卻沒把白露蒸發,在陽光的照耀下,朝露使得蘆葦花越發熠熠生輝,顯得越發茂盛鮮明。這個時候,伊人的身影越發清晰了,但是主人公只有癡癡追尋著,可望不可即,無窮的思念卻是綿遠悠長。
四.《蒹葭》中的節氣習俗之美
剛剛我們通過白露的物候來品味《蒹葭》的審美意蘊,還可以進一步深入拓展節令教學。正如《陶行知教育箴言》指出:“生活教育與教學做合一之總要求:我們要讀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的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基于此,除了在課本經典作品中感受美的浸潤,我們還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尋根溯源。故在節氣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回歸自然,留心身邊的自然現象,從而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回歸生活,在教學中滲透節氣習俗,從而更好增強對節氣詩詞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弘揚節氣文化。因而在《蒹葭》的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知與發揚白露節氣文化,所以可以在課堂末尾適當拓展白露節氣的習俗,實現“生活中踐行語文”的理念。
通常在白露這個節氣,其間的傳統習俗有收清露、飲白露茶、吃番薯等。而這里主要談談白露節氣習俗中的收清露以及飲白露茶,此節氣習俗也極具美感,正好可以配合《蒹葭》的審美意蘊。孟秋時節,天氣轉涼,清晨露水加重,寒蟬也垂緌飲清露,于是便有了中國民間百姓在白露節氣“收清露”的習俗,而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方式。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收集來的清露還有令人容顏煥發之功效。以此同時,秋意漸濃,適宜喝些不溫不寒的“白露茶”,飲茶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文人士大夫高雅的興趣愛好之一,而恰逢白露時節便有了這樣的飲茶習俗。古時南京人十分看重節氣的“來”和“去”,于是便有了南京特色的節氣習俗。此時的茶樹經過夏的酷暑,白露前后正是采摘它的最佳時期,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它沒有春茶的不經泡,也沒有夏茶的苦澀,而是具有清香甘醇、令人回味無窮的味道。如果在講到《蒹葭》一文中,在這適宜的時間節點,向學生科普關于白露相關的物候知識以及節氣習俗,既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勾連,又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且這個白露中清雅的習俗也能夠和《蒹葭》一文中審美價值相契合。
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們的閱讀經驗也在發生著悄無聲息的改變,那么相應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經驗就要發生改變,做到與時俱進。一方面,《蒹葭》作為教材中的一環,作為《詩經》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本文就嘗試以拉進幾千年前的文學作品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為目的,試圖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中的教學價值,從而在真實情境中為學生的文學積淀做出努力。另一方面,節氣文化是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藏,也是我們生活中最為珍貴的氣候鐘,它會準確反映出氣候的變化。既然《蒹葭》中具有豐富的節氣文化資源,且節氣傳統文化又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我們便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節氣教學資源,從而將其融入到中學語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蒹葭》的美感,提高學生審美以及博物方面的能力;更要讓學生在趣味中實現與中華文化的對接,使學生增強對節氣文化的認同感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一扇探索傳統文化的大門,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最后使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趣味盎然的樂土和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馬云靜.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節氣文化的傳承與解讀——以朱自清的《春》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
[2]張建雄.二十四節氣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傳承[J].中學語文,2020.
[3]高麗.二十四節氣: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與實踐[J].教育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
[4]梁冬生.《蒹葭》的美學意蘊[J].語文教學通訊,2022.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