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渝
內容摘要:“雙減”政策自出臺以來便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基于新政策,本文對當前初中語文作業的現實困境進行剖析,并提出作業設計“一核心+四化原則”的脫困之策?!耙缓诵摹奔磁囵B學生核心素養;“四化原則”分別為育人化作業觀念、多元化作業內容、創新化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評價。
關鍵詞:初中語文 “雙減” 作業設計 提升路徑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應當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1](后文簡稱“雙減”)。雙減政策的出臺,是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對學生學習負擔的重大調整。作業,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學習任務[2]。因此,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途徑。
一.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現實困境
(一)功利性作業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僅僅把作業看作是課后落實、鞏固和檢查知識的重要手段,或是提高成績的操練形式,忽視作業的育人功能,弱化作業真正價值。理念的偏差決定了當前作業設計以分數為導向,具有極強功利性。
(二)混亂性作業目標
部分語文教師不曾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或者目標出現混亂,作業布置存在隨意性、任務性,忽視內容的銜接性、針對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三)依賴性作業內容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大部份初中語文教師以配套練習冊為中心來進行作業布置,教師很少自行設計作業,甚至很多學生發現作業題目出現經常性的重復。這樣的作業設計未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卻以同樣的面貌面向層次不同的學生,窄化了作業的功能,加強了學生對作業的厭惡。既無法讓教師專業發展成長,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枯燥性作業形式
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當下的語文作業在實際布置形式上,形式單一、枯燥、乏味,多為抄寫、背誦;作業內容還停留在“雙基”時代,缺乏拓展延伸,難以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單調性作業評價
作業設計的評價主體通常只有語文教師,缺乏多方參與,學生呈現被動接受的態度。長此以往,學生出現思維的僵化,缺乏“主人翁”的意識,不利于發揮主體性。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脫困之策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指出:“當前,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初中生負擔太重。學生整天埋頭于作業,睡眠不足,又缺乏鍛煉,體力下降。”[3]因此,要想減輕學生負擔,必須堅持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又要堅持“四化原則”,即育人化作業觀念、多元化作業內容、創新化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評價,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雙減”目標。
(一)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關注語言建構運用
溫儒敏教授指出:“新課改后,教材出現一邊倒,過度強調人文性,弱化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盵4]過去的語文作業更多是對課文內容的復述與檢查,出現“現講現考”、“背了就能得分”的現象,這無疑難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要義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也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質。核心素養其他三項要素都是建立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基礎上,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業設計需指向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主要以古詩詞背誦、字詞辨析等基礎性知識表現出來?!皦Ω呋?,所得必失”,基礎性知識需要占據中心位置,讓學生對語言感知、吸收、內化、運用。
2.注重文化底蘊積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有機滲透于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語文作業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應當潤物細無聲體現文化底蘊。例如,教師在講“豫”這個生字時,從實用性角度出發,指導學生進行掌握練習:構形上,左右結構;書寫上,左收右展,字意上,歡喜快樂。如果把字形和圖畫結合起來,教師還應指出,“豫”是位于黃河流域以南的河南省簡稱,殷商時期,氣候濕熱,大象曾經生活在河南一帶,被人類所馴服。因此“豫”字左邊為“予”,予者我也,予的右邊為象,“豫”即表示為一個人手牽一頭大象;從地理角度來看,河南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整體區域地圖如同象的形狀。這樣既讓學生從實用角度認識“豫”一字的字音字形,又對學生進行了文化方面的立意、構圖、關聯的審美熏陶。
3.發展學生思維結構
作業設計應該著眼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結構思維、發散思維,在學生大腦里呈現整合的語文知識體系,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例如學習《春》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作業支架,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和作者寫作順序,引導學生思考寫景文應該如何抓住景物特點來描寫,如何選擇典型景色來寫,發展學生的系統思維。
4.培養審美鑒賞意識
五育并舉最初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經過演變被賦予新的內涵:“現代化教育中通過重視并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泵烙谡Z文學科中不容忽視,審美活動和語文教育密不可分,語文學科特質的內在訴求是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審美功能。[5]教師應當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鑒賞美能力的載體。例如將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吟誦引入語文作業中,教師要求學生將課堂上的詩歌同吟誦結合,自己作曲、自己編舞、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即興表演。這是考察學生是否深層次理解鑒賞古詩文等元素,調動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給與學生美的享受。
(二)育人化作業觀念,指引正確方向
作業是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環節,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完整的教學工作環節由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后輔導與學業評價組成,教師更看重布置作業這件事本身,而非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將作業視作課堂教學的延伸附屬品。因此,作業成為教師一個必不可少的任務與未經思索的產物,成為強加給學生的負擔。
“雙減”政策下的語文作業應該拒絕對分數、升學的片面追求,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培養學生知情意行,激發學生創造力與生命力,促使教師更關注語文作業本身帶給學生的真善美熏陶。要想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應該成為教師精心設計送給學生的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具有人文意蘊和情義趣味。[6]例如,教師設計了一份文言文基本字詞檢測作業,并在作業前寫上這樣一段話:“星云轉換,你發現自己竟然穿越回古代!你環顧四周,發現家貧如洗,還面對著年邁的老母和沉重的賦稅?,F在一個扭轉乾坤的機會擺在你面前,只要你成功通過本次府試,就能獲得秀才功名,免除賦稅。以下是本次科舉考試的內容,快來做一做讓自己大放光彩吧!一定要盡力、認真完成喔,祝你成功!”這樣的作業設計是不是更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呢?
(三)多元化作業內容,提高作業質量
1.多學科融合系統作業
語文學科屬于豐富性的人文學科,同單純局限于語文學科的作業設計相比,多學科融合系統作業有利于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聯系。從宏觀上看,既能整體布局,又能合理控制學生的作業總量與總時長,培養學生宏大的知識體系;從微觀上看,創新作業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主題,讓每個學生發揚自身優勢,規避不足。多學科交融系統作業需要學科教師中出現一位領頭羊,加強教師團隊的溝通協調,統籌規劃時間與課程進度,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點。以語文學科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系統作業呈現出綜合性、豐富性、系統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多維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拓寬語文作業外延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是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服務生活的一種語言工具,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能夠將教學的影響延續至學生的生活,為每個學生的發展與表現提供機會。例如,在進行病句專題訓練之后,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錯別字,組成大字本,成為全班練字的范本;讓學生關注vista看天下、人民網等公眾號,連接時事熱點,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成為作文素材。這種作業形式體現“生活語文”的觀念,努力切入初中學生的語文生活,促使學生拓寬學習視角,還能促進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體現時代性。
3.設計分層作業
分層設計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中的學生主體差異性特征,將以前統一尺度、統一模式的作業改為有差異性和梯度性的作業。[7]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人格特點、個體智能優勢、興趣愛好、完成作業支持條件等來作為分層的標準,設計多樣化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教學《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首先要攻克重點字詞和古今異義詞,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作者從寫發現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到進入桃花源,后寫到漁人受到的熱情款待與桃花源的由來、離開桃花源。同時,教師要通過講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點撥學生理解“世外桃源”象征含義與特殊意義。在布置相關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對這篇課文的主旨把握比較好的同學,可以試著完成課文與《桃花源詩》的對比閱讀;對于課文的主旨把握比較差的同學,可以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再試著理解本文主題。課后習題的難度呈現出階梯性,與課堂教學層次相對應。
(四)創新化作業形式,增加作業實踐
創新作業形式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思維的發散與開拓的重要途徑。但要明確,創新不是顛覆,應該確保創新形式下的作業設計內容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首先,廣泛運用新媒體與信息技術。針對初中語文的基礎性知識,例如課文的朗讀、字音字詞的識記,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利用荔枝app、朗讀亭等錄音軟件來跟讀,現場時效評分;針對傾聽類作業,可選擇國際在線、教育部語用司網站、中國語言文字網及中國廣播客戶端等平臺,讓學生在線收聽相關內容的音頻或視頻材料[8];針對表達類作業,學生錄制簡單的微課視頻,人人充當老師表情達意,優秀視頻可由語文教師上傳班級抖音號公開分享。
其次,緊跟時代潮流,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近年來密室逃脫、劇本殺、KTV等新型娛樂逐漸進入中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可以歌帶讀,運用音樂的旋律訓練學生朗讀的語氣語感;利用劇本殺設計閱讀作業,戲劇表演設計課本劇作業;利用手工的造型藝術給予學生寫作靈感。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布置多樣化作業,例如學習古詩詞后開演唱會與詩歌朗誦會,學習新聞類課文后讓學生進行調查訪談,綜合性學習后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賽……
例如,學習部編本課文《孔乙己》后,教師可以制作一份劇本殺作業《孔乙己死亡了嗎?》,讓學生完成死亡檔案確認,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1.導語:寒風蕭瑟,魯鎮偵察隊于野外發現一具無名尸體!經過排查,孔乙己進入偵察隊視線,偵察隊立刻趕往魯鎮的酒店……
經調查,死者與孔乙己僅有百分之八十相似?!翱滓壹哼€欠十九個大錢呢”酒店掌柜感嘆!
臨近年關,無名的尸體是否就是銷聲匿跡的孔乙己?那欠著的十九個大錢,又應當何去何從……
2.死亡檔案:
①死者姓名:孔乙己
②死者身份:落魄、未考中秀才的讀書人
③死者外貌:
①初見時:身材高大、青白臉色、亂蓬蓬花白的胡子、又臟又破的長衫
②斷腿后:破夾襖,黑瘦臉,盤兩腿
③死者性格:好吃懶做、迂腐、懶惰、軟弱、愛面子、誠實、善良、樂于助人
④死亡原因:肉體的毒打;心靈的虐殺;眾生的冷漠;自己的迂腐麻木;吃人的封建文化;害人無數的科舉制度
3.是否確認孔乙己死亡?
不確定“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
(五)多樣化作業評價,發展學生內驅力
首先,增加作業評價主體。在作業評價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納入作業評價的主體之中。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注重同伴交往和他人評價,學生參與作業評價既能獲得正向情感體驗,又能激發同伴對作業的完成動機。家長也應參與作業評價,成為監督者、建議者的角色,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其次,增加評價形式?!半p減”形勢下的作業評價方式應該由終結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評價,使作業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生長點。教師采取個性化的評價語,增加溫馨度,或采用作業展評的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習的任務驅動力。
綜上,語文作業設計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龐大系統工程, 需要教師、學校、家庭和教育部互相配合,統籌規劃,更需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堅持“四化”——育人化、多元化、創新化、多樣化的語文作業。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2-15].https://baijiaohao.baidu.com/sid=1706163
307792682862&wfr=spider&for=pc.
[2]余琴.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原則與使用建議[J].語文建設,2021(22):10-15
[3]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減輕學業負擔,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EB/OL].Https://new.qq.com/omn/FIN20210
/FIN.2021-07-24.
[4]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 教材 教法,2016,36(11).
[5]貢如云,馮為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2):4-9.2017.37(5):52-42.
[6]方建蘭,汪潮.“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的設計趨勢[J].語文建設.
[7]劉亞瓊.基于多元智能理念下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0(19):19-21.
[8]吳進禮.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新思路研究[J].新課 程導學,2019(22):56.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