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紅(河南:汝南縣第五小學)
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已然成為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因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要求,基于自身教學實際,引入信息技術并將其融合于小學語文學科的課件設計實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賦能。在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教師可以調整既有課堂教學理念及方式中不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部分,進而通過改善課堂學習體驗的方式為學生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能力掌握及核心素養培養鋪平道路。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優化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小學語文學科課件的方式,以便在確保融合效果的基礎上規避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為實現更加理想的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當前,新課標改革為各個教育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是如此。在確保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為課件設計優化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與可能性,教師要準確把握其具體內涵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其一,教師要認識到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體驗,也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和發展其想象力,還可以為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其二,教師要把握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現狀及做法,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應對其中存在的問題。
1.為學生提供體驗機會
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會直接決定其實際的課堂學習表現,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小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學習意愿。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件設計,不僅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還可以為其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奠定基礎。具體而言,由于信息技術可以充分地融合文字、圖像、音頻乃至視頻片段于課件中,可以幫助小學生改善既有的課堂學習體驗,進而使他們在更加生動的體驗中理解并掌握原本相對抽象枯燥的知識內容。
2.培養學生想象力
在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撐下,教師可以更好地借助課件展示語文學科中相對困難的知識內容,為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與發展提供支撐。例如,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前,教師可以在課件中設置與課文內容及小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音視頻片段,引導小學生自主地進行想象,進而為后續的課文講解提供有力的支撐,幫助小學生更加切實地感受和把握課文內容及其思想內涵。
3.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將信息技術融合于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不僅反映了教師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創新能力,并且,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件設計,也為小學生生動地展示了創新的過程,進而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提升感受、加以模仿。不同的小學生在創新意識及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在融合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教學實踐時,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差異化表現進行不同的啟發與引導,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優化課件設計,為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及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逐步成為教育改革重要推手的背景下,很多教師按照新課標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引入和融合了信息技術,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賦能,而這主要是通過課件的形式來呈現的。當前,在融合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實踐,仍有較大的改進與提升空間,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優化和改善。例如,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融合仍然停留于具體的教學方式上,并未真正地將其上升到教學理念的層面,實際所能發揮的促進作用也就相對有限。因此,教師要對既有的信息技術融合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需求,進行有效的調整,優化信息技術的融合方式及思路,進而基于信息技術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革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及方式,為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課件設計鋪平道路。教師可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學習賦能;可以創設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抓手,幫助學生發散語文學習思維;以優質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語文審美意識和能力;應用信息技術,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融入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為了更加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服務于語文學科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師應當著重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優化,以發揮信息技術對課件設計的積極促進作用。教師還要針對既有課堂教學理念及方式體系中阻礙小學生有效進行語文學習的因素,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件制作中,為小學生呈現更加生動可感的知識,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提高他們掌握知識的能力,引導他們更加主動地在有趣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實現自主思考。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動態化的課件,幫助小學生在生動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課堂所授知識。教師可以在課件中為小學生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片段,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課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內容。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意愿,對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及效果極為關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實踐表明,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支撐下,小學生能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進而為教師改善課堂教學質量產生積極影響。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入,可以為此提供有力支撐。這就需要教師不懈地實踐與探索運用信息技術的具體思路和方式。例如,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制成包含山中景色相關圖片及視頻片段的生動課件,通過有序地排列組合為小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讓他們真切感受和把握課文中山景描寫的意境。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但對感性的形象思維更加偏好,因而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小學生發散學習思維,使其更好地完成語文課堂學習任務。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件設計,可以對此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以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為抓手,幫助學生發散語文學習思維,進而在后續的語文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例如,在《窮人》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圍繞作者生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搜尋圖片資料,具體地以課件為載體,向學生呈現當時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民族文化相關背景,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異國窮人當時所處的生活狀態,通過課文學習發散語文學習思維。
新課標要求,在小學語文學科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及能力,并通過文本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感受其中包含的人文性情感要素,在情感體驗的有力支持下形成契合社會主流的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在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件設計,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語文審美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件設計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教學資源,展現課文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感受課文的情感內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意識及能力。
語文學科具有顯著的感性化特征,而小學生也在感性認知方面表現更為突出,因此,小學生對語文的課堂學習具有一定的興趣與熟悉感。相較于枯燥乏味的口頭講解教學方式,信息技術的融入,更加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知識內容。直觀可見的形式,能幫助小學生有效突破重難點知識內容,掌握正確的學習思路。因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具象化地為小學生展現原本抽象的知識內容。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基于課文的插圖進行具體的課件設計,為小學生展現畫面感更加生動的閏土刺猹圖景,其間還可以融合魯迅先生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時所用的手法,幫助小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的課件設計,應科學合理地融入信息技術,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實踐。教師要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積極促進作用的基礎上,實現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和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