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芝泛(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第二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應打破固式思維,積極革新教學理念,改變只注重知識講解、技能傳授而忽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現代化、智能化課堂,積極為學生創造表現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由此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并應用信息技術是新課標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環境下開展音樂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視頻、圖像、音頻等多元形式中理解和學習音樂知識,有助于提高其學習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信息化課堂更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下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造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音樂教師在融入信息技術教學時出現了諸多問題,造成教學成效不盡如人意,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很多音樂教師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開展多媒體教學。然而有些教師墨守成規,依舊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讓自己牢牢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處于被動狀態。
與此同時,有些教師缺乏對信息技術的了解,不懂得如何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只是將教材內容以PPT 的形式進行展示。而其制作的PPT 又多以文字描述為主,鮮少采用形象生動的動畫或圖像,也不注重結合學生的學習表現調節課堂氣氛或者調整教學策略,造成信息化教學流于形式,從而導致教學成效大打折扣。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力支持,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策略、采用哪一種教學工具,都需要堅持音樂教學的主體地位。但在現實中,有些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忽略其他教學策略,造成教學質量低下。
第一,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全面實施信息化教學,完全通過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既沒有考慮教學內容,也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造成信息教學盲目化。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拓寬視野,也不利于學生提高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有些音樂教師存在著音樂教學與信息教學本末倒置的問題,即將一門以講解和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為主的學科教學演變成了信息化教學。很多教師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放于課件的制作或視頻的剪輯上,不注重挖掘教材內容、不積極收集教學資源,也不注重圍繞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需求設計教學活動,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背離了小學音樂信息化教學的初衷。
信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為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一項重要工具,是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要準確把握其“工具”屬性,切勿出現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或者一味追求信息化教學的情況,否則就會出現音樂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本末倒置的情況,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效。所以,音樂教師要以實際教情、學情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打造以生為本的音樂課堂。
首先,教師要妥善處理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之間的關系?;ヂ摼W的蓬勃發展及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為搜集音樂資源提供了重要途徑,也為教師構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課程開發能力,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以及學生學情設計教學活動,著力構建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目的、以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為初衷、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并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音樂課堂。
其次,教師要敢于突破固式思維,革新教學理念。當前,我國大力推行實施素質教育,小學音樂教師要正確認識到音樂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學會以音樂教育教學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避免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狀態。應通過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要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或專業學習網站獲取音樂學習資源、開展音樂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夯實樂理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提高音樂鑒賞水平,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培養與發展。
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強大動力,是其探索音樂世界的催化劑,而構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準確把握單元主題,立足教學文本和教學任務及課程教學要求,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設計教學活動。應通過視頻、動畫等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產生學習新知的熱情,繼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盡情地發散思維,增強創造意識,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使各項學習目標順利實現。
以《江雪》的欣賞教學活動為例進行說明。這是一首由作曲家徐錫宜創作的童聲合唱曲。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索欲,喜歡聆聽和哼唱歌曲,但是他們年齡尚幼,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難以長時間地保持學習注意力。所以,教師應考慮通過創設情境、演示教學等方法開展教學。首先,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古詩《江雪》,提問學生:“古詩中的人物處于哪一個季節,他在做什么?”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江雪》的意境,為其接下來欣賞歌曲《江雪》、把握歌曲基調夯實基礎。然后提問學生“什么是童聲齊唱”,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營造濃郁的課堂氛圍。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再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童聲合唱”視頻,由此衍生出“童聲齊唱”的含義,便于學生準確理解什么是童聲齊唱。之后,通過音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聆聽歌曲,體會詞曲意蘊,將學生引入大雪紛飛、孤身一人垂釣的場景之中,讓學生在“深化感知”的同時區分輕聲、重聲,從而使學生在豐富體驗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此外,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搜集關于《江雪》的更多知識資源,比如其他學校組織的“童聲合唱”比賽活動,鼓勵學生根據對歌曲的理解,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充分調動其學習音樂知識、演唱歌曲的熱情,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全面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痹陂_展基于信息技術的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及信息技術打造出逼真的情境,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充分發揮想象力,促進其探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以《龜兔賽跑》為例進行說明。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首先可發問:“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哪個同學能來講一下故事內容呢?”語畢,學生紛紛舉手,都想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教師通過點名的方式,邀請學生講故事,然后再發問:“同學們,你們想一下,如果龜兔再來一次比賽,那么誰能夠奪得比賽冠軍呢?同學們,發揮你們的想象力,組織一下故事,稍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庇谑?,他們開始根據個人認知編寫故事,不同學生編出了不同的故事,可謂異彩紛呈。教師在聽取若干名學生的回答之后,選取其中一名學生編寫的故事制作成音樂與動畫相結合的課件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此同時,鼓勵學生根據個人對故事的理解選取相匹配的音樂,比如輕快的音樂、悲傷的音樂、舒緩的音樂等,喚醒學生的音樂思考意識,鍛煉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在發揮音樂想象力的同時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生年齡尚幼,知識基礎薄弱,生活閱歷淺顯,加之課堂時間有限,難以短時間內理解音樂知識的要點和難點,造成學習成效不盡如人意。為促進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知識、掌握音樂技能,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重點,促使音樂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
比如,在教學《國旗國旗真美麗》歌曲時,教師首先通過拍手打節奏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節奏,在帶領學生用手打“X -”節奏時,教師以身示范,一邊以緩慢的速度發出“走—”的聲音,一邊以緩慢的速度拍手;在帶領學生用手打“X X”節奏時,教師一邊以緩慢的速度發出“走 走”的聲音,一邊以緩慢的速度拍手;而在帶領學生用手打“XX XX”節奏時,教師一邊快速地喊出“跑跑,跑跑”,一邊以較快的速度拍手。通過親身示范的形式引導學生正確區分節奏的快慢,并規范做出拍手打節奏的動作,促進學生深化對節奏等樂理知識的理解。
在接下來學唱《國旗國旗真美麗》時,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講述國旗的來歷以及國旗的顏色為什么是紅的,以此滲透人文教育、歷史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源于無數革命先輩的英勇犧牲和無私奉獻,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愛國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實現音樂核心素養水平的不斷提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素質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正視信息技術的“工具”屬性,打造以生為本的音樂課堂,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教師要適時滲透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歷史教育,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促使其在提高審美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實現音樂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