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學軍(甘肅:張掖市甘州區馬神廟街小學)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學習中也會對其學習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經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錯題資源也是一種生成性資源。教師需要正視并充分利用學生在課堂上所存在的錯誤,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對課堂教學中的錯題資源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有效利用,促進學生利用錯題資源糾錯、改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錯題資源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出現的認知問題、解題失誤以及偏差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與溝通后,在集體環境中不斷深入分析并探究,對問題與失誤進行糾正并反思等一系列過程,從而產生的具有正向價值的教學資源。錯題資源是一種生成性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作業練習中出現的偏差以及典型失誤,可以將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所用的錯題本,作為學生學習資源。二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或是批改學生作業過程中,教師要對班級學生出現錯誤率最高的習題進行搜集,并將其作為典型習題資源,通過師生互動,以集體的方式對錯誤進行認知、分析并糾錯,通過這一系列方式生成動態資源,教師經過整合形成生成性教學資源。
小學數學教師對錯題資源存在認知偏差以及不足之處。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錯誤習題作為核心內容大量講解。對小學生而言,教師采用的這種方式,過于被動,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會使學生逐漸缺乏對錯題的重視,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科素養。其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錯題資源的利用方面存在偏差,通常只注重對重難點知識存在的錯誤率較高的錯題進行講解,而對錯誤率低或是簡單錯題,并沒有進行重點講解。這種方式難以促進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學生在認知、接受及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即便題目簡單、出錯率低,但僅憑借小學生自身的能力也無法輕松解決以及深入掌握知識點。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通過整合并應用錯題資源,引導學生逐漸加強自身的理解能力,鞏固并掌握數學基礎知識,促進自身思維發展,提高數學思考、分析、應用等各方面能力。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也是小學生了解生活的基礎階段。由于小學生對未知事物、新鮮事物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對學習的興趣則較為被動,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識,需要教師以及家長的不斷引導、督促才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掌握知識的能力上,他們同樣也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幫助,才能得到提升。鑒于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思維認知特點,他們難以自覺有效地利用錯題資源。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選擇傳統單一、枯燥的“涂鴉式”“灌輸式”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小學生又缺乏對錯題的研究、利用,這就浪費了錯題資源,無法充分突破自身局限。
教師需要對錯題的類型及產生錯題的原因進行分類,及時尋找并分析總結錯誤因素,尋找解決方法,為小學生構建錯題數據庫,為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思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為后續教學提供真實、有效的指導。錯題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數學教師需要正視錯題現象及其原因。必要時,教師可引導、組織小學生共同整合錯題資源,讓他們加深對錯題的印象,深入認知,避免重復出錯。
以“平移與平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并探究平移和平行的相關概念,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并分析相關訓練內容。在具體訓練階段中,由于小學生年齡等特點,會普遍出現問題與錯誤,針對該部分錯誤可經過篩選作為典型。例如,“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在對該問題進行判斷時,學生會存在認知偏差問題,部分學生認為平面無限大,兩條直線即便不平行也不可能相交。這是學生生活認知習慣導致的判斷錯誤。教師需要在錯題數據庫中納入該類錯誤信息,將此作為重點進行處理。又如,“一張長方形的白紙,在上下對折、左右對折后打開白紙,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嗎?”教師提出該問題后,學生難以進行肯定的判斷,由此可見,學生并未深入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教師需要在錯題數據庫中列入類似的錯誤習題,以此促進學生對相關類型錯誤的認知。在習題訓練中,通過尋找典型錯誤,并將其列入錯題數據庫,以此為重點不斷提醒學生,可避免學生反復出現同類錯誤。
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在調查學生學習情況時,可以借助大數據的方式,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學習表現上各不相同,在錯誤發生中,差異性是主要特點。因此,建立錯題檔案這一環節至關重要。由于錯題資源類型多樣且普遍,教師要做好錯題資源處理歸檔這一工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會發生錯誤認知,這就需要教師對錯題深入分析,加大引導力度,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做好錯誤信息的歸類工作,并有效處理相關數據,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例如,在“角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將直角、鈍角等相關概念對學生進行詳細解讀,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對比,掌握不同角的大小。教師要通過易出錯的訓練題目,對學生認知偏差進行矯正。例如“周角分別為直角、平角的多少倍?周角有多少條邊?”等,學生在對易出錯題目進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分析過程和學習表現,及時對其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與指導,提升訓練質量。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師要針對易出錯題目,細化分析處理并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接受能力以及自身掌握知識的能力等,進行具體概念解讀,匹配訓練內容,不斷鞏固、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在對訓練題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推介一些易錯題,就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運用大數據推演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數據搜集,實踐表明,這種方式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提高學生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交互的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訓練,不斷延伸錯題實踐,以此降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出錯率。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大數據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能為教師提供最科學的數據分析結果,為教學實踐提供有效指導。同時,還能科學、合理地解讀錯題,并最大限度地避免錯誤發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應用價值,通過大數據開展教學設計以及組織學生深入學習,并引導學生積極實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降低錯誤發生的概率,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更好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以“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推出生活化訓練題目,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為水稻田施化肥,稻田為長方形,其長度為200 米,寬度為100 米,每平方米稻田需要施肥40 千克。問這塊稻田需要施肥多少千克?”根據題意,需要先對長方形稻田的總面積進行計算,再計算施肥總量。即:稻田總面積為200×100 = 20000 平方米,施肥總量為40×20000=800000 千克。在計算方面,該習題并不存在問題,但是當學生詢問家長時,家長認為該題存在錯誤。教師通過對題目進行反復研究后發現,題目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每平方米稻田需要施肥40 千克。”其用量存在錯誤,家長質疑道:“難道是在化肥中種莊稼嗎?”通過對錯誤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總結數學知識以及錯題資源,積極構建科學的世界觀。上述舉例說明,數學錯誤所反映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除了數學技能本身,還包括是否符合邏輯與科學常識。
綜上所述,數學錯題是一個重要教學資源。教師要積極利用錯題資源,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優質的教學服務。因此,教師應有效整合錯題資源,建立錯題檔案,構建大數據應用機制,開展延伸實踐,發揮錯題的正向價值。這樣,就能提高教學的整體設計和組織水平,幫助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減少錯誤的發生概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