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職業道德觀,促進中職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教師需要儲備一定的職業素養教育知識,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實現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而語文學科在中職教育階段是一門通用型學科,也是中職學生學習職業內容的基礎學科。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實行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這樣不僅可以落實中職教育的新課改工作要求、素質教育工作方面的要求,更能夠為社會供應人才,滿足企業及各方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語文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職業素養綜述
職業素養是人們在工作中所展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而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職業生涯的質量。
職業素養涵蓋了職業思想、職業行為、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技能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職業思想是指從業人員希望自身可以達到某種職業境界;職業行為是指從業人員工作階段所體現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所展現出的某種精神風貌,如團結協作、愛崗敬業以及誠實守信等;而職業技能是指從業人員在工作時所掌握的一種專業技能或是知識。
二、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健康品格
中職語文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道德觀。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的各項成就均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皆可以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中職語文教師便可以將這些內容充分融入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可以更好地進行專業學習,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
中職語文是具有生命力且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教材知識并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審美意識,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切實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1]
(二)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職業
中職語文教材在其內容設置上更加偏向于學生的職業,其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教學主體, “職業性”的特點凸顯無疑。學生借助中職語文教材可以對自身所學的職業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掌握,培養職業精神以及社會生存能力,為其后續的就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編寫中職語文教材時,可以全面了解以往的教材內容,采用優化與創新的方式,使學生學習更多的內容,自此之后,可以將自身所學與實際生活連接,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協作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延伸語文課堂,使學生所學知識可以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從而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職語文教材所具有的結構性以及職業性使其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在職業素養,以此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保證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
中職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聽說讀寫”能力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職業素養。中職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全面了解自身未來的工作以及職業崗位需求,并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其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方所說的話語,并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其可以幫助學生在后續的工作中與同事進行良好的溝通。閱讀能力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學生便可以從更高的角度看待與解決問題。而寫作能力同樣是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能力,其在后續的工作中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書寫各項協議。“聽說讀寫”作為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基本職業素養方面的內容。倘若學生的職業素養相對較高,其在后續的工作崗位中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
三、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基本原則分析
中職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要始終秉持以下四個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
中職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教學知識的時間節點,同時將學生的發展特點作為教學基礎,從而有序實施教學。首先,教師需要根據當前的教材建設教學系統。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特點進行教學指導工作。最后,由易及難地對學生進行拓展教學。
(二)因材施教原則
該項教學原則是我國教育領域最為常見的教學原則,其不僅適用于中職語文教學,在其他教育領域也有極大的作用。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及學習狀況,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制訂教學方案,采取分層教學的手段,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得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指導。
(三)可接受性原則
該項原則是指教師所踐行的教學方式,需要符合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接受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教師在秉持該項原則時,也要對教學任務的設計給予關注,教學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以此來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
教師在教學期間不僅要將基礎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同時也需要將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可以對所學習理論知識學以致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3]
四、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策略分析
(一)積極主動轉變教學理念
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授課時,為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以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以此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促使學生有效地提升職業素養。首先,教師需要樹立教學服務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踐行“就業服務”“市場服務”以及“專業服務”理念,最大限度展現語文學科的教學服務功能,并在教學中始終將學生作為服務主體,明確一切的語文教學任務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從而切實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基本需求,保證其可以在畢業后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可以以分層式教學法制訂目標,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得到滿意的教學指導。
其次,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發散性教學思維。教師不能將思想牢牢固定在課本中,還需要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學習專業知識以及職業技能,并分析當前的職業發展趨勢,以此來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向,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最后,教師需要廣泛地關注德育,并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展現教師的職業精神。當前諸多用人單位都希望學生具有愛崗敬業精神。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需要對學生所展現出來的職業精神給予關注,使學生可以在良好的語文素養環境下不斷培養職業精神,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開展多元化的語文教學
在實際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全面優化升級教學模式,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教師借助角色扮演法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演繹教材內容,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性。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身份,以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角色扮演中,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與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資料,并鼓勵學生創新文本資料。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人物的性格以及文本思想進行總結,以此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涵。學生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大膽改編文本,并且積極主動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時,教師需要在該項教學方法中預留自主權。當學生完成角色扮演后,教師需要評價學生,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4]
第二,教師借助自主合作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新知識,同時在班級劃分小組,學生可以自行分配,但是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分配情況,并適當調整,以此來平衡各小組的學習實力。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成為合作者或是聽眾,要最大限度地維護學生的自尊,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充分表達自身的想法。教師將教學任務下發給各個小組,小組成員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教學任務,使學生可以在小組探討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教學也需要鼓勵與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多使用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度,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切實開展多途徑教學
第一,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師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對當前學科教學的延續與補充,其與課堂教學相比較,課堂活動更具靈活性以及實踐性。大多數學生樂于參加,在課堂活動中能培養學生的特長以及興趣愛好,最大限度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學習職業知識,以此來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第二,社會實踐。中職語文教學需要與現實生活聯系,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與掌握企業需求,讓學生認清當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中職院校可以與企業開展合作,安排學生進入企業,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使學生可以在實習中提高職業素養,并借助“2+1”的教育模式來對學生完成教學。此過程能使學生了解社會實踐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職業技能,使學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養成勞動意識,最大限度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進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第三,學科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平衡職業素養培養與課本學習內容,并在課堂上營造積極的職業素養培養氛圍,同時全面滲透職業素養培養工作,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除此之外,中職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學科教學之前,要積極主動參與專業培養,切實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以此來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保證當前中職語文教學的教育成效,切實滿足學生提升自身職業素養的基本需求。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僅可以有效地滿足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而且符合當前新課改工作以及素質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從而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踐行該項教學任務,從而有效推動我國中職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人才供給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晶.基于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視角的中職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7):143-145.
[2]黃曉萍.以提升職業素養為目標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廣西教育,2021(42):46-47.
[3]楊文婷.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口語交際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
[4]陳鋒.《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解讀及實施建議[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7(2):111-113,117.
(作者單位:福建商貿學校)
編輯:曾彥慧
作者簡介:黃金蓮(1985—),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