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 丁麗麗
【摘要】本文從守正與創新兩方面探討水利專業職業教育的問題,提出要在傳承技術精髓、強化水利基礎知識教育等方面守正,從課程內容、實踐教學、學科交叉教育、教學方法創新,以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水利技術與管理人才。
【關鍵詞】水利職業教育 守正與創新 實踐教學 學科交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5-0029-04
近年來,隨著水利工程的快速發展,水利建設對水利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給水利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水利職業教育不能為了追求培養數量而忽略質量,要保持守正與創新的平衡,傳承水利專業技能的精髓,并開發新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科交叉培養、創新教學方法,以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能和較高素質的水利人才。本文主要對水利職業教育的守正與創新進行探討,旨在提高水利人才培養質量。
一、水利職業教育中的守正
水利職業教育是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守正是保證水利建設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礎,因此要深入理解水利職業教育中的守正本質,保持水利職業教育守正。
(一)傳承技術精髓
水利工程是一門古老而重要的學科,它涉及水資源的開發、治理、利用和保護等。傳承技術精髓是水利職業教育的重點之一。通過傳承技術精髓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實用的水利技術,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水利事業的重要性,從而能更好地為未來的水利事業做出貢獻。傳承技術精髓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應該注重對傳統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學習。我國是一個農業文明古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與水治理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發明了許多實用的水利技術。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建設了許多至今還保持完好的水利工程,比如大運河、都江堰、靈渠等。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設計思想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輝,其設計和施工技術至今還為世界稱贊。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等為了解決岷江水患并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問題,將渠首樞紐設計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部分。魚嘴即魚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其西邊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其東邊叫內江,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并提供生活用水。飛沙堰全稱叫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用于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飛沙堰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每過一定時間就得用竹籠卵石重新堆砌一次。受這種設計思想啟發,現代人已改用混凝土澆筑,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問題。寶瓶口是人工鑿成的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起“節制閘”的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這些設計和施工技術至今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勞動精神,為現代水利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鑒。
其次,我們還需要注重對現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學習和研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建設裝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比如,現代水利工程中使用的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化技術,都需要我們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將之應用到實踐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建設了許多世界有名的水利工程,比如三門峽水庫、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天生橋水庫、龍灘水利樞紐工程等,這些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都是我國水利工程建設技術中的精髓,我們要學習好、傳承好這些技術。
最后,我們應該注重對地方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學習。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水利文化,比如黃河流域的水利文化、長江流域的水利文化、江南水鄉的水利文化、沿海地區的水利文化,等等。我們對這些地方水利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水利學科的理解,而且可以促進我們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我們要注重傳統水利技術的傳承與研究,注重現代水利技術的學習與探索,注重對地方水利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從而使水利事業永放光芒。
(二)強化水利基礎知識教育
基礎知識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水利基礎知識是水利職業教育首要傳授的知識。它涉及工程基礎學科的理論知識,也涉及諸如經濟學、計算機操作、項目管理等知識。學生只有牢固工程學科和基礎課程的知識基礎,才能學好專業技術,從而將來才能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實際問題,成為優秀的水利工程專業人才。
首先,數學和物理是水利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數學和物理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利工程技術,更好地理解水利工程的設計圖紙、技術要求、技術工藝、施工工序等。因此學校要加強數學和物理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比如,水利工程設計中的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基礎模型,如果學生沒有扎實的數學和物理知識基礎,那么就很難理解工程設計模型,很難理解工程建設要求,更不會根據水利建設工程需要構建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
其次,信息技術能力是學生必備的重要的輔助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建設工程領域。它使工程設計脫離了人工繪圖時代、人工預算時代。無論是施工圖紙設計,還是工程預算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因此學習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學校要加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工作中的技術挑戰和變化。
最后,人文素質是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質的具體體現是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等,如果學生沒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那么他們很難樹立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將來也很難承擔社會責任,很難建設一流的水利工程。因此學校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學習水利工程建設中優秀人物的學習態度、科學思想和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只有“好人”與“好術”結合,才能運用好的水利技術服務于社會。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團隊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技術精髓,并將之應用于未來的實踐中。
總之,強化基礎教育是水利職業教育的重點之一。學校要加強數學、物理、信息技術以及人文素養教育,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水利職業教育中的創新
(一)課程內容創新
課程內容創新是促進水利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水利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革新要求水利職業教育適時調整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內容創新,為學生提供新的、實用的知識。
其一,創新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內容。隨著形勢的發展,水利建設的內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水利職業教育要根據當下亟待解決的公共水利問題,將重心放在農業水利建設方面,放在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的區域水文、水資源、水文旅游等方面,放在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關的方面,等等。比如,近年來的農業水利建設,它的重心不只是放在農業水庫維護及其安全保障上,還要放在“引水上山”工程建設上,并延伸到“引水入戶”的民生工程中,給水利賦予更多的功能。又比如,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調節作用,預防夏季洪澇等引起的水文災害。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的水利課題,也是目前重點研究的課題。因此水利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要與時俱進,創造性地加入與這些變化有關的內容,讓學生從更廣的視角看待和了解水利建設事業。
其二,增強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內容。在現代社會,水利工程的設計、建設和管理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無論是工程項目的設計、預算、建模,還是施工過程中質量檢測、技術監控,或是在施工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需要進行的模擬實驗,抑或工地上進行的遠程工作交流,等等,都離不開網絡。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學校要根據技術發展的需求,把水利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融合,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和軟件應用能力。在教學中增加信息技術知識,例如,與水利工程有關的專業應用軟件,比如水利常用的AutoCAD軟件、工程預算軟件等;與日常工程有關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比如電子圖、表制作,簡單的文字排版和PPT制作,等等。教師在專業教學中要不斷地運用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以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增強學生的水程工程軟件應用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二)實踐教學創新
在水利職業教育中,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因此,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實踐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一,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實踐內容的創新應該著重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因此學校要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大實驗室模擬實踐課。學校要根據新技術、新工藝等的應用,不斷完善實驗室建設,更新或改造原有的實驗裝配,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當下,實驗、實踐內容可不限于傳統的以實物性實驗、實踐為主的實際動手操作內容,引入電子模擬實驗與實踐內容,創新性地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數字模擬實驗、實踐內容系統。例如,針對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監理、管理等實踐教學內容,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模擬項目,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模擬實踐,使之在沒有進入真實的施工現場之前就先掌握好基本的實踐技術,減少學生與現場的距離感,為其實地進行實踐做好準備。同時,還要增加與水利工程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有關的實踐內容。比如,在水文、水資源、水利樞紐等建設工程中,電子模擬技術與電子監控技術的應用知識,水利工程中的工程測量、土建、水利機械等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知識。教師要適時地增加新內容,使學生學到的專業技術與實際建設中運用的技術一致,縮短學校與工地的距離,使學生在畢業之前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和技能儲備。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在實驗室設置水利工程模擬場景,讓學生在逼真的水利工程模擬環境中進行實驗,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驗中,并在模擬實驗中解決一個又一個模擬難題,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模擬解決以往各種水利工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第二,加重實踐課程。水利專業課程門類較多,在有限的課時里無法安排較多的實踐課程。學校應該把實踐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并增加實踐課時。實踐課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模擬實踐課,二是實際工程項目建設的現場實踐課。第二種實踐課更重要?!皩嵺`出真知”。學生學得再多的理論,在實驗室中進行再多的實驗,如果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那么學來的并非真知,因此學校要特別注重第二種實踐。學校要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到水利工程現場,參與水利工程建設,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具體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中。近年來,國家在農村地區大力興修水利,進行基本農田改造。學??梢耘c各地政府聯系,要求派遣學生到農村參加農田水利、農田灌溉和農田改造項目建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校要鼓勵學生把自己在參加具體工程建設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帶到學校來,在學校實驗室中進行模擬實驗,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求真意識。
第三,加強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實踐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實習課是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理論知識、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能力之后進行的實踐活動,它是在學生畢業前進行的一次總“檢閱”。因此學校要想辦法把畢業實習生安排到農業水利建設項目中,讓他們在工程項目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承擔一定的工作任務和責任,讓他們到現場指導工人,解決工人在施工中遇到的問題,并學會在工作中邊學習邊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提高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
(三)學科交叉教育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水利學科已經與其他許多學科例如環境科學、信息技術、經濟學等發生了交叉。這些學科的交叉教育創新對水利職業教育來說不可忽視。
首先,要加強與水環境科學領域的交叉研究與教學。在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中,水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水利領域要與環境科學領域相融合,把水利建設與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相融合,加強這兩個領域之間的交叉研究。教師要根據水利專業教學內容適當增加與水利工程建設有關的自然環境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的意識,使水利建設與生態平衡、環境治理相輔相成,建立和諧的生態環境。其次,要注重與經濟管理和法律領域的交叉研究與教學。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中,經濟和法律是重要的內容,因此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知識、法律知識。比如,公共財政、公共管理、土地法、水資源保護法、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等知識。最后,要加強與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交叉研究與教學。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方面,數學、物理、地理等知識在水利工程領域中被廣泛應用,例如,物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水利工程的構造,數學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水利工程造價知識,地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水利工程中的設計理念,等等。學生要學習地理、物理、數學、氣象等知識。水利職業教育的學科交叉創新需要從水環境科學、信息技術、經濟管理和法律、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入手。這種交叉創新可以使學生掌握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為未來的水利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四)教學方法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地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水利職業教育要借鑒其他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成功經驗,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理念的創新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水利職業教育需要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例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開放式的課程設定、創新型的教學方式等,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利行業的需求。水利工程建設是全球性發展項目,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地改造水資源,以更好地為本國的生產生活服務。因此學校要多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引入國外先進的水利建設與教學理念,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水利人才。例如,開設國際合作課程、派遣學生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和培訓等,使學生能夠了解國際水利工程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從而培養學生的跨國水利服務能力和全球水資源管理理念,更好地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水利工作。
二是開展探究性教學方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開展探究式學習方式。比如管涌問題,教師根據管涌的特點,提供幾種不同的管涌模擬案例,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管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一般通過分組搜集資料、討論、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寫實驗報告,然后讓各小組分享結論、答疑、評分。教師還可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探究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科學對待問題,以科學的態度進行探討,從自己的角度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一般沒有唯一性的答案,有時也無法比較屬好屬壞,只能說哪種更適合解決某種特殊情況下的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并使之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解決不同的問題。
三是開展線上教學。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教育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線上教學視頻,以模塊化的方式將知識與技術上傳到教學平臺上供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學習。特別是一些理論性比較強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與實驗操作內容,以視頻或動畫等方式呈現,讓學生課后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練習,增加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創新是水利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要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實踐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理念、國際化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入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從而培養具有跨領域能力的水利技術與管理人才。
水利職業教育是培養水利技術與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要守正傳承技術精髓,強化學生的基礎教育,而且要注重實踐教學并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隨著國家水資源保護與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未來的水利行業將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水利職業教育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增強創新力度,適應這一變革趨勢。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水利建設需要跨學科創新,只有不斷拓寬水利技術與管理人才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水利人才。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就能培養出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術、具有高技能的水利人才,為國家的水利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肖貴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與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3).
[2]葉洲.守正與創新:論人工智能視閾下的職業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
[3]黃彩霞,張恒嘉,趙霞,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水利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21(26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433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GXGZJG2021A0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珍(1978— ),廣西容縣人,講師,現就職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丁麗麗(1985— ),通訊作者,廣西全州人,講師,現就職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