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陳超 李勇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任務,該項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關系到教書育人工作的成效。從文化基因的視角去審視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可以提供一個較為新穎的思路,探索具有實效性的工作方法。從文化自信的意義、文化基因的作用、文化教育融入課程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嘗試,可以積累有益經驗,推動相關工作的優化和進步。
關鍵詞:文化基因;課程思政;文化自信;教育改革;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2-018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wor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work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Examin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can provide a relatively novel idea for exploring effective working methods. Research and attempts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role of cultural gen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can accumulate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gress of related work.
Keywords: cultural gen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ulture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reform; cultural education
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養的優秀人才,是所有高校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光榮使命[1]。為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2020年5月,我國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該文件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并提出要求,各個高校要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創新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不斷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讓學科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切實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與學科教學工作緊密融合,難以分割,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兩者是二元一體的共存關系。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需要從思想認識、內容結構和組織實施等環節全面著手,積極探索。
課程思政中蘊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內容就是我們文化的基因。將文化基因融入每一節課程、每一處課堂、每一個學科,是確保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文化基因是文化的根本,傳承文化基因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讓大學生認同和欣賞自身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其次需要確定適宜的文化內容和形式,用以宣傳優秀文化。最后,將文化教育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建立具有文化基因的教育教學模式。
一? 文化自信要融入到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就是需要將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傳授給每一位學生,在此基礎上傳授其相應的學科專業知識,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綜合性人才[2]。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文化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生機勃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國際上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但是,無須諱言,我們的文化自信還有繼續提升和強化的空間,某些細節存在著短板或不足。
(一)? 明確文化自信的意義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提出“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的重要思想,對于文化的意義論述得非常透徹。從某種角度分析,傳承文化就是保存國家民族精神內核,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則國將不國。所以,確立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文化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教育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文化自信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行為[3]。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夠在競爭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中保持文化清醒,堅持文化獨立,珍惜本國文化,傳承和創造優秀文化。否則極易陷入“妄自菲薄”的陷阱,誤入“盲目羨慕外國文化”的泥淖。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部分學生存在著“哈韓”“哈日”以及“無差別羨慕西方文化”的現象。這部分學生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并且存在著一種文化自我否定的傾向,對于外國文化則有著較為強烈的錯誤“崇拜”,還有部分學生則被各種網絡自媒體等虛假信息所蒙蔽,有意和無意之間開始認同“歷史虛無主義”,將此前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進行錯誤解讀和否定。這些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或政黨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價值的積極認同、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課程思政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確保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更多優秀文化的創造,是提高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二)? 宣傳文化自信的依據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極具特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我國的文化自信有其內在的強大依據。
首先,我國的優秀文化自成一系,綿延不絕,歷經五千年傳承不衰,為世界各國所僅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深刻地影響著周邊各國,數千年間建立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其影響力和輻射范圍世所罕有。時至今日,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已經遍布全球。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東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由此更應當樹立文化自信,倍加珍惜自身的優秀文化[4]。
其次,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優秀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和強力保障。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因、命脈,這些寶貴文化資源,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創新發展的精神支柱。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尤其是貫穿其中的科學理論、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指引著前進方向、提供著精神動力[5]。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可以推動我國優秀文化健康持續快速發展。我們的文化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級,甚至是核心文化。
(三)? 提升文化自信的做法
文化自信和文化本身一樣,都需要學習和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方法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在的宣傳教育,一種是內在的學習領悟。
首先,教師和相關人員應當積極承擔起提升文化自信的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專業文化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將文化自信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部分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習慣于將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作為否定和批評國內文化和制度的依據,這種做法之中包含著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不應當成為習慣性做法。面對自身的不足,教師應當從正面進行引導教育,講述相關領域或行業存在問題的客觀緣由,并提出努力攻關的做法和感人事跡,激勵大學生投身學術研究,用包括“兩彈一星”精神等在內的正能量思想去教育和指引大學生。讓大學生相信我們的文化有優勢、有特點、有前景。
其次,大學生需要主動加強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需要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客觀理性的批評時刻。文化自信需要大學生自身有主動學習和認同的意識,這需要相應的內在動力和文化素養作為支撐。最為重要的路徑和方法就是加強自主學習。在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指導幫助下,大學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路徑積極學習關于文化自信的內容。一方面是從思想認識上逐步強化對于文化自信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則是從汲取豐富文化內容方面入手,發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和價值,也就是在認識情感、思維工具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都需要經過努力學習,實現由內而外的轉變和強化。
二? 文化基因要融入到課程思政
本文中關于文化基因的概念主要從信息角度出發,將其作為一種基于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基礎的主張,是指人類個體在后天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外界交流所獲得的具有較為固定而持久的信息內容和習慣表現形式,相對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文化基因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是指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繼承和保存功能,不同的是一種為先天遺傳所得,另一種則是后天習得。文化基因的主要表現為理想信念、生活習慣、審美特征及價值取向等。
(一)? 文化基因的作用
從某種角度分析,文化基因是確保文化特色和文化傳承的內在要素,其對于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和行為習慣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過歷史文化心理學的概念,并以此為邏輯起點,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個體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對于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貫穿始終的,并且這種影響一旦形成,則難以改變。因此,文化基因對于個人心理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必須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進行宣傳強化,以達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目的。課程思政的作用就是將文化基因更好地植入每個大學生的內心,引導其成為我國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人。
課程思政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將文化基因保存和傳承下去[6],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得以發揚光大,持續創新,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示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貴華美。并且,讓這種文化基因塑造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堅持文化自信,愛國愛黨的基礎上,成為各個學科行業和勞動崗位的佼佼者。
(二)? 文化基因的內容
文化基因如此重要,就要求教師和管理者明確和厘清其內涵和外延,確定適宜的內容之后,通過課程思政來宣傳和強化文化基因的內容。根據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的宏觀要求,教師需要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政治、文化認同”“憲法法治意識”“傳統優秀文化代表”“社會公德和個人品行修養”以及“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審美教育等”納入文化基因內容,由此來確定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抓手,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將上述的內容作為教育管理的重點依據。
根據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實際需求,以及教育教學資源掌握情況,相關人員和廣大師生可以秉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原則,對上述文化基因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堅持全面覆蓋的前提下,力求突出重點,展示亮點,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納入到課程思政教育活動之中。比如,紅船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紅旗渠精神以及各地的先賢人物紀念館所、革命遺跡等,都是極為寶貴的紅色基因代表,可以作為重點發掘的文化基因寶庫。
(三)? 文化基因傳承的目標
與生物基因相似,文化基因也可能存在著突變和變異,所以文化基因傳承的主要目標就是積極促進良性變異,堅決防止惡性變異。這就需要課程思政來發揮應有的作用,確保文化健康發展、持續發展、蓬勃發展,在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領域都實現更多突破和進步。課程思政可以看作是一種具有“基因檢測和編輯”功能的思想工具,通過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去支持文化基因的傳承和良好發展,既可行又必要。在考慮利用課程思政支持文化基因良性傳承的同時,還必須防止注意消極文化的滋生和傳播,抵制外來精神污染。尤其是西方等負面文化的侵蝕,確保高校之內留有一方文化凈土。
高校和相關機構的人員應當具有清晰的文化基因傳承目標,結合本單位黨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社科研究、社團工作以及學生管理工作,由某個機構或部門牽頭,建立由校級領導負責,層層分工,明確職責,確定崗位的該機構框架,在此基礎上設計文化基因傳承工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學期及月份工作重點內容等。將組織活動的內容與方式、參與人員的篩選確定以及活動的綜合表現等進行指導評價,以利于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 文化教育要融入到課程思政
文化基因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合,不可分割,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相依托,彼此依賴的共生關系。利用課程思政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需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一方面要確保文化形式豐富多樣,另一方面還需要注意組織方法自由靈活。
(一)? 創新文化基因植入方式
無須諱言,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主題并不是其非常喜歡的內容,甚至個別大學生對于這些寶貴的文化基因有著片面或錯誤的認識,存在著忽視、抵觸和排斥的心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因勢利導,根據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完成工作目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負責課程思政的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都需要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并且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利用多媒體和社會實踐活動去開展各種主題的創新文化基因植入活動。
利用社團活動宣傳文化是一種比較適宜的傳統優秀文化宣傳教育方式。課程思政不是一個單調孤立的教育方法或形式,可以與各種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利用各種社團活動積極宣傳本土文化就是一個有益的思路。比如,部分大學生對于“漢服文化”“傳統工藝”“歷史研學”等活動和內容都很感興趣,教師和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相關的主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宣傳活動。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在人、財、物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強化文化教育推廣認同的力度,推廣優秀傳統文化影響的范圍和時間。
(二)? 探索踐行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徑
實踐出真知,通過社會實踐理解文化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有效方式[7]。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國的優秀文化門類廣博、數量眾多,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理解優秀文化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鼓勵大學生在各種課余和節假日時間進行具有特定主題的學科研修活動,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收獲和感悟進行分享交流,講述自己對于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宣傳自己身體和精神的成長收獲。高校的教學與考核方式比較靈活,可以嘗試將學分制、實習制度、見習制度以及研學旅行等活動作為開展踐行優秀文化的活動載體,提升文化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目前,創新創業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利用文化創新創業項目開展文化基因傳承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一個二元悖論,一方面我們的文化資源寶庫無論是體量還是質量,在全世界都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產品在國際上并沒有明顯的競爭力,甚至還處于產業鏈條的中下游水平。反觀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的文化產品雖然在源流上只是華夏文明的支脈,但是其影響力和經濟收益卻不弱于我們,甚至在很多方面遙遙領先,成為我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這種現象不得不讓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的文化基因不僅沒有成為財富和驕傲,還有被誤讀和忽視的可能。基于這樣的思考,高校有必要和相關部門進行緊密的溝通,積極探索開展宣傳文化基因的路徑和方式,讓文化基因煥發生機,產生應有的價值和影響力。這也是高校創新創業項目今后努力的一個方面和目標,在宣傳文化的同時,獲取相應的收益,實現一種雙贏模式的發展,將是一個重要課題,需要相關人員和部門進行大膽嘗試和研究。
(三)? 借助導師制改善文化基因的傳承方式
既是經師,更為人師,這是對于一名教師的高度評價,詮釋的道理是教師不僅僅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應當承擔起“立德樹人”和品性塑造的重責。借助專項學習研究文化,宣傳本土優秀文化,培養積極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是一種很有必要的教育方式和任務。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在講述學科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注重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引導。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等人員可以在課堂和相關環境中,就本學科發展歷史代表人物先進事跡進行研討,了解學科發展過程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價值,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教師自身應當具有高尚的情懷,豐富的文化常識,以及科學的治學方法。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主動對學生進行文化認同的引導和文化知識的教育。在課堂上,在校園內,在研究項目的路途中,在各種適宜的時間和場合,教師都應當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文化熱愛和文化思考的引導和教育。
四? 結束語
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和相關人員具備較為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文化修養,通過各種有效的載體積極探索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將課程思政與教書育人的每個環節緊密融合,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與大學生保持密切聯系,真正發揮“傳道受業解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策,王麗珍,李亞軍,等.試論校園文化對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構的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1):29-31.
[2] 蘭俊才,楊菲.文化自信視域下湖南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程育人研究[J].吉林教育,2020(17):40-41.
[3] 柳曼.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教育探索,2021(3):63-68.
[4] 張妍,李根林,李寧,等.基于中醫藥文化基因傳承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48-79.
[5] 魏雪梅,曹陽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實現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12):70-73.
[6] 高美娜,王力塵.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1):113-115.
[7] 左勵明.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1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