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鍇
摘 要:綠色經濟是以經濟與環境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為前提的符合時代旋律的新經濟模式,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更是一種發展模式和一系列措施,為全球各經濟主體所認可,尤其在物流方面和金融市場中受到廣泛的重視,綠色物流金融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綠色物流金融的誕生和發展以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從理論上說,綠色物流金融的形成得益于金融發展、供應鏈發展、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發展的綜合影響,是多種理論交叉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綠色物流的實踐中,物流產業鏈如何與金融相結合、金融服務如何嵌入物流活動中是學者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一直為我國綠色物流金融發展提供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借鑒。因此,文章在物流金融發展視角下探討綠色物流金融發展的內涵、現狀,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實現物流金融的綠色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物流金融發展;綠色物流金融;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金融模式
中圖分類號:F259.2;F832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2.041
Abstract: Green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Green economy is not only a development concept, but also a development model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recognized by various economic entities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markets.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y all parties.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s based on rich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oretically, the formation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benefit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harmony,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theories. In the practice of green logistics, scholars have been studying how to integrate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hain with finance, and how to embed financial services into logistics activities, providing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n China.Therefo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rela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finance.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al model
1 ? ?綠色物流金融的理論基礎
1.1 ? ?綠色物流內涵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中減少其對周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增強對生態環境和物流環境的保護,使物流效果達到最大化。綠色物流的作用范圍覆蓋物流活動全流程,主要體現在物流作業活動和管理活動的綠色化。從物流作業活動來看,綠色物流包括包裝綠色化、運輸綠色化、加工綠色化、流通綠色化等。從物流管理角度來看,主要圍繞環境友好、生態保護、資源集約的目標開展物流流程改造,既改造正向物流流程,也推動逆向物流體系的綠色化[1]。綠色物流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既是國家對經濟發展和環境和諧的總體要求,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選擇。
1.2 ? ?綠色物流金融
圍繞做好綠色物流運營服務,金融機構針對不同物流業務設計出不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減少物流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推動物流環境的優化和物流資源的高效使用,同時提高物流過程中的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將綠色物流過程中的資金、信息等內容高度統一,這就是綠色物流金融。
2 ? ?綠色物流金融基礎理論
2.1 ?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環境論壇會上首次提出,但是當時各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無人理會和理解這一概念。1987年,挪威首相夫人布倫特等政界人士和學者在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強調可持續發展是能夠滿足當代發展的同時,不透支子孫發展空間的能力。可持續發展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社會層面都應當具備的長期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分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大板塊,這三大板塊既可以相互促進,也需要相互制約,通過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交織形成一個復雜系統。其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前提,要求發展以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為前提,經濟持續發展是結果和條件,經濟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經濟發展后要反哺環境,用經濟發展成果回饋自然環境。
2.2 ? ?經濟理論
綠色物流金融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循環經濟”,為美國經濟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首創。循環經濟是針對生態經濟的一種表示,是指運用生態系統的規律、生態學的理論融入經濟活動中,將多數資源循環使用,發掘資源的利用潛力;具體可以將加工產品和使用后丟棄的材料進行綜合利用,將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重新投入生產環節,進而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該理論的提出豐富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對生產資源、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三者關系的研究,為后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對循環經濟的研究晚于國外,但仍在持續深入推進;國家發改委對我國循環經濟作出了定義,它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多次循環利用為目的和手段以減少資源消耗、循環利用資源為原則,以“低污染、低消耗、高使用率”為基本特點,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統一的理念。從我國對循環經濟的解釋可以發現,循環經濟著重于循環,要求社會經濟從簡單的“采購-加工-消費”轉向“采購-加工-消費-再加工”模式,實現資源低投入、高利用、高產出,資源的價值能夠實現最大化發掘[2]。此前,我國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資源利用率較低,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環境保護要與經濟同時發展,形成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終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2.3 ? ?綠色物流供應鏈理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環境保護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共識,奢侈消費、非理性消費逐漸被綠色消費、理性消費取代,各個國家開始制定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全球產業鏈的環保程度大大提高,資源消耗型產業鏈發展比例不斷減小,呈現出環境保護型的綠色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趨勢,綠色物流供應鏈管理理念也被提出并不斷豐富內涵。綠色物流供應鏈是指基于現代供應鏈綜合考慮物流實踐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增強運輸過程、裝卸貨物過程、倉儲中轉過程、包裝派送過程等各個環節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措施,使綠色成為供應鏈全流程的鮮明底色,一方面能夠使物流活動對環境傷害較小,另一方面通過對環境進行保護也能優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帶動其他產業和諧發展,實現環境保護和各產業協同發展的有機結合。綠色物流供應鏈管理是我國構建生態保護和諧社會的必然路徑,是以不破壞環境為根本前提,從環保角度評估物流各個環節的活動。并強調信息流共享,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實現數據的快速互通,打通數據通道,提高信息時效,讓物流企業更及時靈活地進行決策制定并調整資源的配送和倉儲,科學調節供應鏈的資源配置,降低資源消耗。
2.4 ? ?金融發展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的奠基人應該是戈德史密斯,他在1969年深入研究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兩者間的交互關系后提出了金融發展理論并形成了傳統金融理論的雛形[3]。隨后,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金融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從局限于金融本身和經濟發展層面深化到社會民生和環境保護方面,形成了內生金融發展理論和新形勢制度金融發展理論,兩者都探討了外部環境和內部經濟、金融管理、作業方式之間的影響。而后由麥金農和肖恩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論,明確了金融體制和經濟發展間既能夠相互促進,也能夠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良好和完善的金融體系能夠有效將民間資金通過儲蓄集中起來,再通過貸款轉移到需要資源的行業和產業中去,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另一方面,經濟的良好運行可以提升國民收入,增強民眾信心,讓人們更愿意投資到實體經濟中、更能夠接受對金融進行投資,給金融活動注入更多動力,最終形成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良性循環。內生金融發展理論還建立了數學模型,引入流動性沖擊、政策沖擊、產業變革、壟斷等與完全競爭相矛盾的參數,在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從金融市場主體如何在金融市場和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切入解釋金融市場的價值。金融發展理論為綠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方面的基礎,為金融服務于綠色物流、環境保護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能夠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物流運營三者間發揮資金融通等一系列服務功能。綠色物流金融的運作路徑主要是提供融資授信、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等途徑。目前我國綠色物流金融的運行模式主要有三種:金融業主體中心模式、物流業主體中心模式和企業端中心模式。
3 ? ?基于物流金融發展視角的綠色物流金融模式的不足
3.1 ? ?運營模式創新后勁不足
綠色物流金融與傳統物流金融相比區別最大的部分在于運營模式的創新,這種模式無論在運營發展理念還是實際實踐價值上都對物流金融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從對當前我國綠色物流金融的運行模式的分析來看,綠色物流金融的具體應用環節主要是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擔保融資、物流資金流管理、租賃業務、支付結算和保險保障等,是綠色物流實現了賦能和升級,推動了物流的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4]。但金融主體本身的發展需求、物流企業的經營壓力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綠色物流金融運營的構建力度不足,發展創新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資源支撐,思想上雖然有創新,但落地見效不足。
3.2 ? ?綠色物流金融參與者少
目前綠色物流金融雖然是國家所提倡的,但由于起步較晚加之物流業成熟度不足,參與主體仍然不多。綠色物流金融項目大多數由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掌握,國有商業銀行憑借資金規模優勢,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提供針對物流企業實施綠色物流的金融服務支持。而大型商業銀行合作的對象往往是大型的物流企業,對供應鏈下的小企業涉足不多,不利于綠色物流金融對綠色物流的促進。
3.3 ? ?綠色物流金融專業產品短缺
從當前綠色物流金融發展的實踐情況看,存在著可供物流公司選擇的專業綠色物流金融產品稀缺、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不足的問題。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來源于金融機構,如大型國有銀行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不敢創新,只是憑借其資金規模優勢提供簡單、重復的貸款服務,在資源整合、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著力甚少,對綠色物流企業的金融需求的開發和回應不足。此外,金融機構由于其營業性,很難為小的物流供應鏈企業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而大企業往往服務過剩,導致綠色物流金融產品供給結構不平衡。
3.4 ? ?重視程度不足
隨著全球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低碳成為各國在發展各行業時必須考慮的內容,許多發達國家存在粗放發展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環境惡化給社會居民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當前發展中尤其重視環境保護。但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產業分布結構合理性不足,導致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地區如江浙滬地區已經在工業化進程上具有優勢,有能力進一步開展綠色工業、綠色物流的升級改造;但中西部地區由于發展較慢,更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一些發達地區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由中西部地區承接,增大了綠色物流的難度,同時發展的迫切需求使綠色物流和綠色物流金融的重要性被忽視,綠色物流金融發展滯后。
4 ? ?從物流金融發展視角探析綠色物流金融發展
4.1 ? ?綠色物流金融模式創新
4.1.1 ? ?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綠色物流金融要想形成體系化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或者大型銀行等少數主體,而應當從頂層設計做起構建長期穩定的運行機制;這樣不僅能夠吸引政府持續投入,還能激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銀行及地方國企的參與,豐富參與主體,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建立綠色物流利益共同體,能夠為綠色物流企業提供整體發展方案。
4.1.2 ? ?強化綠色物流金融業務的拓展與產品創新
對于綠色物流金融的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主體來說,如何持續擴大業務量和范圍是核心問題。銀行等投融資主體需要進入物流產業鏈對物流行業成員開展融資等金融服務,通過將產業鏈的一部分輻射到其他地方,實現產業鏈整體繁榮。同時要加大綠色物流金融產品創新的資源投入,豐富產品類型,對不同位置、不同規模、資質的物流企業研發綠色倉單質押、綠色保兌倉、綠色債券、供應鏈金融等[5]。
4.1.3 ? ?逐步實現綠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網絡化
為更好開展綠色物流金融,實現社會效益、商業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相統一的目的,綠色物流金融需要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便捷性,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建立起智能化金融信息集成、傳輸中心,提高金融信息共享的效率,幫助物流企業及時獲取前沿的金融服務信息,確保物流企業的信息流更順暢。同時綠色物流金融信息平臺也構成對物流企業和金融企業的信息約束,幫助主體間更好掌握彼此信息,同時增加了企業的違約成本,形成產業鏈企業的相互監督,有效提高綠色物流金融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的信息透明度,提高溝通效率。
4.2 ? ?建立綠色物流金融的支撐體系
首先,應當形成激勵體系。銀行業作為營利性的商業主體,需要有充分的盈利空間激發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構建綠色金融產品二級交易市場、綠色物流金融期貨市場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提高金融產品的流動性,引導銀行業更多關注綠色物流金融活動。如通過金融產品引導物流企業采用新能源貨車作為物流運輸工具、通過多點開設倉儲、夜間運送等方式減少污染排放和環境影響。還可以運用貸款差異化條件激發物流企業的環保意識,通過對企業加工、包裝貨物的污染度進行控制,并將其納入貸款考核指標,引導企業用環保材料進行包裝或減少包裝,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提高貸款利率或縮短還款期限等提高貸款條件甚至禁止貸款,倒逼高污染企業進行轉型,減少環境污染,而低污染企業則會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金融市場的優質資源,進而更有動力更新生產線、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最終實現物流過程中的運輸、生產、銷售、倉儲、裝卸各個環節提高環境友好性。
其次,要增強人才隊伍對綠色物流金融的支撐。金融產品本身比較復雜,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而綠色物流金融又是較為新穎的產品,更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加入其中,不僅要熟悉金融的運行規律,還要了解物流的運作流程,只有綜合性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為綠色物流金融提供有力支撐。為此,一方面高校應該完善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從實踐中選拔、培育人才。從目前國內外科技巨頭的管理者的經歷來看,不難發現,他們往往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因此從高校的人才培養來看,應當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授低碳經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明晰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積極用綠色發展的思維看待發展的問題,將環境保護作為發展價值的重要考量,從而在物流業、金融業畢業的高校學子中形成廣泛共識,打好綠色物流金融發展的人才基礎。最后,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企業要主動與區域內、國內乃至全球領先的綠色物流金融項目相關人員積極開展交流,深化綠色物流金融的實踐認識,同時要與高校開展合作,積極對員工進行選拔和培訓,將有意愿、有能力的員工安排到高校深造,讓他們成為兼備理論和實踐的人才。
4.3 ? ?適當應用前向物流金融模式
前向物流金融的典型模式就是“廠商銀”的模式。所謂“廠商銀”是指生產商在約定通過承諾回購或協助銷售承擔市場風險的條件下,銀行為經銷商提供信貸支持,生產商收到貨款后將貨物發往銀行指定地點并將提貨單或倉單提供給銀行,經銷商在支付保證金后,銀行告知貨物保管方將貨物放行,經銷商前往取貨。這種模式多用于大企業之間的信用往來,可以適當用于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
5 ? ?結 ? ?語
綠色物流金融是金融和物流有效結合的新型行業,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物流金融的運行過程幫助金融業樹立環保金融服務意識,能減少物流產生的環境污染。因此,應當重視綠色物流金融、提供體系化的支持,增強人才培育,以更好地發揮金融優勢助力綠色物流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翠,李立民.碳中和背景下綠色金融發展與物流企業碳減排效率的關聯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2(10):178-181.
[2] 于鵬,王西.綠色金融物流:物流金融發展的新視角[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4):71.
[3] 鄧修強.綠色金融——低碳經濟綠色物流下金融業的發展探索[J].中國儲運,2021(10):101-102.
[4] 宋潔.基于物流金融發展視角的綠色物流金融探析[J].商展經濟,2022(9):105-107.
[5] 劉永煥.綠色物流金融:物流金融發展的新視角[J].物流科技,2013,36(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