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燕
(福建省永春縣石鼓中心小學,福建永春 362600)
統編教材按照“雙線組元”的方式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編排在一起,其中習作部分更是包含了課后習題的“小練筆”、閱讀單元的習作和習作單元。以四年級下冊為例,涉及的寫作內容有寫人、記事、寫物、游記、想象等,符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統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精準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指導他們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從而提高習作水平。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在每個閱讀單元中安排了一個寫作任務,而且很多閱讀單元都是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加以呈現的,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模仿。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各板塊的內容,把握課文與習作之間的關聯,適時向學生滲透寫作方法,并加以遷移運用。
以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編者圍繞“可愛的動物”這一主題選取不同動物、不同角度、不同事例編排了三篇課文,習作要求是“寫出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因此,本單元適合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會作家如何表達對動物感情的方法,并運用習得的方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
首先,可以從三篇精讀課文入手,發現作者的寫作秘密。如《貓》這篇課文,作者運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母雞》這篇課文,作者運用口語化的語言,通過對比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母雞的負責、慈愛等特點,從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作者對母雞的感情也從不喜歡到敬佩;《白鵝》這篇課文,作者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白鵝的高傲,文中處處流露出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接著,讓學生結合這三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進一步感受作者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的,幫助他們鞏固課內所學方法,學以致用,嘗試表達。然后,教師可引領學生學習《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借助平臺中梳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繼續關注課文里的重點詞句,再次感受作者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幫助他們強化對單元語文要素的掌握。最后,可以讓他們完成《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并試著模仿第二題的方法把動物寫生動、寫具體。這樣,學生在梳理單元內容的過程中,由讀到寫,由學到用,不斷發現作者寫作秘密,從而掌握如何寫出動物特點的方法。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學期都安排一個習作單元,每個習作單元都編排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等五項內容,每項內容都緊緊圍繞單元習作進行編排,一環緊扣一環,值得教師引導學生細細探究寫作路徑,提升寫作水平。
以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為例,整個習作單元以游記為主線,通過一系列閱讀和習作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簡單的游記,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并試著運用不同的順序(游覽順序或時間順序)描寫一處景物。如精讀課文《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分別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變化的順序,寫出不同景物的特點,雖然描寫的對象不一樣,但都有著非常明確的寫作順序;《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對作者的寫作順序進行了梳理,也就是說讓學生按照路線圖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交流平臺”結合精讀課文梳理、總結游記的寫作方法,讓學生了解游記的一些寫作知識,并讓學生明白描寫景物特點時,不僅可以按游覽的順序寫游覽過的一個地方,還可以按時間變化的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初試身手”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嘗試表達,可以根據路線圖把游覽景點的過程介紹清楚,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附近的一處景物,并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寫作;“習作例文”中的《頤和園》這篇范文,按照方位變化的順序寫出作者游覽地點的變化及不同景物特點,《七月的天山》這篇范文按照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將景物的特點寫得清楚明白;“習作”是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印象最深的景點,按照游覽的順序來寫,并寫出景物的特點。可以說,這幾項內容都是圍繞單元習作進行編排的,環環相扣,耐人尋味。
當然,教師在研讀習作單元教學內容后,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調整單元內的板塊內容。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后,在學生了解按一定順序介紹景物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先品讀習作例文《頤和園》,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并畫出不同的游覽方位以及起過渡作用的相關句子,然后完成“初試身手”中的第一個練習,嘗試按照示意圖用一定的順序說出參觀路線,從而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遷移練筆。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弄清文章的寫作方法,還要讓他們懂得根據寫作要求篩選寫作素材,確定與本次寫作內容相關的材料。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習作教學的需要,幫助學生精心選擇符合學生寫作水平、有代表性、能體現文章中心的習作材料,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
以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為例,這是要求學生寫一篇與“我”有關的習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習作題目、人物外貌、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特長表現以及典型事例等幾個方面進行構思,而且所選擇的材料要與自己的特點有關,這樣才能更加契合文章的主題思想,更加突出人物特點。如有位學生以《我是個慢性子的小男孩》為題,通過具體事例寫出自己慢性子的特點,他所選取的材料是上課反應慢、做作業拖拖拉拉、上學經常遲到、晚上睡覺前無所事事……很明顯這樣選擇材料是不合適的,不僅主題思想消極,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出“我是慢性子”的特點。經過交流,這位學生把以上事例改為:遇到問題或困難時總是靜心思考,不急于發表意見;做作業時認真寫好每個字,不求速度,但求質量;打掃衛生時,總是慢條斯理、一絲不茍,連邊邊角角的灰塵都不放過……這樣的選材,就能把自己做事認真、不急不躁的“慢性子”特點寫得很清楚,同時也使自己的“做事雖慢,但效果極佳”的形象更加飽滿,讓讀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
指導學生確定好寫作材料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習作要求列出寫作提綱,進一步厘清寫作思路。當然,不同題材的習作所列的提綱是不一樣的。如寫景物類的習作,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按照空間變化或時間變化的順序來列寫作提綱;寫人物類的習作,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按照人物外貌、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列寫作提綱;寫事情類的習作,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列寫作提綱;寫游記類的習作,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來列寫作提綱……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習作,我們在引導學生列寫作提綱時都要緊扣習作的中心,幫助學生厘清寫作思路。
以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為例,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笨梢?,本單元的習作重難點應該是引導學生寫出所要發明物品的神奇之處。因此,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想發明的物品是什么(如會變化的書包、能在水上行走的皮鞋、會變幻風景的墻壁等)。接著,讓學生說說想發明的物品是什么樣子(如書包兩邊有兩個翅膀、書包下面有兩個輪子、書包正面有一個神奇的按鈕)。然后,讓學生說說想發明的物品的功能有哪些(如會飛的房子能自動清掃灰塵、遨游太空、冬暖夏涼)。最后,引導學生結合交流的內容列出寫作提綱(想發明什么、它是什么樣子、它有哪些功能等)。
又如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我學會了___》為例,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梢?,這單元習作的重難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把學會這項本領的過程寫清楚。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思考自己學會了做哪些事,哪一件事給自己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學會做這件事的?然后,讓學生說說在學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最后,引導學生結合交流的內容列出寫作提綱(學會做什么事、這件事是怎么學會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困難等)。這樣,引導學生在寫作前列出提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習作思路,使他們在動筆前做到心里有數,下筆時自然能水到渠成。
統編教材特別注重學生修改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學會自我修改習作,還要求學生能夠與其他同學互換修改,發現習作精彩之處與不足之處,把習作修改得更具體、更準確。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閱讀單元的精讀課文、習作單元中的習作例文等,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優秀習作,并滲透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開展個人評價、師生互評活動,進一步完善習作內容。
統編教材在每冊習作單元中都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而且這兩篇習作例文都以批注的形式對文章的寫作方法、語言表達、文章結構、修辭手法等進行詳細點評。因此,學生寫作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習作例文,發現其中可學習的優點;學生寫作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習作中存在的問題,繼續閱讀習作例文,并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批注,提高寫作能力。
以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習作例文《頤和園》為例,編者在文中做了四處批注。第一處對“來到有名的長廊”進行批注,直接交待了作者游覽的地點;第二處對“走完長廊……”這句話進行批注,告訴讀者是運用過渡句的方法,使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第三處對“抬頭一望”等方位詞進行批注,告訴讀者因為觀察的位置不同,就會造成視角也會發生變化;第四處對“湖面靜得像一面鏡子……”進行批注,這句話直接點明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湖面的靜和美。因此,在學生動筆寫作《游____》之前,可以讓他們先認真閱讀《頤和園》這篇習作例文,并發現編者是從哪些方面對范文進行批注,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習作;在學生完成習作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意見試著給自己的習作進行批注,可以在批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在批注時寫下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在批注時寫一寫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鑒賞習作的能力,加深對習作要求的印象,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批注能力,使閱讀與習作更加深入。
學生完成自我修改后,教師可以按照“分組互評——師生互評——小組推薦——全班展評”的順序開展多元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習作內容。
以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的動物朋友》為例,教師可以根據習作要求將本次習作的修改目標確定為:用恰當的方法寫出動物朋友的特點,還可以運用分段的方法將動物朋友的不同特點介紹清楚。因此,在習作評改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評小組成員的習作,并推薦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全班交流、共同修改。如有一位學生寫《愛吃肉的小狗》這篇習作時,不僅能分段介紹小狗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還能在描述中具體介紹小狗是如何愛吃肉的。但是,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這只小狗胃口真好,一頓可以吃掉3 斤牛肉?!边@種表達就不夠準確。明顯這位學生想通過具體的數字說明小狗的胃口好,每頓能吃很多牛肉,但這樣的表達是不嚴謹的。于是,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這只小狗每頓是不是剛好吃3 斤牛肉?”這樣一問,學生就會發現這樣的表述不準確,就會修改為:“這只小狗胃口真好,一頓可以吃掉近3 斤牛肉?!庇秩缬袑W生在寫《我的小伙伴——小羊》時,對小羊特點的介紹有些混亂,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共同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對習作進行修改:先對小羊的外形進行整體介紹,再從小羊的特點入手,要將小羊最突出的特點寫清楚、寫具體。這樣,當學生明確了修改要求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重新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要全程參與這個修改過程,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修改意見。學生就能在一次次修改中,不斷提升習作能力。
總之,習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全面剖析教材的結構特點,解析各部分內容,通過搭建各種有效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梳理復雜的習作學習任務,使學生善于表達、樂于表達,不斷提升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