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志
吉林建筑大學
就以往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畢業大學生都向往北上廣地區,這是由于北上廣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都較好,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且工作發展前景也較好,所以很多大學生都喜歡出省就業。但大學生都選擇出省就業的話,將對本省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帶來不利影響,如缺乏專業技能人才,相關專業領域建設無法有序開展,又如缺乏創新型人才,不利于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化升級。鑒于此,為了留住優秀畢業大學生,省份地區應該做好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的培養,盡可能為本省經濟、文化的建設留住高素質、強技能的大學生人才,從而構建起一支高素質的大學生就業隊伍,進而為本省份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利用好日常教學時間,對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展開培養,能夠為本省份地區留住專業型人才。因為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力量,每個省份地區都需要人才來推進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事務,因而學校更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留省就業意識,且在日常教學培訓以及未來就業發展規劃課程之中,滲透留省就業意識培養,引導學生了解本省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現狀,由此增強學生的留省就業意識[1]。當大學生都具備良好的留省就業意識之后,自然會思考自己未來工作是否留在本省,以及未來會在本省尋找怎樣的工作,這些都有助于更多人才留在本省,而本省地區企業也能有更多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人才,從而實現校園培養與本省經濟發展建設的雙贏。
就以往大學生的擇業標準來看,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跟風的現象,總覺得多人口中的外省就業環境與態勢較好,都喜歡去外省發展,卻沒有結合當前就業發展形勢以及每個省市的就業發展政策來選擇就業方向。鑒于此,從大學生就業規劃教學引導開始,滲透留省就業意識培養,將有利于為學生指明就業發展的實際方向。比如,在日常的教學培訓當中,教師可結合本省地區經濟發展形勢,向學生介紹本省份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所需人才情況,促使學生能夠在大腦之中形成一條未來工作去向的道路,使其懂得關注當前社會就業形勢,有效做好未來的求職機會。
通過對以往大學職業規劃課程教學情況的分析,得出很多大學里的職業規劃課程內容較為單一,有關職業規劃信息資料也較為陳舊,不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當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培養作為職業規劃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時,能夠有效促使教師不斷結合本省社會實際發展,對學生講述本省份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情況,并且收集各項關于本省份地區的經濟發展數據、文化教育數據等,這有利于優化與豐富大學職業規劃課程內容。通過大學職業規劃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優化,都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意義,推動大學生根據本省就業情況作出職業規劃,從而為自己未來的職業做好準備。
對于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的培養,可從校企合作思維,尋找培養的創新出路。當學生能夠深入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之中,能夠增強他們的工作實踐欲望,對企業內的工種內容展開一次清晰的了解與認知,這對學生日后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會促使學生產生留于企業工作的想法。同時,在校企合作培養當中,有關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實際用人情況,留下表現良好的大學生,以幫助即將畢業大學生找到工作,有留在本省發展的信心與動力[2]。
在日常校園教學中,教師需重視引導學生做好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促進學生用長遠發展的目光,對日后的職業進行展望,從而促使學生懂得規劃好自己的工作發展方向,而將學生的職業展望與留省就業意識的培養融合起來,能夠引導學生基于留省就業這一思想意識,做好自我工作的發展規劃。當學生從校園學習開始,就懂得基于留省這一思維理念,規劃自己的工作道路,都是有利于本省地區留住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
鑒于此,從學生的未來職業展望,探尋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培養的新出路,都是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留省就業意識,使得大學生能夠時刻想著自己的未來工作方向,并且思考自我技能與素養是否符合本地工作標準,從而引導大學生不斷改進自我學習思維、提升工作技能,進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融入未來的本省就業環境氛圍當中。
將大學生留省就業培養工作滲透于校園每個課程教學領域當中,也是有效培養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從這一方面,尋找培養工作的創新思路,將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本省就業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除了落實好自我科目教學之外,還應重視科目教學之內的就業意識培養,即在課程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課知識與技能,與未來自己的工作規劃搭建起聯系,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有優勢參與怎樣的工作。同時,教師也應滲透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培養的有關思想內容,結合課程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分析本省當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并且推送有關的職業發展規劃內容,從而借助日常課程教學的突破口,適當滲透留省就業意識培養,進而實現創新的教學培養新模式。
職業規劃是大學教學之中的一門必修科目,將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培養內容滲透進課程之中,通過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引導,讓學生基于本省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做好未來就業規劃,思考自己未來有哪些職業可從事、可應聘,促使學生先從本省就業環境出發,展開自我職業規劃。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也應積極落實好職業課程教學引導工作,基于本省份地區的企業人才需求情況,提供給學生未來就業的機會推薦,讓學生產生本省就業的欲望。
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為例,將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滲透進課程之中,運用課程教學的契機,指導學生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且學會結合本省地區實際,做好本省就業前景、個人工作技能的分析,使得學生懂得本省地區的一個實際就業情況。如引導大學生提前了解本省的招聘崗位情況、就業競爭情況、職業層次人才需求情況等,做好本省就業情況分析之后,再引導學生做好個人職業規劃,使得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做好一個適合個人職業發展的規劃方案[3]。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做好近年來本省份就業的數據采集以及大學生就業競爭的情況,利用好這些數據信息,指引學生結合個人發展實情,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對本省份地區的人才發展戰略作好分析,以充分了解本省份地區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從而將有關人才戰略策略以及所需人才崗位信息及時提供給學生,進而讓學生對本省份地區所需人才、人才培養政策方面有一個清醒的了解與認知。當大學生充分了解本省份地區的人才管理、人才引進戰略有充分認知之后 自然會有留在本省份就業的想法。
基于以上“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工作,滲透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培養,既能為本省份留住所需人才,也能讓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有一個清醒的認知,這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時,在當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里,大學生要清醒認知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明白留省就業的實際意義,則會更加努力提升個人就業技能,從而更好投入未來的就業崗位應聘隊伍之中,進而尋找到適合自己個人發展的職業。
在培養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之中,學校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以本土化發展為原則,構建起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校園文化來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思維,引導學生從本土視角,明確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這樣也能為本省份地區留住有用的人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教職工,自身則應做好文化環境的構建工作,懂得從本土化構建思維,將本地區獨具特色的地域風俗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特色,帶入進校園,構建起文化宣傳角,讓每位在校學生都能直接看到和隨時了解到本地獨具特色的經濟以及文化內容,以促使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產生興趣,由此增強大學生的地域歸屬感。
對于如何構建起良好的校園文化,可結合日常校園環境、課程特色設計等方面,構建起良好的校園文化,并將有關的就業指導思維融入文化構建之中,促使學生可隨處看到各種本地的特色文化信息。同時,將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建設文化融入進校園文化建設當中,搭建起一個經濟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點,引導學生可學習與了解到地方的經濟文化特色,并且對地方經濟文化產生了解的興趣,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地方融入感,促使他們更愿意畢業之后在本地區尋找就業機會。比如,在校園文化長廊之內,粘貼一些關于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一邊看、一邊了解地區經濟建設文化情況,由此對地方經濟發展建設產生一定的理解與認知[4]。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認知感,大致掌握地區經濟發展形勢,有助于學生掌握形勢,為今后就業打好基礎。
當前,越來越多高校主動與企業搭建實訓平臺,定期安排大學生前往實訓,以讓大學生積累更多真實工作經驗、掌握更多真實工作技能。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也可以適當滲透留省就業意識培養內容,積極與當地企業構建起合作關系,展開大學生實訓合作,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感受真實工作環境。同時,企業也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實訓優勢,提供工作場所、崗位實訓機會,讓學生自由與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對于表現優秀的實習生,企業可提供給學生若干個崗位轉正的機會,讓他們未來可以來企業上班,為企業的發展與建設貢獻力量。當大學生意識到自己有機會進入到大公司、大企業之后,會更愿意留省就業。比如,對于一些物流專業的學生,學校可與當地的物流企業構建起合作實訓關系,給予學生適當的實訓機會,引導他們參與進實訓,了解物流是一個怎樣的工作崗位,且工作崗位的職責是怎樣的,從而給予學生一個真實的實訓了解機會。然后,則是根據企業自身的人才需求情況,對符合條件的畢業大學生,盡可能給予他們適當的就業機會,競爭相關的工作崗位,促使大學生能夠發揮出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展開就業崗位的競聘,并且在競爭的過程中,也促使大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學習價值與社會價值[5]。
學校也要積極鼓勵在校大學生留省就業,給予在校大學生就業崗位的渠道,并且積極宣傳當地的人才培養策略,尤其是當地人才培養的實際方案,促使大學生感覺自己留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而讓他們產生留省就業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定期做好人才培養政策的宣傳,且從多方面幫助學生挖掘就業的渠道,與地方企業展開合作建設,將一批批優秀的畢業大學生送上正式的工作崗位當中。比如,學校可聯合地方的物流、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企業部門,與他們搭建起校企合作的關系,給予學生更為多元的就業渠道,讓學生產生留省就業的信心。
此外,學校也可設立相關的獎學金機制,對專業知識水平高且具有創新實操能力的大學生,給予相關的獎金獎勵,鼓勵他們大膽創新,且運用自己的工作技能,去競聘當地的優秀企業。作為企業,也可從學校當中選擇出學習成績優異的在校大學生,安排他們畢業工作機會,給予學生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機會,促使他們感覺到個人的價值能夠得到尊重,從而使得學生愿意留在本省發展。通過以上方面的教育培養,不斷滲透大學生留省就業意識形態內容,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留省就業意識,從而為本省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提升大學生的留省就業意識,可從多方面展開教學實踐,如從校園課堂教學之中滲透意識培養內容,也可從校企合作方面,滲透留省就業意識培養,以構建出各種人才培養渠道,給予學生有效的教育培養與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