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靜
【摘要】議題式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新課標的重要內容之一,給學科教學創新設計帶來了一定的指引。目前部分教師已經開始應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內外環境,推動了學科教學的創新拓展,使得學科教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先闡述了議題式教學的概念,在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設置原則的基礎上,最后從聯系生活實際、優化議題設計、設計辯證問題、開展多樣活動等四個方面,探討了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措施。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議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043-03
隨著新課標的全面推行,核心素養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深入貫徹,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培育工作。議題式教學模式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深度,帶領學生深層次感知學科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踐場景中,提高學生的學科實踐素養。目前,較多教師都已經開啟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同時也取得了階段性教學成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并沒有掌握議題式教學模式的開展要領,導致實踐教學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狀,談一談議題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議題式教學的概念界定
議題式教學是一種以議題為中心,以情境為手段,以活動為形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議題討論,并設計合適的教學任務,帶領學生從淺到深探究學科教學知識,錘煉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總體來看,議題式教學由五個要素組成:第一,主題。教師選擇議題的時候,需要緊扣教學主題,明確課堂教學的指向內容,保證各個教學環節過渡自然,使得課堂教學具有清晰的脈絡。第二,議題。在明確教學主題以后,教師就可以選擇合適的議題,既要能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要體現時代精神,引導學生順利參與到議題討論中。第三,話題。話題要展現議題教學時事內容和熱點要素,可以依托于情境有效開展,將學科教學知識融入到情境環境中,降低學科教學的難度,提升教學效果。第四,問題。通過議題和話題,細化出課堂教學的若干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表達,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第五,活動。通過設計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環境中,提高學生的學科實踐素養。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設置的基本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置議題的時候,應該秉承生活化原則,增強議題的生活氣息。這是因為帶有生活化氣息的議題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議題討論的興趣,同時也能夠降低議題討論的難度,避免議題內容過于抽象,提升議題討論的效果。在具體設計生活化議題的時候,教師也需要關注初中生的生活環境,保證最終選定的議題內容跟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避免脫離生活實際,提高議題式教學的整體成效。
(二)主體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置議題的時候,也要全面貫徹主體性原則,關注學生的學科主體地位。在當前新課標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多種新型教學理念都得到了較好應用,其中生本思想也是其中之一。在引入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教師也要充分關注學生對于議題內容的感知體驗情況,明確當前設計的議題內容在實踐教學中的實施效果,多站在學生角度展開深入分析與論證,保證最終設計的議題可以較好地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思辨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置議題的時候,還應該引入思辨性原則,引發學生的深入討論與分析。議題式教學模式本身就需要學生結合議題內容進行深入討論,靈活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學科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科感悟,發散學生的學科思維。因此,教師在設計議題內容的時候,也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并制定層次化討論任務,引導學生在議題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思考與探索。這樣,議題式教學模式就可以發揮預期的效果,保證學科教學成效。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議題式教學的策略
議題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部分教師并沒有把握好議題式教學模式的精髓,導致他們在具體應用這項教學模式的時候,還存在顯著不足。因此,這里也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實踐經驗,從多個角度探索議題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方式,明確高質量課堂教學的打造路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體驗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使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于學科教學內容的綜合體驗。特別是當前部分教師開展的課堂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整個課堂教學變得非常枯燥,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后續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增加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氣息,結合學生的生活場景提取相應的生活元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科學習體驗。這也要求教師在平時可以多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并充分理解學生的生活感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使得生活化議題可以更加貼近初中生的生活狀態。在使用生活化議題的時候,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對于生活化議題的綜合感受,明確生活化議題的教學有效性,可以在后續時間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與調整。比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讓友誼之樹常青》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交友問題,增加議題設計的生活化氣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由于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叛逆期,價值觀和友誼觀還不成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并改編學生交友生活中的鮮活案例,圍繞“如何澆灌友誼之樹”的議題,引發學生結合自己的交友經驗對“朋友有秘密不想告訴我,是不是不重視我?”“朋友傷害了我,我該怎么做?”等一系列學生實際交友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通過情境創設、問題細化、經驗分享、價值引導,不斷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化議題的應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后續進行網絡交友相關教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設置“網絡交友我有招”的議題,通過課前問卷調查學生網絡交友中存在的問題并作為課堂教學素材來分析,直擊學生網絡生活交友的困惑,讓學生認識到在互聯網環境中保護好自己有多重要,需要正確對待網絡交友。
(二)優化議題設計,點燃學生興趣
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部分學生已經對學科教學失去了興趣,在課堂環境中表現出了顯著的被動學習態勢。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時候,他們就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學科學習中,導致學科教學無法取得預期成效,同時也不利于他們的未來學習。因此,教師在應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也應該優化設計議題內容,選擇學生最關心的切入點,使得他們對議題教學充滿興趣,并對學科學習重拾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考慮讓學生自行選擇議題內容,提高學生在議題式教學中的自由性,并保證最終選擇的議題能夠較好地契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除此之外,教師在設計議題的時候,也要靈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原本枯燥的學科知識轉變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知識色彩豐富的多媒體內容,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這樣,議題式教學模式就可以在實踐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調動學生參與學科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情緒的管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何正確調控情緒”的議題,引導學生參與情緒管理的討論。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層次不高,并且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也非常一般。這也導致較多初中生在平時學習與生活中很難控制自身情緒,不僅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心理問題,同時還對周圍的同學、朋友產生了影響。雖然很多初中生也清楚知道隨意宣泄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但卻無法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此,設置“如何正確調控情緒”的議題,采用學生角色扮演、出謀劃策幫助疫情下的患者和居民調控情緒、緩解壓力,引導學生認識持續處于負面情緒的危害,讓學生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領悟到學會調控情緒不僅能做情緒的主人,還能幫助他人保持樂觀的心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議題討論的時候,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些關于情緒管理與控制的趣味視頻,優化議題討論的氛圍環境,提高學生對于議題內容的了解與認知水平。
(三)設計辯證問題,調動學生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入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也要設計一些辯證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環境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科思維。這也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層次化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在課堂環境中進行深入討論,共同探索學科核心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引入小組分工合作學習模式,將班上學生分為數個小組,引導學生在組內討論議題內容。通過高質量的生生互動活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就會變得更加靈活,深層次探索學科教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明確學生組內討論的方向。與此同時,教師在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的時候也應該做好組間巡視工作,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并且在學生遇到明顯阻礙的時候介入其中,使用啟發性語言促使組內討論繼續進行,保證辯證問題的討論效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確立“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的議題。在課堂教學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寒假快到了,你想怎么過呢?”的問題,相信這必將快速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然后對比學生的寒假計劃與同齡少年的先進事跡,讓學生感悟到生命充盈的美好。接著教師采取情景假設:面對老人摔倒,如果你在現場,你“扶”還是“不扶”?理由是什么?遇到誤解,我們還要不要堅持初心呢?就如何讓“個別的訛人事件”不打破這份珍貴愛心的傳遞獻計獻策。通過設計層次化問題,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議題討論,提高學生對“行生命的精彩之責”的認同,鼓勵學生在平凡中用勤勞、勇敢、責任書寫生命的價值。最后還可以議題延伸“呼喊出生命的精彩之聲”,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理想,以及未來實現理想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努力,強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制定以后的成長與學習計劃。
(四)開展多樣活動,鞏固教學成效
議題式教學模式不僅僅需要教師與學生結合議題進行深層次討論與交流,同時還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學科體驗,引導學生將自身掌握的學科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場景中,提高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使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時候,也要結合議題內容和課堂教學知識,設計多元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中感悟學科教學知識。在具體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明確實踐教學的各項資源與外部條件。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聯合多個主體,并關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安全性,保證實踐活動能夠順利完成。在實踐教學環節結束以后,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學習總結與反思,明確自身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收獲,為后續學科學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服務社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考慮設計“行服務社會之美”的議題,并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服務社會》章節的教學知識點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并能夠在社會環境中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在具體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可以推出“社區生態環境小衛士”“社區圖書館管理員”“道路交通指揮員”“社會服務志愿者”等多種實踐活動,由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在組織這些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跟家長、社區等多個主體做好交流與互動工作,保證學生的安全性。在實踐活動結束以后,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感悟,著重分析自身對于社會責任的看法,以及如何正確承擔自身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四、結語
綜合來看,議題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可以發揮較好作用,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創新方向之一。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該提升自身對于議題式教學模式的認知水平,在平時應多跟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互動,分享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經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閱歷與經驗,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設計議題,并引入層次化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從淺到深學習學科知識,進而使得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認知與掌握水平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遠.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智力,2022(23):147-150.
[2]李文.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2(22):42-44.
[3]羅蓉華.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13):104-106.
[4]楊生平.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18):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