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摘要】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教育銜接,是為了幫助兒童平衡過渡并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和學習,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此,幼小銜接問題受到了眾多家長和老師的關注,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語文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目前幼小語文教育銜接工作的進展情況并不是非常樂觀,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因此,怎樣能夠科學、有效地處理好幼小銜接的這些問題,使幼小銜接順利進行下去,需要我們有關教育部門、老師們想方設法去制定相關策略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 幼小銜接策略? 游戲?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118-03
眾所周知,幼兒園的教育方向和側重點與小學的側重點和方向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導致老師和學生的不適應。幼兒的主要活動是以玩游戲為主,而小學生的主要內容則是以學習為主。而且進入到小學后,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而且老師的教學目的及方式方法也是與幼兒園不一樣的。要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首先要明確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因為小學與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對孩子的要求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孩子大都會有以下表現:
1.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畢竟幼兒園的教育方法與內容和小學教育有很大不同,孩子要在課堂上坐端正聽講,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這是小學的課程任務,與幼兒園的興趣課程完全不同。但是我們的孩子有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或動手能力都比別人差一些,就會覺得學習好難,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
2.孩子自理能力差。幼兒園顯然也會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但孩子的年齡特點擺在那里,經常發生以下事情,如不會整理文具、忘記帶書本、不會打掃衛生、下課忘了上廁所尿濕褲子等等。
3.孩子具有不穩定性。顯而易見,小學教育與幼兒教育是不同的,小學課堂要求學生坐端正認真聽講,這對于幼兒園經常是自由活動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長時間端正坐著的。
針對上述情況,小學一年級老師如何做好幼小銜接是十分重要的。所謂的幼小銜接,絕不是單純地指在幼兒園和小學教育之中增加一個學習環節,而是指幼兒園在遵循幼兒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幼小銜接的側重點主要體現于兩大方面:幼兒做好進入到小學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習慣,具有一定的學習及生活能力。從本質角度而言,關注幼小銜接教育教學工作,其實就是讓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這對于幼兒的順利學習及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事實上一切教育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不錯,要想學習效果好,好習慣功不可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幼小銜接策略。
一、引游戲之趣,培養規則意識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的這句話正說明了遵守規則是個好習慣,它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對提高學習效率是有重要作用的。一年級的孩子積極活躍,大多數孩子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讓大家看見,因此舉手規則尤為關鍵,如果不加以約束,課堂上到處都是孩子嘰嘰喳喳、亂成一團的局面。這樣一來,不僅孩子們聽不見其他孩子的分享,而且會造成全班的聽課效率都下降,大家都爭著搶答,而沒人在乎課堂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之差就可想而知。
那如何培養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規則意識呢?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只是老師單方面的口頭說教或者是老師單方向的硬性規定,是無法真正讓孩子養成舉手的好習慣的。我們可以通過適宜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舉手習慣。老師讓孩子們舉手回答問題,是希望孩子們先思考,想好了再回答,教師點到誰的名字誰就站起來回答問題,這樣孩子也可以清楚其他人的想法,還可以有效維持紀律與活動秩序。但是實際操作中,孩子們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養成良好的舉手習慣。
傳統的說教方式不適合,那就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吧。首先我們要注重課堂導入,要善于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讓學生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因為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重,所以要在課堂的開頭就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在課堂上,小學生是愿意表現自己的,所以可以用一種接龍游戲的方式進行導入,課本上的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讓學生輪流背。在整個拼音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舉手的良好習慣,可以把全班分成4組,然后玩“開火車”,每次出示不同的拼音,讓學生拼讀。火車開到哪個組,哪個組的小朋友就要舉手回答老師手中拼音卡的正確讀音,按照要求回答正確的小朋友還能得到一些物質或精神獎勵。這樣既能讓他們復習知識還能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并且能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游戲會讓他們非常興奮,促使他們樂于接受游戲規則。這樣把教學融入游戲之中,促使孩子們反復感受舉手與不舉手,以及想好了再舉手回答問題對于活動的順利開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舉手習慣。
二、引游戲之趣,讓學生樂于傾聽
善于傾聽是一種能力,它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孩子聽懂課堂知識的基礎。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比較好動,這就是他們產生傾聽問題的原因之一。這個階段的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不能長時間聽他人講話;再加上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因此常常缺乏聽他人講話的耐心;還有就是一年級的孩子表現的欲望比較強烈,因此常常還沒有聽清楚別人在說什么,或者還沒等別人說完整,他們就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了。
(一)傾聽的重要性
語文新課標要求摒棄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傾聽作為孩子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接收與轉化效率對語文課堂教學有直接影響。傾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自身調動原有的認知結構與學習經驗的能力,是其認知結構更新、自我完成新舊知識遷移的關鍵。在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傾聽能力的有效培養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能促使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便于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孩子創造更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其語文學習的興趣,強化其語文學習的內驅力,與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趨勢相契合。
(二)傾聽的方法
一年級語文課堂上,如果老師一開始就強迫學生傾聽,而不遵循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規律,往往事與愿違。在培養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過程中,我們嘗試讓學生親自參與整個游戲規則制定環節,讓他們從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入手學習傾聽。如在語文口語交際“我說你做”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我們要求孩子們自己制定游戲中傾聽的規則,有的孩子說:“游戲中,說的那個小朋友要大聲說,要讓別人都聽得見。”有的孩子則說:“要等小朋友說完了才能做,不要搶著做,其他小組沒參加游戲的要保持安靜……”通過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傾聽的技巧,還促使他們積極執行“游戲規則”,對于培養他們的傾聽習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引游戲之趣,培養學生書寫習慣
黃國才老師在《語文課——用心做語文的事》中這樣說:“只三件事(寫好字、讀好書、做好文)就夠。”[1]一年級最重要的就是識字寫字的教學,它是閱讀的基礎。寫好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體驗,這個好習慣一旦養成,將受益終生。
(一)興趣的重要性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如果能積極主動地去識字寫字,一定事半功倍。識字課堂的游戲環節是吸引兒童目光的重要手段,只有當孩子對漢字的產生、規范書寫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自身的書寫潛能才能得到最大的挖掘和開發。因此,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引導,不要機械性地叫孩子去抄寫很多遍,既枯燥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語文課堂,語文對識字寫字有諸多要求,教師特別容易由于孩子反復錯誤而心煩,從而用不太恰當的方式來懲戒學生。
(二)在游戲中識字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因此,立足生活,拓展學生的視野、體驗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2]比如“天、地、人”這幾個字都是生活中具體可知的,我們可以利用“圖片識字”“加一加”等方式,再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很容易就明白這幾個漢字代表的含義。為了防止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渙散,可用游戲來鞏固識字教學,比如“相反詞語對對碰”,老師問“天對什么?”學生答“地”,一來一往,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重要的過程來了,老師要帶領全班學生梳理字的筆畫筆順,再讓學生動筆寫在書本上,這個過程的反饋非常重要。老師要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的寫字姿勢、筆畫筆順、字理結構等,示范優秀書寫,給予口頭以及貼紙之類的小獎勵,讓學生樂于書寫、勇于寫好。課后還要布置相應的練字任務,做到天天練,這個過程學生會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漢字書寫教學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教學實踐都告訴我們,要想提高孩子書寫技能、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必須從一年級抓起,從一拿筆就進行教學和訓練。當然,識字寫字是比較枯燥的,為此,在一年級特別是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興趣、調動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
四、引游戲之趣,培養社交能力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往往也會兼任班主任,更要明確意識到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不同。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于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這兩大方面。在生活環境方面,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受到老師及家長在生活各方面的精心照顧,而在小學階段,學生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專門的照顧,需要獨立完成學習、生活各方面的事情;在學習環境方面,幼兒階段的學習基本靠游戲推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生活習慣,玩中學、學中做,使幼兒在各項富有趣味性、開放性的游戲活動中提升學習能力,而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教學任務,學生也有學習任務,其教室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學習任務,不能像幼兒園那樣隨意走動。
面對剛升入小學的孩子,教師必須抓住孩子的年齡特點,利用孩子喜歡的游戲,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要事事都報告老師。當孩子進入到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后,老師會對孩子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他們要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及生活。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孩子碰到一點小問題不分場合就要報告,嚴重占用課堂或課后時間。而小學課堂要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每天處理孩子的矛盾都來不及,更何況還有教書的任務。
為此,在孩子升入一年級時,老師就需要充分注重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比如,多開展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樣、游戲活動,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孩子真誠、善良、誠實與勇敢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因為這些是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如語文閱讀課在教授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時,教師可以先讓孩子玩一玩拍手游戲,從而引出話題:手可以用來做什么?這樣孩子肯定可以說出很多,如穿衣服、寫字、畫畫、打球等等。再來引出繪本內容,手不能用來作壞事情——打人。一年級的孩子現在處于他律階段,游戲是他們天生就愛的,用手的游戲來喚醒孩子對善惡的認知,善用榜樣、表揚、游戲等方式,讓他們逐漸懂得如何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更好地與人做朋友。這樣孩子們就能在學校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交往,培養具有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能力與品質。
五、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教育也不能一蹴而就,為了使幼小銜接順利、有效,在面對剛上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樂于參與的特點時,教師應該讓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教學方式也要不斷創新。游戲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學習特性,有助于他們學習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我們也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與發展規律,采用形象直觀的方式、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恰當運用游戲導入課堂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從舉手、傾聽、書寫習慣和社交能力的培養方面,對如何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幼小銜接越做越好,孩子會更健康、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楊梅蘭.讓“做”在小學閱讀課堂上真正發生[J].福建陶研,2021(2):39.
[2]譚旭東,周思.語文課與兒童讀寫能力提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