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冬 沈緣緣 郭利紅 王姝蘅 唐雪婷 居麗文 王諾彤 沈安祈 孟 迪 楊小迪
蚌埠醫學院,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科研育人是指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同時實現育人的功能??蒲杏耸橇⒌聵淙说闹匾緩健=處熢诳蒲羞^程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科學素養,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同頻共振,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認為:“大學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學生在大學里不僅學習知識,而且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1]?!?/p>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下簡稱“大創”),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學生的一項基礎教育,是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平臺,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創的宗旨是針對傳統人才培養中的專業知識技能不強、實踐能力弱和社會適應性差等諸多問題,試圖通過項目實踐過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創新性思維等[2]。
創新創業教育包含了思政教育的多個元素,且它們之間有相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共同的教育實質,決定了其互利共贏的關系[3]。貫徹高校教育改革,把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轉換成一種教育理念,堅持將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當中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高校作為科研基地和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對于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4]。
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需要高校加強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培育體系[5]。大創的實施至今已經形成以國家級大創為龍頭,省級大創為骨干的項目實施體系,部分高校還開展了校級大創[6]。目前,1 000余所本科高校的90萬名大學生參與國家級大創,累計22萬個國家級大創獲得資助,內容覆蓋全部學科門類,支持經費約37億元[7]。
大創分為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創新訓練項目、商業模擬運行研究的創業訓練項目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的創業實踐項目三類[7]。我校近三年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立項數見表1。

表1 蚌埠醫學院近三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情況
從此表中可以看到我校在各級各類大創項目中,創新訓練項目占大創總數的92.98%,且各級創新訓練項目立項數逐年增加??梢娨龑倚W生開展創新性研究的創新訓練項目對于我校大創項目的實施至關重要。大創計劃經過多年的運行,參與的大學生人數也逐步增加。在校園里濃郁的“雙創”氣氛中,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和實踐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升。
2.1 明確申請目的,端正申請動機 大創的申請要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原則,對于本科階段的醫學生來說,應結合自身條件和學習規劃,主動了解大創的信息和申報要求,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聯系相關方面的指導老師開展大創活動。部分同學參加大創是為了在評優過程中得到更多加分,還有的同學是希望在保研中能得到更多的資源等,已經偏離了申請大創的初心。大創是源于對未知科研現象的強烈的探索欲望,讓興趣成為學生科研活動最好的老師,讓科技報國的雄心點燃科研活動的熱情,這才符合大創本來的模樣。每一名積極要求參加大創團隊的學生,都要回答以下四個問題的調查問卷:第一,參加大創的動機是什么?第二,對哪些科研課題感興趣?第三,加入大創團隊的預期目標是什么?第四,愿意接受團隊哪些角色的安排?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初步判斷學生加入大創的目的,優選動機純正的學生加入大創團隊,以保證科研的初心。對本科階段的學生而言,創新訓練更應注重過程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注重在科研過程中的收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不可將對科研的興趣轉變為學業的負擔[8]。
2.2 因材施教,團隊合作 大創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講究團隊的合作,可以說建立夢想靠自己,實現夢想靠大家。任何一個項目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團隊中所有成員的努力。但是團隊中每一個人的性格和能力不同,因此可以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一位成員的優勢。例如性格外向、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負責實驗材料的采購和項目的匯報等工作;性格內向、細心謹慎的學生可以開展細胞實驗;膽量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負責動物實驗等。一個團隊成員大概有4~5名本科生參加,他們可以分成體外實驗、體內實驗和分子實驗三個小組,“三管齊下”同時展開對課題的研究,團隊成員通過分工合作能大大提高實驗的效率,同時也能從中學習如何在團隊工作中與成員溝通交流,進而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9]。
2.3 以規則意識規范科研行為 每一項實驗活動的開展都要遵守實驗室的規則,強化實驗室安全紅線意識。學生開展實驗前必須參加每學期一次的實驗室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操作規范培訓,經過培訓合格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進入實驗室的每一位學生還要學習?;饭芾?、危險廢棄物管理、實驗室生物安全及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等一系列實驗室安全管理文件。同時每一位學生還要參加實驗室特種設備操作培訓、科研樓疏散演練等實訓活動,從理論學習到實際操作,雙向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規則意識,在學生的意識里讓安全的警鐘時刻敲響。學生開展實驗時,必須有導師或者研究生對其進行指導,嚴格執行安全要求規范,切實落實導師責任制,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廣大學生實驗安全,營造安全和諧的科研環境。
2.4 以敬畏之心善待生命 敬畏生命是醫學人文的核心與基石,同情、仁愛是醫學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動物實驗是科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培訓的重要途徑。如在動物實驗過程中,要遵循3R原則,即Reduction(減少)、Replacement(替代)、Refinement(優化)[10]。在保證數據信息的數量與精確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動物的使用。能使用其他方法就盡量不用動物進行實驗或研究。如果必須使用動物時,可以通過改進條件,善待動物,提高動物福利,盡量減少非人道程序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如從我校動物中心訂購符合標準的實驗動物、實驗設施、實驗飼料、籠具等相關產品,不得戲弄、虐待實驗動物,避免或減輕給動物造成與實驗目的無關的疼痛和緊張不安[11]。如對SD大鼠解剖取胸主動脈時,實驗之前要求團隊所有成員向這些動物們默哀3分鐘,以感謝動物們對科研實驗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用異氟烷對實驗動物采取麻醉,操作過程中要求動作輕柔,減輕實驗動物的痛苦。實驗后動物尸體交給我院動物中心統一處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我院舉行的“我與實驗動物的故事”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活動,以真情實感表達對實驗動物的感激與尊重,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2.5 恪守學術誠信,遵循學術準則 科研就是發現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客觀規律,所以求真是做科研的一個基本要求。誠信是科研之基,為人之根本。然而這個發現客觀規律的歷程通常很艱辛,甚至有時候因為技術手段或者其他原因會得到與預期大相徑庭的結果,這時就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陰性結果的原因,尊重數據、尊重事實,揭示科研實驗的真相,守住科研的底線。筆者會不定期通過QQ群發布最新預警期刊名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每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以及講述哈佛教授“心肌干細胞”造假事件、日本STAP細胞事件。通過這些事例警示學生做到學術誠信。在科研實驗當中,更多的是教會了學生怎么做一個誠實守信、公平正直的人,這比做科研本身更加重要。
2.6 用批判的思維,不斷創新 在大創研究中,鼓勵學生查閱文獻,了解所研究的領域目前最新的研究進展,然后以此為基礎,探索另一個未知的科研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重復、驗證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要鼓勵學生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冷靜的思考能力和嚴謹的科學作風。更要引導學生大膽懷疑、勇于挑戰權威,用批判的眼光去發現問題,然后探索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例如通過講述南方醫科大學董為人教授如何帶領一群本科生通過實驗證實心臟浦肯野纖維分布于全心壁而非心內膜下層,他們的這個發現改寫了傳統教科書的認知,更是不迷信權威,敢于挑戰權威的一種創新精神的體現。通過講解吉林大學本科生改造傳統Transwell小室單層模型變成雙層模型,很好地模擬腫瘤細胞穿過血管壁進入血液循環,又從血液中穿出血管壁進入其他臟器的經過血液途徑發生腫瘤轉移的模型,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善于思考,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思維。
2.7 定期舉行課題組匯報會,同時也是談心會 我校各課題組在指導老師的安排下,通常每2~3周會召開1次課題組會議,學生向老師匯報近期實驗進展,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下一步的實驗計劃;還可以分享所研究領域的國際最新研究進展情況。帶教老師對實驗結果和實驗安排給出指導性意見。這樣的課題組匯報會是師生思想交流碰撞的一次會議,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師生都非常重視和珍惜這樣的時光。同時會上指導老師還會與學生談心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生活需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啟明心智,潛移默化潤澤每位大學生的心靈。會后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通過QQ、微信和電子郵件等平臺加強德育教育無縫對接,讓老師成為學生學業上的良師,生活上的益友。
高校是大學生邁入高等教育的第一關,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大學里科研育人正是教師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科研活動之中,利用科研活動這個載體,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將思政教育似鹽溶于水般地融入科研過程,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求,也是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途徑。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將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團隊精神、誠信友善、倫理道德、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科技報國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科研研究中,實現科學研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達到協同育人效果。一方面促進醫學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為醫療衛生事業提供科研人才的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