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莎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順應語文課程的本質特征,明確了各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以雙元并進的方式編排。其中,人文主題對應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要素與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相呼應。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強化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能夠使教師的教學目標更清晰、教學效果更理想。本文探討了教師立足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開展教學時,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有效融合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深入解讀教材,設立融合基礎
教材解讀是考查和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明確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托。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為抓手,明確了具體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應借助教材研讀的契機,確定各個單元每篇課文語文要素的切入點和人文主題的落腳點,為二者之間的融合找準連接點。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編者在該單元設置的人文主題是“一花一鳥總關情”,設置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無論是人文主題,還是語文要素,都提到“情”字,由此,教師可以在該單元的課堂教學中明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間的連接點。在這一單元中,郭沫若先生的《白鷺》一文描述了白鷺的外形和它們飛行、休息時的優雅,并運用大量比喻、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營造出鮮明而濃郁的意境,字里行間無不散發著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落花生》一文則借物喻人,通過不同果實外表和實用價值的對比,展現了落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落花生的敬仰和贊美之情;《桂花雨》是一篇散文,通過對童年時期搖桂花、看桂花雨和做桂花糕等事件的回憶,將“我”對童年生活和家鄉的眷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珍珠鳥》是該單元的略讀課文,作者在文中詳實描寫了“我”與小珍珠鳥逐步親近的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深刻道理,“我”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向往之情躍然紙上。
該單元的每一篇課文既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又彼此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情感”,帶領學生感受文本語言所指向的主題內涵;另一方面可以從“抒發情感”的維度,引領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完成單元習作練習,將“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感情”的習作要求落實到位。
二、制定教學目標,明晰教學歸屬
從具體操作來看,教師要基于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互融合的視角,關注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統整和聚合,改變傳統教學中分條設置的方式。在目標設定上,教師要注重方法之間的融合。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編者設定的人文主題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結合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可以發現,這個單元以展現名人的愛國情懷為主,而在記敘事件和刻畫人物形象方面,側重于關注人物的具體細節。這一單元編選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描寫了毛主席得知兒子毛岸英同志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消息后,所產生的痛苦心情及復雜思緒。在面臨毛岸英遺體安葬問題時,毛主席再次陷入兩難境地,最終決定將毛岸英葬在朝鮮。基于課文內容和單元定位,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設置教學目標:第一,情感維度。緊扣人文主題,感受人物責任擔當和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博大胸襟。第二,閱讀維度。學會從人物細節的角度,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揣摩人物的真摯情感。第三,寫作維度。在遷移運用中,嘗試結合人物細節抒發情感。
這三個核心維度不能分散而列,教師要找準它們的交融點。基于這三個核心維度,教師可以明確以下要點:其一,擯棄人文主題的強行灌輸,融入具體的言語實踐,即通過分析描寫人物言行細節的文字,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強化“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融合;其二,基于單元讀寫一體化的編排方式,摒棄純粹的寫作教學,將整個單元的教學與習作板塊相結合,將“感受細節”作為“運用細節抒發情感”的認知基礎,為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三、研制教學內容,把握精準價值
有學者曾說過:“語文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內容,一切都形同虛設。”教材內容并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在部編版教材單元整體編排的原則下,教師要基于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重視角,依循教學目標,確定適切精準的教學內容。
同樣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編選的《軍神》一文,講述了劉伯承為了保持戰場上頭腦的清醒,堅持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完成眼部手術的故事,凸顯了劉伯承作為軍神所表現出的超強意志力。從該單元的語文要素來看這篇課文,很多學生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不使用麻醉劑動手術,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可為什么主人公寧可忍受如此舉動,也拒絕使用麻醉劑呢?”事實上,課文對于這一問題已經有所交代,劉伯承對醫生說:“沃克醫生,眼睛離腦子太近,我擔心施行麻醉會影響腦神經。而我,今后需要一個非常清醒的大腦。”如果教師不加以點撥,很多學生在閱讀時很容易忽略這一細節,誤認為劉伯承拒絕使用麻醉劑是一種逞強的行為。
另外,該單元的人文主題選用的是清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詩句,凸顯了詩人敢于擔當的愛國情懷。教師應將人文主題內涵與《軍神》教學相結合,以劉伯承與醫生的對話為突破口,拓展相關資料。教師可以拓展醫學方面資料,讓學生了解眼睛和腦部神經的聯系,使用麻醉劑可能面臨的種種危險等。教師還可以拓展劉伯承的生平資料,使學生明白清醒的頭腦對于萬軍統帥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細致品味課文,讓學生意識到,劉伯承正是基于對軍隊、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負責,才最終選擇了拒絕麻醉動眼部手術,這也是對單元人文主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最生動、最鮮活的解釋。
四、設計教學活動,構建歷練平臺
語文能力的發展不是靠知識信息的堆砌,更不是靠教師的機械灌輸,而應該依靠實實在在的語文活動。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需要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個方面雙重推進,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提升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為了激發學生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落實“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意思”的語文要素,教師可以設置“作為導游,為外國友人介紹祖國大好河山”的任務活動。這一單元所編選的課文《海濱小城》,描寫了小城的豐富物產和優美景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中描寫小城庭院、公園、街道的語段,鼓勵學生借助“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小城的公園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等關鍵句,嘗試概括這三個語段的大意,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緊扣關鍵句,嘗試向外國友人介紹海濱小城的風采。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關鍵句作為抓手,經歷了感知信息、聚合信息、重組信息的語言組織過程,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信息的理解,還進一步強化了對語文要素中“關鍵句”的把握。
五、強化學評一體,整合多維評價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將教學關注點放在目標設定、內容研究和策略選擇上,較少關注后續的評價環節。基于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僅僅依托語文要素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既不符合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的屬性定位,也違背了部編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元并進的編排原則。因此,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評價理念下,語文課程評價應聚焦于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遵循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和諧并進的原則。在最后的評價環節,教師要從兩大維度入手,整合多維評價,關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重落實。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借用了冰心的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好,對于他都是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記憶”,語文要素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基于此,在教授這一單元“古詩三首”中的《村晚》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詩歌中所描繪的牧童形象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站在詩人的視角,感受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所展現的獨特智慧,體會詩人對閑適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將評價與前期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板塊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關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間的融合,助力學生發展言語實踐能力,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