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
英語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互動交流落實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內容,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提高,可以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
一、語言能力:強化輸出,提高提問難度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提問常局限于詞匯、語法方面的內容,忽略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筆者認為,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調整提問方式。
(一)強化語言輸出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閱讀任務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讓他們主動獲取信息,促進學生對文章主旨、段落大意、行文脈絡等的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需要通過討論交流探尋問題的答案,這有助于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組織自己的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輸出更加流利、更加得體,以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Lets play sports!”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可以先提出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問題:“What is his name and how old is he? What club is he in? How does Li Hua look? What does Li Hua enjoy doing? Why? Where does he come from?”。接著,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朗讀文本,讓他們熟悉文本內容后回答問題,或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教師借助問題支架或思維導圖為學生構建理解框架,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同時能降低閱讀內容的理解難度,讓復雜的內容變得一目了然。學生通過思考問題的答案和進行語言輸出,能夠鍛煉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更加準確地把握文本的結構脈絡,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更好地掌握重點詞組、重點句型等知識點。
(二)提高問題質量
教師要立足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進行提問,要改變低層次提問的現狀,以具有層次性、遞進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問題的難度,設計多維度、綜合性強的問題,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還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引發他們對語篇內容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三)促進知識積累
教師要從教材中挖掘有價值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文本,讓學生細細揣摩文本中蘊含的知識,以促進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要抓住關鍵問題,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部分學生因缺少詞匯量的支撐,在表達時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文章中有哪些重點詞匯?”等問題,讓他們在閱讀時圈畫出重點詞匯,在適當處批注,這樣能促進學生的詞匯積累,為后續學生的閱讀、表達打下基礎。教師還可以從整體出發,向學生提出有關文章語法結構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探討重難點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從而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二、文化意識:挖掘內涵,加強文化傳遞
部分教師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文化意識的培養,這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教師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他們對語篇內容的深度理解,以下是教師可采取的三個策略。
(一)挖掘文化內涵
閱讀不應只是簡單地分析語言文字本身,還要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教師要優化提問方式,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Abilities”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Do you think Lin Tao is brave? What do you think of Lin Tao?”。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人公林濤實施救援的難度和林濤救人的過程,讓學生感受林濤的勇敢。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林濤在救援過程中還體現了哪些美好的品質,在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發現林濤身上的優秀品質。為了進一步升華教學主題,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Was Lin Tao badly hurt in the fire? What do people think of Lin Tao? After the fire, what did Lin Tao want to tell the public most?”。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了解火災后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對林濤的評價,能幫助學生感受我國的鄰里文化和我國人民的勇敢與智慧。
(二)加強文化傳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衡量課堂質量的標準,不能照搬預設的教學環節,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反應。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文本,或選擇熱點事件引導學生交流,讓他們將抽象的文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教師要改變重知識傳授、輕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呈現與文本相關的文化背景等信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Lets celebrate!”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及其英語表達方式?”等問題,組織他們參與演講比賽,讓學生積累不同國家的傳統節日知識,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旅游景點。這些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他們習得更多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三、思維品質:循序漸進,發展高階思維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閱讀提問往往停留在低階思維的層次上,涉及高階思維的提問較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設計有梯度、有難度的問題,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以下是具體的三個策略。
(一)設置合適的難度梯度
在提問之前,教師需要通過在課堂上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等了解學情,初步把握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依此設計一些難度層級適當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上都具有差異,教師如果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采用“大一統”的方式提問,則不利于各層次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提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促進他們對閱讀文本的深度理解,推動學生高階思維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Pets”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Is the writers dog the cleverest animal of all? Does the dog just chase and catch a ball? Does the dog do wonderful tricks? Will the writer look after his dog?”。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并回答問題“Does a goldfish bark? Does a goldfish fight? Does a goldfish bite? Does a goldfish need a bed? Does a goldfish need a gentle touch? Does a goldfish miaow?”。這些循序漸進的問題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他們對寵物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深入研讀文本,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學會準確地把握語篇的主題和內涵。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提問,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分析學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引導學生,讓他們調用自己的知識儲備習得新知,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當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仿寫、改寫訓練,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針對不敢開口表達的學生,教師可以創設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進入語言交際的具體場景,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主動交際的意愿,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了補齊學生的短板,教師可以開展專項訓練,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高階思維水平的發展,將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高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言綜合素養的提升。在解讀文本時,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類型往往過于單一,難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設計分析類、推理類的問題,讓學生歸納和整合文本中的細節,讓他們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根據自身對問題的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他們討論交流。在學生探討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觀點和策略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過渡的問題,同時,教師在提問時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他們針對現實問題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四、學習能力:激發興趣,參與合作學習
教師的提問如果缺乏趣味性,就會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教師要將講授、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結合起來,豐富課堂提問的資源,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下是具體的三個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在提問時,教師要借助圖片等非語言因素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通過有趣的活動、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Food and lifestyle”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向學生呈現Kitty、Daniel的圖片和有關食物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他們可能吃的食物。又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Dream homes”的Reading部分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Dream It Possible,并提出“Do you have a dream home?”“Whats your dream home like?”“How many rooms do you have?”等問題,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夢想家園,從而將他們引入新的問題情境中。
(二)倡導合作學習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學生的特點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使各小組實力均衡,幫助他們分享觀點、碰撞思維、攜手進步,從而產生多樣化的表達。當學生產生疑惑時,教師要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在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再讓各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可以組建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圍繞主題內容展開討論交流,運用學過的英語知識完善自己的表達,這樣能活躍班級的學習氛圍,讓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自主交流的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三)依托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能為學生構建動態化的教學情境,讓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動畫等方式表現文本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內涵,讓學生體會文章主人翁的精神品質。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續寫故事,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自主創編能力。
結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師要立足生本,開展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