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從理念到實踐:當代高校課程思政路徑探索》
作者:呂云濤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92-9783-6
出版時間:2022 年5 月
定價:72 元
高校肩負著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進入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無論是在量上還是質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高等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先進知識、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而且承擔起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要職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鍵是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同時,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貫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近年來,學界以課程思政為研究對象產出了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行的實踐策略。由呂云濤所著的《從理念到實踐:當代高校課程思政路徑探索》(吉林大學出版社,2022 年)就是近年來課程思政研究中涌現的成果之一。基于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計劃項目“習近平書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022112),筆者在探究習近平書信在課程思政中的價值定位和應用策略時曾研讀此書,該書遵循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原則,分析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和問題癥結,以協同模式為切入點提出課程思政與其他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兼具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豐富建設理念,拓寬教育思路。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大思政”理念指導下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既是高校課程體系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協同,也是各學科課程強化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要求的重要契機。一方面,整體是部分的前提,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都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各類課程都要積極主動挖掘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潛力,爭取協同發力。另一方面,部分制約整體,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性作用。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和榜樣示范作用。該書第一章從基本概念出發,指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學科協同和理念融入的系統性工程,具有滲透性、綜合性、輔助性等特征,并從專業育人、價值回歸和同向同行三個角度探討了課程思政的本質邊界、本質特征和本質狀態。第二章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剖析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從理念層面和協作層面指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問題,并從管理方面的缺位和外部社會環境不利影響兩個角度分析癥結成因。
二、避免“孤島”現象,增進學科協同。增進學科協同能夠有效避免課程思政建設中出現“孤島”現象,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體系性和實效性。一方面,專業課程教學涉及多種學科門類,本質上是教師通過實驗和實踐等直接經驗或課本和文獻等間接經驗將真理性知識傳遞給學生的過程。然而,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真理性知識的實踐活動,還涉及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關系到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和形成,專業課程需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明確自身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準確把握不同學科、不同階段學生的接受特點、知識結構和思想“癥結”方能對癥下藥。該書第三章以理論指導實踐,基于協同模式理論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學科專業課協同發展的建設困境和路徑分析,有助于改善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兩張皮”的問題。著者認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學科協同關系是指二者步調一致、相互補充并且相互促進。各類課程之間差異明顯、教育主體力量分散、體制機制不完善是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模式的掣肘。
三、結合專業特點,提升融合效果。學科協同的核心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互動,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其他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對專業課程德育融合的要求并非簡單做加法,而是在遵循專業課程自身體系和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進而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身思想品德。該書第四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基于“如何做”的思考展望課程協同育人綜合機制和“三個課堂”之間平臺協同育人思路,并從六大制度構建、教師雙維提升、兩大體系構建和十四種工具運用等層面提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策略。第五章以實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試金石,以大學英語公共課程、漢語言文學、管理學、環境工程學和電子類學科課程等專業課程為切入點,探討課程思政與公共課程、人文社科類專業課和理工類專業課的針對性融合方法。基于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類以推進專業課程德育融合,符合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規律,為廣大高校教師提供了寶貴創新思路和有效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