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 王芳


摘 要:傳統文化教育與鄉土德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懷,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文章以“春分挖野菜”“冬至包餃子”等節氣活動為例,討論學校以“二十四節氣”為抓手,
融合南京鄉土民俗,開展家校合作的節氣體驗性活動,在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節氣習俗活動中,引領學生領略節氣之美,感受鄉土之情,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鄉土;中華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9-0008-03
民俗是人們集中表達對幸福生活期盼和追求的一種文化樣態。作家汪曾祺先生說過:“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體抒情詩。”的確,民俗最能體現出一方土地的人文風情,也最能表現地方特色。二十四節氣是自然之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四季更替、五谷輪回中摸索出的獨特智慧。它不僅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還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也代表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飛速發展,很多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習俗已經被歲月淡化,但不難發現,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國土上仍然有不少約定性、地域性、象征性的民俗被人們實踐著、傳承著。而在民風鄉俗中,二十四節氣文化像珍珠般璀璨光亮。
一、德育的聯結:節氣活動融合“鄉土文化”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規定:“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1]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教育階段,將二十四節氣與鄉土文化進行融合,能很好地彰顯德育價值,讓學生在節氣活動中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感受鄉土之情,加強人文素養,積淀文化底蘊。
近年來,紫金小學進行了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德育特色活動創新研究,將二十四節氣相關習俗中涉及的南京地方傳統習俗進行梳理和研究,提煉出適合小學生學習、與現代生活相通的積極正面的民俗活動,使我們的德育有濃厚的“鄉土味”與“傳承性”。
二、鮮活的碰撞:節氣活動凸顯“南京味”
(一)春分:春菜鮮,勞動忙
“玄鳥尤醉,雷乃發聲”。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四個節氣,意味著將春天一分為二,至此晝夜平分,寒暑平衡。“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分代表著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很重視春分這個節氣,春分的習俗有很多,如中國民間有放風箏、吃春菜、立蛋等。
1.師生課堂:處處花香話由來
春分活動開始前,教師布置有關活動的準備工作,讓學生通過調查、詢問、查閱資料等形式收集有關春分的資料,包括春分節氣的含義、由來和各地習俗,以及關于春分的諺語、詩詞等。
在班會課,教師開展師生共話“春分”的活動,讓學生交流前期自己收集的各種關于春分的資料,了解春分習俗的源起,掌握春分和煦的氣候、生機盎然的詩詞、有趣的習俗等。師生尤其分享了南京本地的春分節氣資料,學習了老南京鐘情立蛋、吃春菜的民俗。
2.親子實踐:其樂融融“吃春菜”
春分前后,眾多蔬菜發芽且鮮嫩,民間便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一般是指薺菜、莧菜、春筍等春天發芽的蔬菜[2]。
“吃春菜”作為一種傳統習俗,有其特殊含義,代表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根據南京本地的自然條件,春天是南京野菜最緊俏的時節,其中“七頭一腦”最受南京人歡迎,包括香椿頭、薺菜頭、小蒜頭、枸杞頭、馬蘭頭、苜蓿頭、豌豆頭和菊花腦。在南京的野外就可以找到新鮮野菜。
學生對二十四節氣之中的春分有了新的認識,再利用周末與父母春游,體驗春分這一傳統節氣下“吃春菜”的習俗。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來到或種類豐富的菜場,或風光正好的野外,親子分工合作,講授、分辨、挑選、采摘。在生活經驗豐富的爸爸媽媽示范下,學生忙得不亦樂乎!
學生把勞動成果帶回家里,并參與擇菜、炒菜(如圖1)。枸杞頭蛋湯、炒菠菜、香椿漲蛋、涼拌蒲公英、威肉炒大蒜、炒萵筍……吃著自己炒的菜,可真香啊!還有春菜與魚片熬煮而成的“春湯”,清潤可口,能清熱降火,生津潤燥。孩子們和家長團坐一桌,品味著時令菜肴,縱享鮮美的滋味,徜徉于溫馨的家庭親子氛圍(如圖2)。
在親子實踐中,學生首先通過春菜的名稱、外形特征、用途等,學會分辨這些春分時南京特有的新鮮鄉土蔬菜,隨后與家長一起去挖野菜,再次增長了對南京本土常見野菜的認識。在觀察中,學生感受到春耕季節大自然神奇的變化,感受春天的景象,由此建立起對家鄉濃厚的感情,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冬至:餃餡足,朔風起
“百泉凍咽,吟寒更切”。冬至俗稱“冬節”“賀冬”“小年”等,為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節氣。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古人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祭祖、賀冬,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1.師生課堂:南北習俗故事會
依照慣例,開展冬至活動前學生首先要自己通過調查、詢問、查閱資料等形式收集冬至相關的資料,包括該節氣的含義與由來、諺語和詩詞等。
此次“冬至”主題活動以“南北習俗故事會”的形式展開。學生在課前著重收集了中國南方與北方冬至習俗的材料,以及與之相關的傳說、厚重的歷史故事。最后師生齊聚一堂,共同了解了南京本地的冬至傳統習俗。南京人冬至開始吃的“冬餃”和其他季節吃的不一樣,突出在“姜”“辣”“雜”“勤”四個字上。“姜”
意為餃子餡里特意多放生姜;“辣”為吃餃子除了醋碟子還多了辣椒醬作蘸料;“雜”指餃子餡里通常除了肉、青菜或黃芽菜還多了黑木耳、豆腐、蘿卜、金針菜等冬季食補材料;“勤”指的是南京人進入冬至后餃子就做得頻繁了,講究“數著‘九字,吃著餃子”,
跟著“一九”“二九”……吃下去,直到“出九”才會減緩下來。
2.親子實踐:親子同樂包餃子
規避寒冷是冬季里人們最要緊的事,冬至吃餃子寓意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結合南京本地的冬至習俗“吃餃子”,本次活動特邀請家長來到學校,與學生共同參與。
當天上午,大家齊聚學生食堂開始忙碌起來。食堂工作人員將準備好的面粉、鮮肉放置在案板上,接下來大家分工協作,紛紛使出看家本領。面粉在搟面杖下變成筋道的面皮,家長們提供做肉餡的技術指導,教大家將肉和白菜融為一體,然后進行調味。鮮美的餡料擺滿后,便開始進行包餃子比賽,兩名學生為一組,合作包餃子,組數不限,每組包20個餃子,速度最快、包得最好的小組取勝。活動現場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的包,有的捏,親子同樂畫面溫馨而又熱鬧(如圖3)。學生們包出來的餃子花樣繁多,有敦實厚重的,有別致精巧的……
在餃子包完之后,學生等著餃子煮熟,在這段時間內,學生進行了文藝表演。伴隨著《南京白局》的熱鬧迎來寒冬,現場氣氛活躍起來。父母與孩子津津有味地享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品嘗香溢滿口的餃子。大家度過了一個愉快而別樣的“冬至”。
熱乎的餃子,溫暖的心。學生說冬至風俗,唱冬至歌謠,包冬至餃子,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勞動樂趣。這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感受鄉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迸發的光亮:鄉土節氣傳承傳統文化
(一)逐步分解推進,營造文化氛圍
學校根據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南京本土的氣候特點與民俗亮點,運用科學的學生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進行選擇,甄選適宜我校學生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使內容、活動與主題有機整合,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二十四節氣走進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3]。
從師生課堂共同探討,到課后親子攜手實踐活動,學生對節氣習俗文化如數家珍,大膽發揮想象力,通過多樣的手法和藝術形式來創作,從了解、認同到融入生活,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文化中的時間流轉之美。從萬物蘇醒的春分到萬物勃發的立夏,從碩果累累的秋分到積蓄力量的立冬,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充實了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學校輔以南京不同節氣習俗,開展以節氣為節點的主題式體驗活動,讓節氣文化深度融入學校德育,普及豐富的農業知識,讓學生體驗源遠流長的節氣習俗[4]。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了多學科知識,培養了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比如,在春分當天,讓學生尋找、烹飪南京本土野菜,感受當地自然風物;冬至時節,讓學生邊吃餃子邊述說習俗……學校要讓節氣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貫徹在生活教育中,讓節氣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與弘揚。
把節氣融入南京人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下了解二十四節氣根植的悠久和燦爛的中華文化,以不同的方式續寫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變化,有利于學生關注鄉土文化,認可并熱愛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
(三)加強家校共育,傳承文化基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這也在說明德育不僅需要學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每個家庭都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引導家長把節氣活動變成親子間相互學習的契機,在輕松溫馨的氛圍里,使以南京特色的節氣活動為載體的德育效果更加明顯。春分時節,家長傳授烹飪南京野菜的技巧;驚蟄,帶領孩子到中山陵、玄武湖探索物候變化;立冬,我校借助微信平臺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立冬節氣的授課活動,通過線上推送立冬節氣教育資源、結合立冬節氣習慣安排家庭活動。
學校充分考慮家庭教育的優勢,借助家校共育的力量,引導學生在親子互動中形成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在“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在教育課程的滲透過程中,我校積極加強家校共育來強化德育的效果。
四、結束語
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已經不僅僅是依據自然法則指導農業生產的科學規律,更像是一本厚厚的歷史圖冊。在這本圖冊里,鄉土文化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一角,記載了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祖輩積攢的氣候、習俗、藝術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在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過程中,班級、年級、學校、家庭,每一層次都能使學生經歷節氣教育,每一次活動學生都會獲得自我成長和傳統文化的滋養。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下,把節氣融入帶有鮮明鄉土特色的習俗生活,能使學生吸收以節氣為索引的文化密碼,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劉佳,王玥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鄉村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21(6):74.
蔡朝露.幼兒階段組織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新課程,2020(17):211.
史麗娟.以二十四節氣詩詞為抓手構建小學生鄉土德育課程[J].學園,2017(18):92.
楊會寶.特色課程:體驗節氣文化[J].新課程(綜合版),2016(3):6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二十四節氣的小學德育特色活動的創新研究”〔“棲科規”(20)第015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葉紫(1987.12-),女,江蘇南京人,
任教于南京市紫金小學,教科室副主任,一級教師,碩士學位,曾榮獲南京市棲霞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王芳(1977.2-),女,江蘇南京人,任教于南京市紫金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本科學歷,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