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度融合,小學數學教師開始為數學教學引入新方法與新理念,努力推動數學教學走向優化,策略拓展與科學轉型,為小學生打造品質化的成長環境。文章指出,教師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嘗試教學法,立足教學實踐積極總結嘗試教學法的活動特點,深入思考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的重要性,系統歸納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設計、有方法、有過程、有效果的數學認知環境,助力學生自由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嘗試教學法;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9-0050-03
數學知識有較強的歸納性、規律性與抽象性,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認知難度,因而需要教師引入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因此,一些教師開始將新興的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努力推動學生在獨立思考、主體探究、互助交流、整合發展中借助集體智慧,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一、嘗試教學法的概念簡介
嘗試教學法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沿用傳統落后的說教方法,而是為學生提供非常具體的探究任務,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交流,友好互助,以實現靈感交匯,借助集體智慧,快樂地學習,主張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1]。這樣,數學課堂教學就能切實提升交互性、自主性與能動性。
二、嘗試教學法的特性
第一,嘗試教學法具有突出的指導性。在嘗試教學法中,教師為小學生提供主體嘗試的認知任務,利用自身的教學智慧科學引導學生的認知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信息獲取、問題處理與知識提取能力。因此,嘗試教學法能夠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實時關注,間接引導,智慧輔助與全力推動[2]。
第二,嘗試教學法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小學生擁有非常高的自主權,尤其是擁有充足的話語權與交流權,能夠真正成為數學課堂上的認知主體。因此,嘗試教學法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群體交流、靈感碰撞與方法溝通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有助于釋放學生的生命活力。
第三,嘗試教學法具有突出的交互性。在嘗試教學法中,教師不再直接干預學生的數學探究,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去進行信息獲取、知識提取、成果交流與靈感整合,引導學生借助集體智慧獲得良好的認知效果。
第四,嘗試教學法具有突出的實效性。教師的教學思路與教學設計為嘗試教學法提供了良好的智慧支持與能力保障,因此能夠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教學指導。另外,小學生樂于表現、喜愛表達,而互助探究與信息交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確保嘗試教學法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高度開放、高度自由、高頻交互的主體互助探究環境,既滿足了學生活潑愛動、樂于表現的主體需求,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表現空間與交流機會[3]。因此,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交互性、能動性與實效性。
其次,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為教師設計與實施數學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成功案例,幫助教師拓寬視野,豐富見聞,積累經驗,大幅度推動數學教學走向內部優化、主體開發與人文轉型。因此,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推動教師實現高品質的發展,助力教師教學水平提升。
最后,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有效落實科學育人觀與新課程改革理念,高效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優化主體成長質量與知識探究效果。因此,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能夠幫助教師科學完成新課程標準的既定育人任務,打造高質量的實訓空間。
四、嘗試教學法應用于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在嘗試準備中開展知識復習活動
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教師可首先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知識的復習活動,為學生后續的知識學習與能力拓展提供信息基礎與保障。嘗試準備活動是教師實施嘗試教學法的熱身過程,可以為嘗試教學法的應用提供良好的知識導引與探究助力,為學生學習新知助力[4]。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章“觀察物體”的嘗試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將以前學過的“觀察物體”的有效方法進行總結,然后,讓學生復習關于正視圖、左視圖、右視圖、俯視圖以及后視圖的內容,從不同視角說出對某一個物體的觀察結果,切實熟練掌握主體觀察的基本方法。這樣,教師在嘗試準備中引領學生開展復習活動,幫助學生迅速回想物體觀察的探究技巧,能為學生的后續新知識學習提供必要的方法引導[5]。因此,教師設計知識復習活動能夠起到很好的知識準備與思維引導作用,為嘗試教學法的有效應用提供良好的活動起點。
(二)在嘗試任務中進行探究內容展示
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教師是探究任務的制訂者,能將個人的教學智慧、主觀考量及設計思路全部凝聚在探究任務中,為學生的互助認知提供高品質的智慧引導。這樣,學生在自學探究、實踐認知及互助交流中就會有非常具體的學習目標,掌握探究內容,提升課堂認知的針對性與方向性[5]。因此,嘗試任務能夠凸顯學生認知內容的具體性,科學引導學生的互助交流。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章“對稱、平移與旋轉”的嘗試教學活動中,“對稱”“平移”與“旋轉”三種圖形知識的理論探究較簡易,還需要學生立足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素材,深入領會“對稱”“平移”與“旋轉”三種圖形關系。對此,教師可為學生提出嘗試探究任務,即立足這一知識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每樣尋找例子。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具體探究任務能夠讓學生直接明確探究內容是什么,推動學生立足現實生活去積極思考、主動探尋符合“對稱”“平移”與“旋轉”的生活實例。由此可見,教師設計的嘗試任務能夠科學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與互助交流的目的性與方向性。
(三)在嘗試自學中進行認知信息儲備
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小學生可以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為認知導引,獨立自主地開展自學活動,在獨立思考、互助交流中整合出自學成果,獲得良好的知識積累與理論推演。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自學活動中從理論層面初步感知探究任務的內容[6]。因此,嘗試自學是學生進行信息處理、問題解決、知識積累的起始階段,能幫助學生形成初步探究成果。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章“除法”的嘗試教學法活動中,教師可以立足“路程、時間與速度”去幫助學生掌握“除法”。由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速度=路程÷時間”這個公式已經有所耳聞,因此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師可讓學生在嘗試自學活動中初步感悟“除法”以及“速度=路程÷時間”
的相關知識。此外,學生還能夠在自學活動中將“除法”轉變為“乘法”,即“路程=速度×時間”,在自學活動中獲取信息與知識。由此可見,小學生能夠在嘗試自學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知識積累與能力訓練。
(四)在嘗試練習中進行主體能力訓練
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練習階段是小學生進行知識實踐、規律驗證及理論感悟的再認知階段,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主體能力與課程素養,實現學生的發展[7]。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體驗到獨立思考、互助交流、整合認知的愉悅感,同時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與思維能力。因此,嘗試練習對學生的能力素養發展作用較大。
以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小數的認識與加減法”為例,小數知識的認知難度稍大于整數,因為小數計算多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小數點”,所以在小數計算過程中應格外注意小數點。對此,教師可要求學生在總結“對齊小數點,按照整數加減”的簡便計算方法后開展小數計算練習活動,以展示小學生的自學能力、總結能力與拓展能力,充分表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化學生的練習效果。
(五)在嘗試指導中進行師生智慧交流
在嘗試教學法中,教師對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探究方法進行評價與指導非常有必要。教師可利用教學智慧與主觀才能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方法、思維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這樣,小學生的主體能力及數學素養就會得到教師的關注。嘗試指導是教師助力小學生心智啟迪、思想進步、視野拓寬與能力發展的有力抓手[8]。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章“分數加減法”的嘗試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計算“分數加減法”應通分,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后,再進行分子之間的加法或減法。在嘗試指導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探究“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直接決定著后續“分數計算”的繁簡程度及后續約分問題。教師的指導加強了學生對“分數加減法”的感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數加減法”。由此可見,嘗試指導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計算經驗積累與解決方法引導,助力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六)在嘗試強化中助力主體能力發展
在嘗試教學法應用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認知評價、探究指導與思維啟迪后,還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教導再次進行實踐驗證,在實訓中再次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素養與主體能力。這樣,學生就會立足主體實踐,切身感受教師的引導,從而實現再認知、再思考與再發展。這樣,嘗試教學法的實效價值就會得到全面發揮,有利于為學生建構一個體系化成長環境[9]。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章“分數乘法”的嘗試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驗證所學的“分數乘法”的方法。學生會先約分,再進行分子乘分子與分母乘分母,確保分數乘法計算完成以后不再需要約分。這樣既降低了乘法計算的難度,也確保最后的乘積不再需要約分。因此,策略再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分數乘法”的簡便計算方法,科學助力學生主體能力與數學素養的發展,充分展示嘗試教學法的價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嘗試教學法有較強的主體性、互助性、交互性與實效性,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索空間與自主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也展示嘗試教學法的價值。因此,教師應積極將嘗試教學法引入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嘗試準備中開展知識復習活動,在嘗試任務中進行探究內容展示,在嘗試自學中進行認知信息儲備,在嘗試練習中進行主體能力訓練,在嘗試指導中進行智慧交流,在嘗試強化中實現主體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打造一個有方法、有設計、有效果的平臺。
參考文獻
高舟舟.嘗試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以《兩步連乘的實際問題》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13):47-48.
黃翠華,陳思潔.嘗試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4):185-187.
高令峰.怎樣用嘗試教學法上復習課:以小學數學“策略與方法(一)總復習”為例[J].新課程研究,
2016(12):26-29.
徐文彬,肖連群.“嘗試教學法”解析及其運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系列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6(5):5-15.
李瓊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嘗試實踐教學法[J].當代教研論叢,2016(8):55.
步魯靜.怎樣用嘗試教學法上練習課:以小學數學“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為例[J].新課程研究,
2016(12):22-25.
張蓮英.用嘗試教學法構建小學數學生命課堂[J].教師,2019(28):56-57.
程巧紅.小學數學運用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8(35):221.
李莉君.談小學數學嘗試教學法的應用[J].讀與寫,
2019(8):83.
作者簡介:馬海英(1977.7-),女,藏族,甘肅天祝人,任教于天祝藏族自治縣城關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