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薇 肖菊梅
摘 要:古詩詞插圖具有鮮明生動和豐富多樣的特點,是重要的語文教學資源。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插圖,既有水與墨的相互交融,呈現如畫般的山河風光,也有協調一致的色調搭配,彰顯清新淡雅的格調。古詩詞中的插圖有利于增強對傳統藝術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培植深厚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培養生態保護的觀念,以及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等,其德育價值值得探究。
關鍵詞:古詩詞 德育價值 插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都表明在當下的德育實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價值日益凸顯。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古詩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生有著活躍的形象思維,容易被明艷生動的教材插圖所吸引。古詩詞與插圖的有效結合,能幫助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來解讀抽象的文本,加深學生對古詩詞背后的情感意蘊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都配有相應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形象地呈現了與古詩詞一致的意境,而且類型豐富:有水與墨的美妙交融,有如畫山河的直觀呈現,有和諧色調的巧妙搭配,以及淡雅格調的展現等。古詩詞插圖的合理運用可以促進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感知,對古詩詞中隱含的哲理進行道德內化,增強自身的道德認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從而實現古詩詞插圖獨特而重要的德育價值。
一、品水墨畫圖,感受傳統藝術之魅力
水墨畫作為我國繪畫藝術的精髓,不論是其深遠的意境,還是其深厚的精神蘊涵,都體現出濃濃的中國韻味。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的插圖大多為水墨畫,它或展現雄偉壯闊的山川、遼遠無邊的靜水,或勾勒蕭瑟的深秋梧葉、漫漫寒夜下的明燈,或刻畫橫坐牛背上吹笛的牧童、趕往河邊嬉戲的群鴨。水墨插圖通過勾勒這些耐人尋味的意象營造了深遠靈動的意境,散發出悠久的古典氣息。這些插圖以直觀的圖畫展現出虛實相生的意境,極富語言美和韻律美的古詩詞搭配氣質高雅的水墨插圖,中國氣韻便呈現在字里行間,使學生充分地感受獨屬于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于潛移默化之中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例如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日積月累”中的《江雪》這首古詩詞,插圖中描繪了萬物沉寂的天地,一葉漂泊的扁舟,一位老漁翁穿著蓑衣戴著笠帽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孤獨垂釣,天地蒼茫,大音希聲。多種意向構成的“寒江獨釣圖”環繞于文字的周圍,與古詩詞文本相互交融。這首詩的文本僅有二十個字,卻呈現出一幅純凈而幽僻的畫面,漁翁身在蒼茫的“千山”和“萬徑”之中。此等境界需依賴于想象與頓悟來品味其中的蘊意,這對于初步品讀古詩的二年級學生來說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這天地一色的江雪孤釣圖,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鑒賞這幅水墨江雪畫,按照插圖所描繪的意向將古詩文字轉化成具象的畫面,使得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文本的意蘊,以圖入詩,品味詩境。這種水墨畫風蘊含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簡單的線條、飄逸的筆法、大塊的留白,呈現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2],教師可將注重寫意的中國畫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幫助學生從欣賞畫的本身來體悟中國繪畫藝術的生命力,體會水墨畫的精神意涵,進而觸發他們對中華傳統藝術的認可。
自然和人物是水墨畫的重要的靜態元素,而教材中一些古詩詞的插圖還選用了具有非物質文化元素的水墨插圖,以直觀的方式展現了我國的民間風俗、神話傳說以及傳統技藝,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承性的動態文化。比如四年級上冊《嫦娥》一詩的插圖,描繪了我國傳統的神話人物嫦娥乘著祥云奔向月宮的場景:她頭梳高髻,一身寬袖長襦,惆悵而落寞地回望著人間,在她的身后勾畫出一輪圓月,呈現的是嫦娥在民間與后羿幸福生活的畫面。插圖以簡練的線條繪出外廓,運用濃墨暈染主體,以明亮的色彩涂染形象,增強了插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單憑語言的講解,小學生理解古詩詞文本稍有難度,尤其是這種蘊含著神話典故的古詩詞更難以體會,教師若能借用此詩的插圖,就可以在指導學生欣賞畫面的同時進行“嫦娥奔月”這一典故的拓展,由圖入手來品味古詩,深切體味詩人借嫦娥這一形象所傳達的凄涼與寂寞之感,借此激發學生對我國神話傳說的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搜集我國其他的神話傳說故事,在豐富其認知儲備的同時提升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的
認同。
二、覽如畫山河圖,培植深厚家國之情懷
我國現行的德育重視對小學各階段的學生進行“鄉土文化”的教育,強調低段學生要熱愛自己的家鄉,要求高段學生了解家鄉的變化發展和有關祖國的歷史知識。學生認識客觀世界需要經歷一個由近到遠的發展過程,要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就要先培養他們對家鄉、對故土的愛,從“家鄉之愛”過渡到“國家之愛”。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家鄉本土教育觀念的古詩詞占據較大的比例,編排清晰而富有邏輯,從低年段對“家鄉”風光的認識上升到高年段對祖國山河風光的熱愛。縱覽這些古詩詞的插圖,或以最寫實的白描生動勾勒田園風光,或以靈動氣韻描畫江南風光,或以一致色調暈染遼闊草原,又或以磅礴氣勢展現壯觀山河。這些圖景雖風格各異,卻生動展現了地方特色和秀麗的高山流水。沙夫慈伯利認為,“分辨善惡的道德感與審判美丑的審美感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3],即道德和藝術在本質上是具有一定聯系的,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系存在于善與美之中。學生在觀察這些極具藝術價值的插圖時能夠在沉浸遲日江山、泥融燕子之景,陶醉于竹外桃花、蔞蒿滿地之色,震撼于高聳云峰、急湍瀑布之景時,觸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在視覺與情感的雙重刺激下培育家國情懷,從而將愛家鄉、愛故土、愛祖國化為一種理性情感。
順著教材的編排邏輯探尋家國情懷的蹤跡,以“家鄉”為基點的低段古詩詞插圖呈現了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例如二年級上冊的《敕勒歌》,古詩所配插圖是一幅壯麗富饒的北國風貌圖:連綿雄偉的群山,蒼青蔚藍的天空,成群結隊的牛羊與若隱若現的氈帳點綴于遼遠無邊的草原之上。恢宏的意境與雄壯的語言相輔相成,將畫面化靜態為動態,蒼茫一色頓時化作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北國草原景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極富藝術感染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教材插圖感受敕勒人民對家鄉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再配合古詩詞文本明快的語言和高昂的音調,讓學生在誦讀之時深刻體會北國游牧民族豪邁、剽悍的性情。同時,借敕勒民族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對故鄉的情感,以最直觀的德育讀本來實施熱愛家鄉和故園的鄉土教育。
另外,部編版教材的插圖具有圖文互釋的特點,對于一些抒發家國之情的古詩詞,如果學生僅憑觀察插圖難以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就可以利用感悟古詩詞文本來品鑒插圖的韻味。五上教材中《長相思》這首詞,描寫了將士們在遙遠漫長的行旅之途遭遇風雪,并對故鄉感到深切的懷念。詞中蘊含著悲愴沉重的家國情懷,對學生來說單單依靠文本本身是難以體會的,而以背景形式呈現的插圖就可以引領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情境:沉沉陰云、漫天飛雪、起伏寒山、灰白營帳等景象烘托出朦朧的氛圍,幫助學生感知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思鄉之情與濃郁的家國情懷,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賞和諧色調美,增強和諧生態之意識
古詩詞插圖是繪圖者對現實生活中的客觀美的表達,海德格爾強調“藝術作品的本源即藝術本身,真理正是被藝術置于作品之中”[4]。插圖具有造型美、色彩美和視覺美等特征。小學生形象思維活躍,容易被豐富亮麗的色彩吸引注意力。插圖中不同的色彩也傳達著各自的內涵,綠色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藍色給人澄澈爛漫的感覺,白色則代表著樸素與雅致。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的插圖色彩和諧,既詮釋了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也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通過視覺的沖擊而獲得審美體驗,在詩與畫的相互融合之中感受藝術的和諧之美,同時培育其發現美、感知美、表現美的能力。教材中描繪鄉野風光的古詩詞所選用的插圖多以和諧的色調呈現出一派清新質樸的景象,學生可通過觀察插圖感受詩人筆下閑適、寧靜的鄉村風景,認識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去主動接近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于潛移默化之中進行生態文明的道德教化。
例如五年級下冊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詩句呈現的是鄉村夏日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對繁忙的鄉村生活景象和樸素的勞動農民的贊美。文本左下所配的插圖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整幅畫面以綠色作為主體色調,碧綠的茂林中靜靜矗立著低矮的茅屋,倆小兒在一旁的桑樹底下學著大人種瓜,可謂妙趣橫生。灰綠、淺綠與深綠的巧妙搭配,將初夏時的勞動場面描繪出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也在一片清新的綠色中得以呈現。在學生欣賞插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夏日農忙的畫面,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進而激發學生對鄉村與自然萬物的向往之情。此外,古詩詞所配的插圖也不只是單一色彩的簡單渲染,而是注重色彩之間的融合與調配。例如,一年級下冊《池上》的插圖以墨綠為主色將畫面大面積鋪展開來,再以淡淡的粉色點綴出池中的白蓮與起舞的蜻蜓,采用和諧一致的色彩搭配,進一步展現了夏日蓮花盛開的場景,古詩中提及的“小艇”“白蓮”“浮萍”等意象在畫面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年級的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插圖的大面積的鋪陳與色彩的和諧搭配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了古詩詞的學習氛圍。欣賞這幅水墨蓮葉圖能夠幫助學生由圖解詩,將簡單洗練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生動的畫面,以圖入手來想象詩中的小主人公偷偷撐船采白蓮的生動情景,豐富學生對夏日景物的認知,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進古詩詞插圖的教學中,促進學生對大自然的了解,進而培養人與自然和諧依存的生態觀念。
四、析淡雅格調風,培養至善心理之品質
2017年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內容的一部分,加強了對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的重視,并對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作出了重要說明。[5]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是重要的德育培養目標,古詩詞幾乎涵蓋了對兒童優秀心理品質的塑造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收入了一些詠物的古詩詞,傳達的哲理對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有著正向作用,如于謙借石灰表達自己不畏犧牲,永遠忠誠的決心,李賀以詠馬來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愿望,王冕借淡墨色的梅花傳達自己獨善其身、不求功名的高尚品格。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題畫詩,通過借助詩人或他人來作詩,或抒發情感,或探討藝術,或詠嘆意境,表現詩人的內在道德涵養和人生志向,所呈現的插圖畫風清新淡雅、落筆爽利,以最樸素的色調和最簡練的筆法體現古詩詞贊頌的意象,將墨與色發揮到了極致。古詩詞的主旨往往蘊藏在文字的背后,對學生來說僅僅靠閱讀文本不容易解讀詩人的情感,通過借助欣賞這些格調自然、清新淡雅的插圖深入理解全詩的內容和意境,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健康的心態。
如《墨梅》這首古詩的插圖是詩人題畫的淡墨傲梅圖,畫中的墨梅色彩雖不鮮艷,但疏影橫斜的枝條與淡雅的花瓣散發著高潔端莊、超凡脫俗的內在氣韻,流露出梅花高雅的格調,淡淡的墨水點染出梅花的豐姿,詩人的立身之德躍然畫上。插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賦予了墨梅旺盛的生命力,啟發學生在欣賞插圖之時體悟詩人“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6]的高風亮節,深入理解詩人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插圖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不言自明。
越到高年級,教材中古詩詞的情感色彩越加濃厚。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竹石》,表現了巖竹頑強而執著的可貴品質,古詩詞的右下是鄭燮所畫的墨竹圖,細長的竹竿、濃綠的竹葉、蒼勁的竹枝,挺拔的身姿傲立于東西南北的狂風之中,整幅圖著墨不多卻更顯得巖竹高標挺立、堅韌無畏,在經歷了“千磨”與“萬擊”之后依然有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反復讀圖,能夠進一步領略鄭燮筆下巖竹的神韻與內在精神,同時,詩人剛毅、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格也在蕭蕭勁竹圖中形象化了,激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要像風竹和詩人一樣剛強和勇敢,從而幫助學生塑造堅強、從容的優秀品質。
五、結語
插圖作為古詩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感性資源,可以將古詩詞的內在精神外化為學生可感知、可理解、可學習的直接形象,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理解。部編本教材中的古詩詞插圖都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價值,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道德情感。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插圖融入道德教育,將插圖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傳遞給學生,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
[2] 孫夢佳. 審美藝術心理因素淺析[J]. 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3(3):49-50.
[3] 顧超,曹孟勤. 論藝術與道德的關系[J]. 江蘇社會科學,2010(6):245-249.
[4] 宋定莉. 詩與思——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 [J]. 美與時代(下),2019(6):22-25.
[5] 細分學段目標 把握五項內容 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J]. 中國民族教育,2017(10):9-10.
[6] 教育部.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103.
基金項目: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課題“1921—1949年黨的教育理論發展、實踐及歷史影響研究”(JYBZFS2019112),2022年度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浙江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過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研究”(22NDJC155YB),湖州師范學院2022 年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中外教育史專題” (YGJX20019),湖州師范學院2020年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考評機制研究”(YJGX20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