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杰
摘 要:在社會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術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成為當前高中階段各學科教師實現“教學優化”的重要方法,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質量更是在這一股“東風”的推動下實現了迅速發展。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高中教育中最具“綜合性”特征的學科,這一學科不僅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也一直都是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的“試驗田”。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和基本原則,并以上述二者為基礎,從五個方面對其具體的應用方法進行了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在高中階段的課程設計當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不僅有著知識容量大、考查維度廣的特點,從綜合角度來說這一學科更是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學習難度。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經歷了較長的生長發育過程,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對外部資源進行認知的過程中,仍舊會更習慣于借助“感性”的渠道來完成認識,在學習中“興趣”仍舊是其更為傾向的內容。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現狀和高中生的基本學情,在教學時為學生創設出有著更為激趣性、可視性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就要增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意識,從而讓語文教學體現出更強的代入感和趣味性,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切實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穩步提升[1]。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首先,有利于構建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興趣是通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幫助學生實現“善學”和“樂學”的重要驅動力量。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此階段的學生與初中生有著極大的不同,他們有著較強的“定向能力”,因此教師需要一些直觀性較強、刺激性較強的方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時刻保持學習的注意力。而現代信息技術就是一種能夠引發學生上述反應的輔助教學手段,高中語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活動,就能夠使學生受到充分的“刺激”而興致勃勃。
其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感知思維,促進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通過對現代教育教學研究結果文獻的了解可知,學生的認知通常有著“具體——抽象——具體”的規律,而高中語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實踐活動,就能夠為學生快速地提供一些豐富而形象的信息來促進學生的感知,實現學生思維的活化,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深化學習體驗,在輕松的氛圍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學習中。
最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多重感官。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既涉及學生的知識層面,又涉及學生的情感狀態、認知能力等多個方面,教師在知識的教學中若能夠將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感官調動起來,就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借助信息技術展示圖片、播放音頻、視頻等多功能優勢展開教學,就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多重感官的刺激,為之后更好地教學奠定基礎[2]。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首先,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當中,要遵循主體性原則。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就是要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在運用其展開教學時,不能將信息技術單純地看作一種教學工具,而是要將其看作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融合的過程中不能讓課件成為代替教師主導的教學狀態,也不能出現多媒體成為代替學生思考的情況。認識到只有在充分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才能切實發揮信息技術的運用價值,才能發揮整合教學的作用。
其次,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當中,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如教師在面對眾多教學內容時,不能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要從中選擇出要點、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知識整合,之后再讓學生根據其呈現的內容進行討論或者小組探究,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消化理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最后,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當中,要遵循統一性原則。語文有著極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時,必須要堅持語文學科“特色”與教學任務的統一,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則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二則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感悟,三則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此才能切實實現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根本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3]。
三、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預習動力,實現高效預習效果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預習重要性的認識相當不到位,導致其在正式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一知半解,甚至部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完全陌生,在學習時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導致自身學習質量難以提升。而高中語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預習,就能夠讓預習活動變得更為有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預習動力,達成高效的預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琵琶行并序》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展開預習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將自己在課前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到班級學習群中,在微課視頻中不僅包含了本節課程知識的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知識,同時還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以及一些難易程度不同的預習問題,讓學生根據微課視頻的指導對文章展開高效的預習,并完成任務、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預習積分制”,并將學生每一次的預習情況進行打分,在學期末時作為評價學生的客觀依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預習主動性。同時,在預習任務的布置中,教師還要給學生設計一些搜集作者資料、找尋寫作背景等任務,促使學生運用互聯網等多種手段高效地完成預習任務,當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微課完成預習活動之后,教師再利用網絡技術實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在正式教學時有所側重。學生在這種模式下進行預習,不僅能夠在學習之前就明確了即將要學習知識的基本內容,也實現了對知識的查漏補缺,在正式教學中也能更為明確重點、難點知識,實現對知識更為透徹的了解。如此一來,既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對預習環節不重視的狀況,也促使學生更為積極地投入預習當中,從而為之后更為高效地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發展過程中誕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運用效果。高中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多功能優勢進行教學情境的多元創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進行《蜀道難》這首古詩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運用VR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部分知識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古代詩歌的章法、氣象和基調,并能夠在充分把握詩歌中心的基礎上,結合詩歌內容進行誦讀和品味,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辨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在燦爛的詩園中,有一個人曾為唐詩樹起了一面獵獵大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來自于李白,且被人們稱為‘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的詩篇《蜀道難》。”以此引出此次課程的主題。之后,教師可以利用VR技術給學生呈現“蜀道難”的真實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感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深刻含義。接著教師可以再利用電子課件展示此部分知識的教學目標,學生介紹“響讀、品讀以及吟誦”的讀詩方法,展開教學實踐。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在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甚深,因此其在教學時往往是照搬教材內容進行講解,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十分狹隘,且與新時代高中生的多元學習需求相悖。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將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融入教學實踐中,豐富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4]。
例如:在進行《竇娥冤》(節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之前,教師就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將介紹“元雜劇”的相關知識內容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對教師傳送的資料進行觀看、閱讀,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為之后的教學做好鋪墊。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再次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對學生提出問題:①竇娥與哪些人有矛盾?主要矛盾的對象是誰?產生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②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你認為竇娥是一個怎樣的人?③本文的題目為《竇娥冤》,你認為她冤在哪里?通過她的冤屈故事,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以此讓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實現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線上平臺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以及對文本的學習收獲。如此既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的素材,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四)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德育,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德育是新時代教育教學領域中十分重視的教育內容,語文更是一門肩負德育任務的學科。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落實德育的方式相對單一,往往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德育滲透,學生在這種德育方式下不僅得不到良好的引導,也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對德育教學方式進行改革,運用信息技術的多功能優勢輔助德育的展開,通過給學生呈現更多的德育素材來活化語文課堂,實現對學生的深刻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進行《庖丁解牛》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開知識教學,實現對學生的德育。首先,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庖丁解牛》的動畫視頻資料,并讓學生在觀看完畢之后,分別發表自己的觀點,說一說自己從中感悟到的道理,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的閱讀,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問題:①文章展示了一個怎樣的形象?②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③文章中哪些部分體現出了庖丁解牛的技藝之高?④“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養生之道”有什么關聯?當學生對上述問題回答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此篇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進行討論總結。最后,教師可以再次為學生播放此段動畫視頻,并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實現對學生敢于實踐、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此既豐富了高中語文的德育教學形式,也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品質。
(五)運用信息技術創新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提升
高中語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創新,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單純聽講、單一記憶的學習方式,也使學生的學習策略得到了科學的完善,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百合花》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創新。首先,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運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的預習任務,如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且根據查閱的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問題,如“百合花”象征了什么?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么?以此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內容以及預習過程,制作一個教學課件。在正式教學此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上臺根據自己的課件內容給其他學生“講課”,教師則作為學生在座位上“聽講”,并根據學生的“講課”內容進行適當的提問,當學生講解完畢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講課”情況進行鼓勵式的評價,并客觀地對學生進行點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如此不僅創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教師備課的辛苦,從而在之后的教學中更為專注、認真,最終達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雙重提升的目的。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高中語文教學實踐進行融合,不僅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5]。因此,身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運用優勢和基本原則,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預習動力,實現高效的預習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視野;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德育,提升學生道德品質;運用信息技術創新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走入語文知識的殿堂中,最終實現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云超.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22):54-56.
[2]宮守志.探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48.
[3]王能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2(36):180-181.
[4]宮守志.探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48.
[5]馬金虎,景永順.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