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兵 雷志軍 皮亦華 范佳祥 司紅深 譚文星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研究認為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設計與實踐脫節,人才輸送渠道有限;專業與社會分離,人才培養路徑封閉;課程與考培缺位,師資素養過于單一;個性與特性同質,培養過程趨于一致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對癥提出針對社會需要,活化專業人才產業鏈;根據市場需求,引領應用型專業建設;立足服務社會,實現課—證有效融合;校企聯合培養,健全培養與評價體系四條突破之法,以期培養出的復合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能夠服務社會體育需求、助力全面健身計劃的有效達成。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培養;應用型專業;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49
0?引言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被國家賦予了一定的高度,教育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指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必須掌握相應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教育部近年來將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視為頭等大事,對于一些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進行警告處理,其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就被列入名單之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適應性改革也在國內掀起一大浪潮,雖然已經取得一大批優質成果,并在實踐中取得一些成績,其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為主要的研究趨勢。但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且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高校體量龐大,對于專業人才培養仍有深入挖掘和繼續探索的必要性,這既是我國社會體育事業面臨的新機遇,更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新挑戰。在精準就業導向下,社會對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極其旺盛,尋找適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的新道路勢在必行,
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沿革與定位
1.1?專業沿革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2012年更名的社會體育專業(2012年更名并沿用至今),追溯至今已有30年的辦學歷史。上海體育學院于1993年開始試辦社會體育專業,1994年由天津體育學院最先開設該專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30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并招收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是僅次于體育教育專業的第二大體育類專業。
1.2?專業定位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培養具有服務社會體育活動技能和體育產業經濟發展的專門性人才,要求其具備體育理論基礎、體育運動技能、社會體育指導能力,并能夠從事群眾型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指導監督、開發運作等相關工作,是兼具體育特征、社會性質、服務大眾、體育研究等諸多技能的高級管理型、應用型專業人才。該專業主要圍繞社會體育領域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指導、社會體育團體服務、體育產業經濟等相關內容開展工作,作為與社會需求緊密接軌的專業,其主要的培養方向為體育俱樂部、社會團體以及社會體育組織等迫切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目前,高校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大多數以“管理型”與“經營型”為主。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
2.1?設計與實踐脫節,人才輸送渠道有限
高校的人才培養設計與實踐存在脫節,對于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設計過于“高、大、空”,導致這些要求并未落在實處,且在人才的輸送機制和渠道上也存在問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直接決定著該專業學生未來的核心學習內容,同時還會影響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與選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專業實習實踐是指導大眾體育、養生健身、休閑娛樂與特殊人群體育的運動技術,應該具有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及教學方面的基本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的工作能力。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自身需要具有很強的面向社會體育服務的專業實踐水平,但是大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對標社會體育服務的對外實踐鍛煉的學習機會相對較少。現有的人才培養設計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配比關系失衡,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完全勝任所對口的工作崗位,進而導致企業招聘到的人員并不能滿足崗位需求,難以向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2.2?專業與社會分離,人才培養路徑封閉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一定面向社會的,人才培養的路徑也一定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高校沒有將人才培養以學生就業問題作為導向,培養機制尚未達到成熟水平。學校在培養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方面,缺乏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實訓基地,沒有校外的專門性教學基地,而學校的教學實踐本身就難于和社會相比,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滿足不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保障需求。也正因為如此窘況,真正從事本專業對口工作的學生相對較少,該專業的畢業生真正進入預定培養方向就業崗位的學生甚至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學生還是回歸到了教師行業。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還不明確,太過于廣泛,就業方向模糊不清,專業培養特色教學內容不夠突出。面向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多元化一直是熱門話題,對于一個專門性的專業人才都不能進入到對口崗位來工作的問題,卻不見得是件好事。就業問題趨于多元化走向,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學到實際性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行業在社會當中的需求。
2.3?課程與考培缺位,師資素養過于單一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專業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直接影響到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質量,且高校師資的同質化為社會性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課程的缺位指的是缺乏專業核心課程,缺少真正面向社會體育需求而開設的課程,課程開設達不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上仍套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的老套路。雖然高校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教師擁有專業理論和技術教學能力,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活動開展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專業教師沒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在專業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教師的專業性難以切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要求,是這樣既無法保障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也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符合專業發展要求的實踐應用型人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社會性特征極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需要豐富的社會體育實踐經歷,高校教師素質單一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的歷史遺留問題。
2.4?個性與特性同質,培養過程趨于一致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從招生還是培養以及就業來看,這兩個專業的區別難以真實體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與體育教育專業原本是一本同源的兩個相近專業,這是因為兩個專業的入口完全一致,劃分專業是基于社會需要和就業需求的一種分流形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面向現代化社會體育服務而培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培養適應我國體育社會發展需求且具備良好社會體育服務能力和保健康復以及研究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從興辦之初到大規模招生過程中,很多院校倉促上馬,缺乏前期大量的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對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性的指標體系,與傳統積淀深厚的體育教育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事實上大部分高校開設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內容與體育教育專業內容沒有太大的區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沒有找到自己的專業特色和要求,導致最終與體育教育培養方向趨于一致。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突破路徑
3.1?針對社會需要,活化專業人才產業鏈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形成一條活力無限的專業人才產業鏈,給我國社會體育事業注入新活力。社會有怎樣的需求,高校就該培養怎樣的專業人才。有效提供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推進和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我國將需要大量健身指導、體育經營開發領域的人才。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脫節,導致畢業生該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轉行的問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貼近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定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培養過程應與其他體育專業相區分,這不僅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向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是樹立專業特色的重要體現,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是實現人才有效分流的前提。高校應當市場需求為導向,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能實現專業密切聯系社會,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這樣才能徹底活化人才產業鏈。
3.2?根據市場需求,引領應用型專業建設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該主動迎合社會需求。應用型人才要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要求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本專業在課程設置、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等方面貼合市場的需求,在專項與輔項的基礎上,開設門類多樣的術科課程,滿足學生自身和社會的需求,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專業學習偏重學科、忽視術科的課程設置現狀。在課程設置上應增加對社會需求的基礎理論知識、體育產業、體育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比例,使學生能夠拓展自己知識面,學生在掌握好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為以后更好地服務社會體育打下基礎。當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應凸顯專業特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專業核心知識的培養,培養的服務于社會體育領域且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
3.3?立足服務社會,實現課—證有效融合
通過課程培養與證書考核相融合,實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社會服務型技能提升,快速發展成為該領域專業人才重要途徑。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科學設置特色課程內容,確保能夠符合社會體育市場人才發展要求。加大國家認證的相關體育技能培訓考試信息的宣傳教育,詳細介紹相關資格證書對就業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證書考核的重要性,證書的考培抑或在評定獎學金作為加分的依據,提高學生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的積極性。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出發,加強學生在實踐課程環節中與社會的接觸面和接觸深度,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必然要求。最后,建立“多軌并行”的雙證教育制度,從學院的人才培養層面就要將雙證教育提升到畢業要求的高度,要求學生在完成學業獲取畢業證、學位證的同時也要獲得所屬專項資格證書和素質拓展性證書,實現以證促考、以考促練的模式。既不過分的注重學生的證書考培,又讓學生在考證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讓學生獲得資格證書的同時提高技能水平。
3.4?校企聯合培養,健全培養與評價體系
校企雙方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構建市場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通過健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評價體系,共商、共建、共營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共同搭建集“學校—企業—實踐—評價”一體的模式,全面地提高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指導思想,全面量化考核企業實踐教學基地,既需要保證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要嚴格把控人才培養質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現行比較成熟的培養模式為了“3+1”,即前3年在學校內進行系統的課程培養,第四年在企業或者俱樂部進行實踐和專業素養的培養。通過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健身俱樂部方向)的學生,能夠有效地改變專業與社會脫節、培養環節缺失以及理論難以聯系實際等培養難題。在此之前基礎上,勇于探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社會化培養“4+4=4”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即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亦是以精準就業為目的人才輸送,是人才社會化培養的新思路。
4?結語
在行業中培養行業人才,在行業人才中挖掘行業精英,學校和企業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人才培養聯動效應,是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和行業的過程,也是行業人才精英化培養的第一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以促進社會體育發展為目的,為實現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情形下,只有各高校應抓住發展機遇,有效調整培養模式,積極尋求既有“特性”也有“個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為社會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戰略意圖貢獻,高校獨一無二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馮冠鈞.新時代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科技資訊,2022,20(05):120122.
[2]夏貴霞,舒宗禮,夏志,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4):9598.
[3]王繼強.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決策探索(下),2020,(01):7071.
[4]楊惠,劉云朝.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8):207208.
[5]馬小輝.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6):130132.
[6]段文義.我國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與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2):8489.
[7]鄒志兵,費汝海.獨立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體育科技,2017,38(01):108109+113.
[8]鄒志兵.校企聯合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以健身俱樂部方向為例[J].體育科技,2015,36(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