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俠
摘?要:大學生復雜的社會心態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之間有密切關系。多元文化交匯碰撞帶來的困惑與迷茫,置身于網絡狂歡與內心孤獨的反差之中,疫情防過程中出現的焦慮與無助感,這些消極心態會弱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性。為此,要關注大學生復雜社會心態,強化社會認知力、高校育人的服務力、信仰教育的輻射力,擔當作為社會實踐力的培育,在提升主體境界過程中開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新路徑。
關鍵詞:社會心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3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指出,“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讓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當前,新媒體技術的充分發展,多元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心態也呈現日益復雜的態勢,這已成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1?大學生社會心態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效性發揮
社會心態是“與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與背景相關聯的,在一定時期內普遍存在于社會各類群體的情感、社會認知、價值取向和行為意向的總和”。大學生的社會心態是大學生群體對一定時期社會現實的真實心理表征,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也是其思想道德發展的準備狀態,關系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效性。
1.1?良好社會心態會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認知需求
心理是思想的基礎,是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先導,關系著人的思想、道德、價值等信念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從心理學角度看,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心理素質密切相關,是伴隨著人的心理、認識、情緒和意志等特征而轉移的結果。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中,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是貫穿始終的。一般來講,擁有積極心態的大學生往往對生活充滿期待,對人生懷有希望,有著較為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持續不斷的拼搏動力,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樂觀應對,百折不撓。相反,懷有消極心態的大學生往往對外界產生抵觸甚至仇視的情緒,他們對生活較為悲觀,難以產生積極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愿望和信仰需求。
1.2?良好社會心態會促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個體心理的重要環節、是個體的一種態度體驗。—個人僅僅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對理論內容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難以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一般來講,當一個人擁有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就易于產生自覺自律的道德情感體驗,增進對規范和知識的信任和追求,并產生積極和健康的認知心理和踐行動機。當個體持有消極社會心態時,對社會的核心價值則往往表現出懷疑或不滿,對高校進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會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甚至是抵觸情緒。
1.3?良好社會心態是大學生理性應對外來文化及意識形態滲透的有力武器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甚囂塵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新興媒體上頻頻出現的“三俗”文化,著實給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造成極大影響。只有秉持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才能理性地分析和對待外來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滲透,在思想上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內化于心,真正產生認同感,更好地親力親為,讓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真正落在實處。
2?大學生復雜社會心態的具體表現
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和國內改革的持續深化,我國文化領域的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與此同時,國內新媒體技術充分發展,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影響。持續蔓延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以及伴隨而來的防控措施,使部分學生的社會認知、情緒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進而形成復雜的社會心態。
2.1?多元文化交匯碰撞帶來的困惑與迷茫
我國文化領域的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給當代大學生提供無限豐富的精神生活資源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深受多種新的社會思潮的影響。“社會思潮作為非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在社會變革時代(在社會心理演化的基礎上),由一定思想理論引領的,反映社會歷史走向訴求的,影響面很廣的思想觀念或傾向”。多元社會思潮的存在讓大學生感覺到矛盾、困惑、無所適從、缺乏精神支撐,部分大學生的價值標準和思想體系被多元文化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價值目標和行為方式。青年大學生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現實生活和物質利益,這些務實而功利的價值選擇,常常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放大社會的問題,淡化對國家和社會的情感,虛化政治認同,這無疑給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
2.2?沉迷虛擬世界造成網絡狂歡與內心孤獨的強大反差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影響下,微信、QQ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各種網絡圏群的存在,網絡直播、小視頻的出現,使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沉浸的時間較長,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中,在網絡交友、網絡游戲中收獲所謂的成功感,對于現實生活的關心關注隨之減少,一些大學生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和意愿也相應降低,造成一定程度上與同伴的疏離與冷漠,形成網絡狂歡與內心孤獨的強大反差。
2.3?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產生消極無助的社會心態
疫情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一方面,由于病毒潛伏期長、傳染性強,部分大學生對病毒蔓延產生恐懼心理,而面對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不可避免地又會產生焦慮與茫然的心態。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中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不少居家防疫,長時間的網課學習,生活和學習節奏發生變化,這也會使部分大學生產生消極無助和厭倦的感受。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國內部分高校實施封閉式管理,使學生處于一個相對獨立安全的環境當中,但封閉的環境下,學生的一些需要無法得到及時的滿足,很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疫情防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網絡平臺上不斷發酵,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一些輿論事件,混淆視聽,給大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了諸多困惑。
3?社會心態視域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路徑
培育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既是大學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筑牢心理根基,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時效性的應然之舉。要構筑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優化高校育人服務功能,拓展多元優質宣傳平臺,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在塑造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過程中開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新路徑。
3.1?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力
大學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大學生,引發社會心態的發生變化。如果大學生的理論認知與社會現實產生較大偏差就會誘發各種負面情緒、情感以及消極的行為意向。因此,需要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予以及時的正面引導。要創設暢通的渠道,鼓勵大學生表達不同的意見,了解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基本情況,圍繞他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青年學生提高分析鑒別的能力,樹立科學的信仰。要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及時向大學生介紹各種社會思潮,及時澄清認識誤區,堅決維護和捍衛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幫助青年學生抵制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襲。在形式上,要緊扣青年群體的特點,尋求科學的話語體系和文本呈現方式,善于把黨主張的“大道理”轉化為青年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3.2?提升高校育人的服務能力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有力支撐和保障。完善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服務和社會心態培育。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中,高校要利用多平臺提高高校育人的服務功能。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營造健康積極的心理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日常宣傳教育工作,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機安全預案。
二是在實際教學中要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準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利用各類技術平臺技術和網絡資源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滿足大學生的多元發展需要。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波動與思想動態,幫助大學生做好心理調適,建立疏導和支持機制,通過學習生活空間、懇談會、師生座談會、學生動態月報等常規調研,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3.3?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輻射力
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流,高校要善于發揮主流媒體的先進的數據技術手段,努力實現專業化、多層次以及高密度的信息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創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式方法,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輻射力,搭建豐富多樣的傳播平臺。
其一,加強新媒體上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建設。發揮其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實踐中的積極效應,同時對新媒體上存在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思潮展開正面較量,為擴大馬克思主義在新媒體語境下的話語權建設尋求強有力的支撐。
其二,加強對新媒體上的信息管理。加大對新媒體上的各類信息源實時動態監控,及時發現辨明不良信息,從源頭上凈化,營造健康的社會輿情環境,筑牢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網絡安全屏障。
其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善用歷史和辯證思維,講好有“溫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結合大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辯證思維方法,堅定“四個自信”。
3.4?強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行動力
社會心態既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又會對其產生反作用,健康的社會心態一般總是同積極的行為意愿和社會實踐參與相聯系。因此,要完善實踐教學的總體設計,根據大學生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探索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有序深入社會基層,在豐富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提升能力,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良好的社會心態。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要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加深對社會的理解和自身價值的認識,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徐潔,王春鳳.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理路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1,(17).
[3]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林泰.問道: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思潮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34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