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杰 沈春輝 張興政 馮冰玉
摘?要: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其蘊含著多種精神財富和深厚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具有資政育人的功能,是高校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和載體。針對紅色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存在的不足,從紅色文化資源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四課堂有機融合的四個維度來全面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時效性,以期培育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紅色文化;民辦高校;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66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民辦高校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已成高教事業(yè)的重要一部分。據統(tǒng)計,民辦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比例達25%以上。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隊伍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特殊性,使得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難度。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核心價值觀正是一種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由此可見,“德”無論是對于個人發(fā)展還是國家興旺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將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有效途徑來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紅色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lián)系
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既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又有著略微的區(qū)別,但整體內容上兩者深度契合,完美融合,密不可分,具有共同的先進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等特質。
1.1?國家層面
紅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產物,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舍家為國、英勇奮戰(zhàn)的時代結晶。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等都屬于紅色精神文化,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文化正是共產黨人所獨具特有的,也正是因為共產黨人擁有以上紅色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家逐漸脫離貧窮,經濟穩(wěn)步上升,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真正實現了從站起來一路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呈現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團結壯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美好局面;就目前發(fā)展階段而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富強、民族發(fā)展、人類進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指導思想;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以實現中國夢為價值目標,是維護國家意識安全,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源泉。
1.2?社會層面
紅色文化屬于一種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一直延續(xù)至今的寶貴紅色精神文化資源,而紅色精神是共產黨人所擁有的一種特殊品質,其包含的崇尚自由、無私奉獻、英勇斗爭等偉大歷史精神,在內憂外患、社會動蕩的革命時期,人類社會關系復雜,等級森嚴,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共產黨人憑借著滿腔的熱血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一直為解放勞苦大眾獲得自由、實現以人為本,人人平等和社會太平、祥和、穩(wěn)定的理想目標不懈斗爭;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正是體現出了當今社會公民平等自由和社會公正法制的美好發(fā)展現狀;在一定程度上來看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同的社會價值理想。
1.3?個人層面
紅色文化體現著老一輩革命者頑強的意志力、舍己為人的大愛情懷、對祖國的忠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優(yōu)良精神品質,蘊藏著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情懷。一代代優(yōu)秀的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帶領著全國人民奮勇拼搏,最終成就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正是對共產黨人優(yōu)良品質的一種傳承和延續(xù),也是全體公民都應該具備的道德準則——思想上厚植愛國情懷、工作上恪盡職守、生活中為人誠信友善;共產黨人所具備的良好個人精神品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道德價值的要求一脈相承。
2?紅色文化融入民辦高校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價值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主流,青年大學生作為時代弄潮兒,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紅色文化具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載體,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全方面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國家安全穩(wěn)定和迅速發(fā)展。
2.1?強化政治信仰培育
政治信仰是一個國家政治穩(wěn)定和有序發(fā)展的靈魂,政治信仰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tài)度等方面的綜合反映。作為國之棟梁的青年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培育至關重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其鮮明的政治導向有助于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從革命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直至今日,我黨的偉大歷程、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先烈的感人事跡等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讓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激發(fā)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fā)揚紅色精神的熱情;通過以點帶面,逐步實現紅色文化遍地開花美好愿景,增強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崇尚;豐富成長過程中的精神之鈣,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激發(fā)大學生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才、踐報國之行,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的發(fā)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從而能夠形成強烈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認同。
2.2?增強使命擔當培育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擔當。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使命感,有擔當、敢作為等優(yōu)良品質,正因如此,在革命年代,我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浴血奮戰(zhàn)、英勇殺敵,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實現了國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受綜合因素的影響,當今青年大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集體主義觀念淡薄,使命擔當意識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因此,把紅色文化傳播到高校的每一個角落,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好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讓實現中國夢成為自己的使命和擔當。
2.3?提升道德品行培育
道德品行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繼承者,他們道德品行的水準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水平。紅色文化中的愛國情感、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無私奉獻等豐富了中國革命道德的內涵。在革命歷史時期,無數革命先烈憑借著頑強拼搏和視死如歸等高尚革命道德精神,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如今,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上,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中國革命道德傳統(tǒng)十分必要。中國革命道德蘊含著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內涵,其道德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是激勵一代代青年人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源源動力。
2.4?提供培育資源和載體
紅色文化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源,同時也能夠為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優(yōu)質資源和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和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和完善,如參觀戰(zhàn)役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偉人故居等紅色物質文化場所,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體驗式平臺,又如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精神之首的中國精神譜系、紅色影視、紅色歌曲等紅色精神文化資源,讓大學生能夠從多渠道、多形式得到心靈洗滌,激發(fā)其愛國愛黨之情。歷史這本優(yōu)秀的教科書為我們中華民族譜寫了諸多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中所承載的優(yōu)質文化精神和內涵,正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有效資源。
3?紅色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存在的問題
3.1?部分民辦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內涵理解不深
紅色文化蘊藏著寶貴的紅色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豐富發(fā)展。研究表明,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多數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局限于了解少數紅色人物、紅色經典故事、紅色遺址等,而對其更為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了解甚少。另外,當今社會處于信息交流網絡化、文化交流自由化的飛速發(fā)展階段,由于學生閱歷不足、心智不成熟、政治信仰模糊等不成熟表現致使當今大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對紅色文化傳承不夠積極主動,這與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形成強烈反差,以上存在的情況極大地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民辦高校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只有在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有較為深刻的認知度前提下,他們才能更好地去參與、去傳承,紅色文化的融入才能更好地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3.2?部分民辦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培育方式不全面
民辦高校中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是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工作,如何高效開展,達到預期目標,其培育路徑和手段十分關鍵。目前,高校通過傳統(tǒng)課堂、班會、黨團活動、實踐活動等固有模式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面對網絡信息沖擊的時代,作為“拇指族”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基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其特殊性質,只依托固有傳統(tǒng)模式進行培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故網絡育人路徑至關重要,不可忽視。學生宿舍也是育人重要場所,而針對宿舍文化開展的活動較少且形式單一,另高校輔導員走訪寢室更多的是傳達學校精神、杜絕安全隱患、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等日常事務。可見,合理構建宿舍紅色文化育人勢在必得。
3.3?部分民辦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和研究不透徹
民辦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程度和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育人成效。由于民辦高校更加注重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更多是重視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從而弱化了思想道德建設,對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培育上也是形式單一,較為空泛,直接導致民辦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不足、紅色文化育人氣氛不濃厚等問題。一是思政教師缺乏系統(tǒng)性紅色文化的培訓,致使課堂上存在理論多,事例少的現象。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不夠,與實際生活結合不夠緊密,不能很好地滲透于課堂之中,無法激發(fā)學生課堂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和育人效果不顯著,學生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去機械地死記硬背。二是民辦高校輔導員偏年輕化,更多的是從一個校園步入另一個校園,自身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導致在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中,無法將紅色文化育人功能有效發(fā)揮,一定程度上阻礙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4?紅色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途徑
4.1?以第一課堂為陣地,挖掘紅色文化,夯實課堂育人
思政政治教育是民辦高校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途徑,而紅色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血脈根基,因此,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必要。目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渠道還是來源于思政課堂,那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師承載著教育指導學生價值取向的重要任務,只有合理挖掘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和內容,構建喜聞樂見、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夠更有效地激發(fā)和引導大學生悟透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此之外,專業(yè)教師也要牢牢把握住課程思政的核心任務,將“紅色”元素巧妙地融入專業(y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個人價值與國家未來發(fā)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最終達到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4.2?以第二課堂為抓手,依托紅色文化,打造活動育人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而民辦高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可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通過紅色文化第二課堂活動的影響來實現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體可以依托黨團活動、紅色文化社團及重大紅色歷史紀念日來開展紅色講座、紅色主題文化沙龍、紅色主題攝影、紅色文化主題演講、紅色影視欣賞、紅色書籍閱讀、紅色主題寢室文化節(jié)等活動。紅色文化第二課堂活動可以說是對教學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有益補充,能夠更好地向大學生傳遞重要信息和課本之外的知識,通過組織紅色文化第二課堂活動,讓大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了解紅色文化內涵及其蘊含的紅色文化精神,逐漸地讓紅色文化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從而增強學生政治信仰和提升思想品質。
4.3?以第三課堂為載體,弘揚紅色文化,浸潤網絡育人
當下正處于信息飛速發(fā)展時代,利用好信息化平臺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新途徑。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目前,網絡已成為青年人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但是網絡信息參差不齊,部分虛假信息和不良思想廣泛傳播,因此高校要主動搶占網絡陣地,積極弘揚紅色文化主旋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思政課程網站等平臺開設紅色文化資源版塊,定期發(fā)布紅色理論知識、紅色故事、優(yōu)秀人物典型事跡、紅色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另外,還可以開通“抖音”等學生常用的流行網絡平臺,實現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和連續(xù)性,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內心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實現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4?以第四課堂為落腳,傳承紅色文化,立足實踐育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體現,是一種正確的社會意識,反映著特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外顯出來。一是可以利用重要歷史紀念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戰(zhàn)役紀念館、紅色人物故居等地進行現場式體驗式學習,使學生在參觀中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二是利用好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契機,讓學生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紅色志愿服務、紅色理論宣講、走訪革命先輩、社會歷史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親身實踐中感悟中國偉大民族精神,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紅色文化助力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立足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時代精神和民族力量,從而反哺個人價值觀的樹立和鞏固。
5?結語
紅色文化是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同時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和物質財富,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任務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合理構建培育長效機制。如何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是民辦高校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只要民辦高校主體、教師、學生共同發(fā)力,把握好價值方向,民辦高校定會培養(yǎng)出一批批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爽.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時代報告,2020,(07).
[2]徐兆娟,張玲.“大思政”背景下民辦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認同教育[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41(08).
[3]紀安玲,李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維度探究—以地方紅色資源為例[J].學理論,2021,(04).
[4]楊喜梅,霍芳霞,趙秀文,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現路徑[J].天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8).
[5]王黎萍.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培塑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