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王金萍
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浪潮中,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注重培養新工科人的質量觀,以“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為例,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融入思政案例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對新工科人的培養及專業課思政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工科;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77
0?引言
新工科的提出是為了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為了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具備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解決新時代科技壁壘的新一代復合型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高校增設了如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類等新型的相關工科產業。新工科人才知識體系搭建的基石是專業課的學習,同時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挖掘也是核心和難點。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會議在北京舉行召開,此次會議被認為是課程思政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起點,不再傳統地認為思政教學只是大學教學思政中所要傳授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此次會議并發表了重要的講話: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程?;Q性與測量技術課程屬于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同樣也是質量管理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意在培養愛國敬業、鉆研刻苦、勇于創新、職業素養高、團結一致的新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是質量管理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圍繞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為誰培養”這個核心的問題,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大國工匠精神,在職業生涯具備認真、執著、精益求精、創新思想、團隊合作等品質。本文為解決當前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兩個問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以實現知識與專業技能、過程與方法和價值觀“三位一體”有機整合的教學目標,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思政挖掘的意義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和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進行精度設計和檢測過程中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該課程將互換性與精度設計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承載著機械設計、機械制圖、工程制圖以及質量工程等多門課程的樞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涉及的課程知識點在生產實踐、工程類課程及課程設計等都能用到。本課程的教學緊跟時代的腳步,順應國家推行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與智能制造,大數據,工業4.0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涉及大量的標準化知識點及其應用,是一門基礎應用型的綜合基礎學科。綜上,本課程在質量管理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學好本課程對質量管理工程專業構建整個機械類知識體系十分有益,是將來學生從事產品或設備的質量檢測、設計、制造等工作的技能基礎。本課程內容包含大量的課程思政元素,承載著培養大學生愛國敬業、創新實踐等能力。并且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實施課程思政的意思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在中國兵器時代互換性就已經大量應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弩機組成的零件都是具有互換性,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因此,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可以立足于航空、兵器行業及制造業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傳承互換性與精度設計的文化內涵,發揚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第二,科技的發展和教學的改革使得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從傳統教學只側重標準的講解與灌溉似的教學方式到近來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設計能力,使學生具有就業的競爭力,以更先進科學的方法服務社會,使學生堅定專業和職業信心。
第三,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離不了眾多科學家和研究生的探索,在課程教學中通過相關人物事跡,使學生感受歷史人物身上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敬業奉獻的工匠精神,從而提升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并通過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發揚團隊合作和集體主義精神。
第四,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提升個人的育德樹人的執教能力和政治素養,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
2?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思政元素探索
基于“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思政實施的目標和意義,多角度提煉、充分發掘“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思政元素。
在緒論中,通過重點掌握互換性原則、公差、標準、優先數和優先數系原則等基礎知識并結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在各行各業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創新,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超前意識和振興國家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優先數和優先數系原則的知識點,先引入優先數系的發展史。19世紀末,法國工程師雷諾為了對氣球上使用的繩索規格進行簡化,按照幾何公比遞增原則把氣球繩索尺寸規格由425種減少到17種得到優先數系,并以此啟發學生在學習工作中養成化繁為簡、不斷創新的意識。
在產品的幾何精度測量和設計模塊中,通過對光滑圓柱體結合的公差與配合中的工件的尺寸精度與配合、表面粗糙度檢測等基本幾何精度的教學中,工件尺寸精度與配合設計中采用歸納演繹法講解基準制的選擇、公差帶及公差等級的確定與選擇的原理時,優先選擇基孔制的原理是孔比軸難加工、加工工藝繁瑣及經濟效益低等原因,在孔、軸公差帶里,對于A~H可以得到孔的基本偏差是下極限偏差,從而映射到對于從a~h得到軸的基本偏差是上極限偏差,讓學生感受萬物之間是相互聯系、能夠從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并在零件配合設計時,引出“山寨”“仿制”“反求工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的精神,職業文化對工程技術的重要意義;對于表面粗糙度的檢測,比較法是車間常使用于評定表面粗糙度參數Ra的方法,通過對比較樣板中平銑樣板和立銑樣板中Ra3.2的粗糙度是否相同,引導學生不能通過感官得出平銑比立銑的粗糙,要通過科學的檢驗,實驗的驗證得出兩者粗糙度是一樣大,教育學生在今后遇到問題時不要盲從、要用腦思考、科學驗證,樹立正確的“三觀”、用辯證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測量技術與質量控制中,通過對計量器具和測量方法、測量誤差及數據的處理、光滑工件尺寸的檢測中對通用計量器具、光滑極限量規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精準掌握測量的方法和測量工具的選用,具有測量數據分析和處理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測量程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遵守測量技術的標準,具備誠實守信的意識,不篡改、亂改測量的結果,確保每一個測量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精密制造與產品質量檢驗驗收時,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要盡可能的選用較低公差等級,倡導節約成本、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在質量檢驗驗收時,應遵循“允許誤廢,不允許誤收”的原則,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質量是生命”的職業意識。
3?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
探索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中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用銜接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專業教學中。
3.1?案例設計
每節課上課前一周的時間段內,結合智慧教學APP如“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平臺,教師根據專業課的特點收集并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代表性案例和典型的人物事例發布到學習通上并發放通知要求學生根據資料內容提出要討論的問題和蘊含的意義,進而分組設計課程教學案例。
3.2?分組討論
利用智慧教學方式,線上組織學生提前分組準備課程案例問題并組內展開討論,線下授課時,每組輪流派代表進行匯報分析每一個案例中所蘊含的課程知識點和思政元素,組內成員進行補充,采取生生互評、師生互評方式加深課程知識點及課程思政的教育。通過讓學生剖析案例,學習樂于奉獻、團隊協作、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討論結束后,教師總結案例的內容、學生的觀點,并對此進行解析和評判進一步加深課程思政的教育。
3.3?實踐教學
互換性是一門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實驗前進行儀器操作的預習;實驗過程中遵守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編制實驗計劃,統計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并優化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規范設計能力。并在實驗室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個人道德和職業操守,教育學生擁有正確的個人價值觀,為步入社會后更好的理解社會層面價值觀做基石,為民族做貢獻。
3.4?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3.4.1?教師收集資料設計案例
我國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現任中航工業沈陽工業(集團)有限公司14廠鉗工,他為殲-15艦載機加工精密零件,加工精度極高,令人嘆服。在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的今天,雖然許多零件都能實現自動化生產,但是,有些零件因為數量少、加工精度高、難度極大,還需要人工打磨。方文墨將標準規定手工銼削精度最高為0.010mm提高到精度為0.003mm,并將其精度命名為——“文墨精度”,這項技術成果的問世,提高了偏差與公差的精度等級,為中國戰機助力,驚艷世界。
中國動車的發展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標準公差系列的進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復興號”跑出了中國速度,采用了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國際標準等254項重要標準,其中,中國標準占有84%。2007年中國更是迎來國產標準高速動車組“和諧號”,時速200公里,標志著我國鐵路進入了高速時代。如今,中國列車在國內外隨處可見,中國鐵路不僅跑出了中國速度,還向世界輸送中國標準,并參與制定國際鐵路標準化十幾項,向著鐵路強國邁進。
3.4.2?案例總結
總結案例重點考慮討論的結果:(1)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增強互換性、標準化、精度設計的文化自信,堅定專業自信;(2)學習老一輩工匠人的一絲不茍、勇于創新、追求完美的精神;(3)對于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總結經驗才能取得成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堅定“四個自信”。
4?結語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教學實踐中,以基礎理論知識為載體,深入探索課程中的“標準化文化自信”“國之重器”“科學探索”等思政元素,使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培養新工科卓越人才掌握科學技術、科技前沿技術,融入科技思維、科研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能力使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并行推進,讓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學生同時接收專業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綜合專業知識素養,成為對人類社會有用的新工科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菲.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師資現狀分析與建議[J].中外企業家,2020,(20):156.
[2]李晉馥,曹樹謙.新工科背景下專業基礎課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6):488492.
[3]冒綺,趙蒙蒙.“服裝表演技巧”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1,(05):3740.
[4]陳進.“1+X”證書制度下計算機網絡專業“崗課賽證”融通體系構建[J].河北職業教育,2022,6(04):6062.
[5]秦晴,高麗娜,高山,等.“三全育人”視域下“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探討[J].教師,2021,(3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