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喜燕 侯梅芳
摘要 針對應用型高校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方法、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等方面對生態學專業本科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探索,實現“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教育新理念,讓學生能夠收獲高標準、高品質的學習成果,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生態學專業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OBE;應用型;生態學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17
隨著人類對生態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生態學的發展備受關注,加強生態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經過多年的本科教育教學實踐,生態學得到了大力發展,然而,目前高校在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教學與社會脫軌、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問題。因此,優化生態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聚焦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具備社會需要的前沿知識、能力及綜合素質[2]。筆者結合當前生態學教學中的問題,以OBE理念為標準,從課程目標、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應用型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進行了改革探索。
1生態學專業本科教學現狀與問題分析
1.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生態學是一門基礎性、實驗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但在目前的教學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課程體系不夠科學、教學設計存在缺陷等各種因素導致學生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無法與社會實際需求匹配。國家及地方重大需求的領域亟待具有扎實生態學專業知識基礎與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加入,因此,進一步對生態學專業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1.2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較多高校的生態學本科教學大多仍然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這導致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感到乏味[3]。生態學是一個實驗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有些大尺度、周期長、范圍大、點位多、指標細的生態學實驗在本科專業實驗現場教學中難以實現,學生很難通過教師的抽象講解掌握實驗涉及的知識點。
1.3評價體系不全面
目前,多數高校的生態學專業本科教學仍以“出勤率+卷面考試成績”的評價模式為主,這導致平時不認真學習課程內容,僅憑考前突擊應付考試的學生獲得“高分”,而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在實驗及實踐中認真參與且真正具備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學生卻并未被充分鼓勵和倡導[4-5]。
2基于OBE理念的生態學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筆者圍繞上述問題分析,以OBE理念為指導,立足本科教學對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改革與探索,采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本校特色的(師、時、史、勢)“4S教學法”,即注重整理生態學學科的學術大師,引導學生向師長楷模學習;結合生態學學科前沿知識,分析生態環境實時熱點問題;充分利用生態學發展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強化應用生態學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建設,把握生態學學科發展趨勢。聚焦本校未來工程師ASciT(愛科技)核心能力素養九要素,突出“厚德精技”的人才培養特色,構建了以生物、環境、地學、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為基礎的應用生態學特色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愛崗敬業等綜合素質的高水平應用型專業人才。
2.1明確教學目標
立足本校生態學及化工等相關學科專業特色,生態學本科專業著力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性思維能力,使其具備扎實的應用生態學知識基礎與核心技能,可在生態環境調查、評價及修復等領域從事科技攻關和工程應用等相關工作,培養出符合國家及地方需求的高水平專業型復合人才。
2.2優化教學設計內容與方式
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優化教學設計內容與方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生態學本科專業課程應遵循“拓展思維―夯實基礎―實踐應用”的思路。
拓展思維:在課堂上以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使學生了解生態學發展史,以便理解課程多學科交叉的屬性;通過視頻、小組討論等形式介紹相關國際前沿動態和重點成果,國家各部委相關規劃及政策,特別是涉及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重大戰略,大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
夯實基礎:通過前面的學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充分拓展,帶著對生態學前沿研究的了解與思考進入課程相關核心內容的學習。以講授、問卷及實驗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相關章節課程內容。通過小組辯論等活動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實踐應用:使學生充分了解生態學自動監測網絡大數據的重要性,熟悉國內外相關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學會利用生態學模型進行模擬預測研究,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鍛煉學生應用專業課程知識和相關大數據進行決策分析的能力。
在上述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理解生態學領域的專業人才“做的什么、為什么做、如何做”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學專業實踐環節要拓展到課堂與實驗室以外,緊密結合社會前沿技術發展需求,與相關的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良好的聯合培養與實習基地,保障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生態學本科專業的任課教師也要及時關注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及時將最新的技術與理論引入教學之中,替代原有教學中過時的內容。
筆者執教本科生專業基礎課程“生態學常用實驗研究方法與技術”,發現當前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熱門的高通量測序技術、蛋白組學技術、代謝組學技術及轉錄組學等在實際的生態學研究中已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各大高科技公司對具備生態學專業基礎知識且熟練掌握上述先進檢測技術的人才需求度極高。然而,在課程教材中幾乎沒有這些前沿技術的介紹,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與科研經驗,將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原理、檢測流程、相關儀器操作技能等引入實際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強了學生對前沿技術的掌握。
“生態學常用實驗研究方法與技術”課程中多數實踐內容需借助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服務平臺轉為線上進行。但筆者發現公共共享資源的內容與本課程關鍵知識點的匹配性存在一定的差距,鑒于此,筆者根據本課程特點與需求設計開發了《富營養化水體生態修復與資源化利用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結合當前以物質轉化為基礎的清潔能源研究熱點,突破性地將水環境生態修復與能源轉化過程耦合,以多年富營養化水體實際監測大數據和工程技術實際運行結果等信息資料為基礎,實現了多學科交叉、多技術深度融合;凝練出了關鍵知識點;科學構建實驗知識體系,優化了實驗設計。
為促進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加強了實驗過程中每個操作步驟的目標要求,細化了學生實踐學習效果的考核評估內容,在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多年實踐教學經驗總結和調研國內外相關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師生交流評價、知識點測試結果、習題隨機練習成績、實驗交互操作情況、師生互動探討結果、實驗分析報告等組合形成各個操作步驟的不同評價體系,科學評估學生綜合實踐學習效果,為今后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2.3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完善了教學設計及方式之后,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也十分重要。生態學本科專業的理論、實驗及實踐等不同類型的課程知識要求與能力培養重點各不相同,考核評價體系應有所側重。例如,生態學專業大多數理論課程以掌握基本原理為主,應將評價模塊設置為隨堂測試、小組討論、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等部分,以便檢驗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驗和實踐課程則將考核模塊設置為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小組表現等,以便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度、思考力及團隊寫作能力等。考核不以最終的分數為唯一標準,充分鼓勵和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其積極性、創造性等優秀能力(表1)。
筆者及所在教學團隊針對生態學專業相關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了具體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從課前預習、課堂筆記、交流互動、調研報告、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等方面自主綜合評價出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專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獲教學督導雙A級評價;學生溫習先修課程頻次與時長明顯增加,課外延伸閱讀書單超過10余本,可熟練運用文獻檢索方法在各類數據庫查找關鍵文獻資料,掌握了生態學及相關多學科交叉領域知識及相關專業技能,具備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等綜合素養,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近100%,每屆生態學專業均有多名本科畢業生考入知名高校院所繼續攻讀研究生。
3結語
筆者與所在教學與科研團隊一起,采用教學團隊集體備課,集思廣益,不斷探索生態學專業本科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加強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整合,持續改進教學設計與實施流程;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團隊的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企業委托課題等研發創新活動,充分利用科教協同、校企合作等各種形式,加強學生參與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任務的信心與能力;組織線上、線下等不同形式的師生交流會,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思想動態及學習需求,結合本專業課程的具體考核方式與評價標準,認真總結分析教學效果并不斷完善教學設計與實踐,為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生態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探索提供更多參考。
基金項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ZZSIT21015)。
參考文獻
[1]封志明,江東,雷梅,等.資源科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自然資源學報,2020,35(8):1817-1829.
[2]商慶銀,黃山,王淑彬,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4):258-260.
[3]任大勇.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及教學模式改革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1,37 (12): 115-117.
[4]趙欣.翻轉課堂的教師角色、教學效果及優化建議[J].大眾文藝, 2022(21):139-141.
[5]李正元,陳嘉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大學教學評價制度的改革進路[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6):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