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社會核心競爭的重要指標。小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實施創新素質教育能為學生終身發展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利用課程的豐富資源與潛在優勢培育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消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營造自由創新的育人氛圍,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完善,真正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目標,培養獨立思維,不斷創新的新時代學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9-0048-04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教育的意義是培養綜合素養完善與適應社會發展的全面型人才。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作用,激活學生語文學習潛能,喚醒學生學習主體意識,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學習探究,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為生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趣味性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學習,以創新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課程改革的鮮明特點是關注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觀念中,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往往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學生喪失想象力與創造力,成為學習的機器。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教育觀念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教育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口號,以素質教育代替應試教育,目的是讓教學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創新教育關系學生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關系國家和民族的進步發展。
(二)有助于打破學生思維定式
想象是創新的源泉,創新要求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敢于對經驗說不。創新思維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如果說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一個小火苗,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支持就是促使火苗成為熊熊烈火的一陣風。創新的前提是教師要解放思想、解放學生,給學生營造發展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大膽地想象、思考、提問、表達,能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水平,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充滿思辨性、挑戰性、生動性,這不僅能夠深化教學內容,還能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
(三)有助于完善學生學科素養
部分教師的語文教學還是以知識技能目標為主,注重學生應試內容講解,習慣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缺少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現階段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還要完善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幾點教學原則,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步養成創新性的語文學科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的發散性與全面性,全面完善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質。
第一,發散性原則,即訓練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分析思考問題,避免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框架限制和束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質疑精神,讓學生敢于向教師說“不”,敢于向教材說“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一無二的看法。
第二,自主性原則,即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重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實現自主構建式的語文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從實踐中體驗創新的樂趣。
第三,循序漸進原則,即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對學生展開教學,由易到難,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圖、愿望、動機。其次要讓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和解題策略。
第四,交流合作原則,即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要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多給學生自主交流探討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思維交鋒,促進學生思維碰撞和靈感的激發,強化學生探求真理的勇氣和信心。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一)開展提問教學,鼓勵多思善問
提問教學是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一種表現,教師有效問題提問可以激活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問題牽引下真正融入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在解疑中自主發現、探索、創新。既能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多思善問的學習品質,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做出的動作是不同的,小蝌蚪的動作具有什么含義。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小蝌蚪在看見鯉魚時動作是“迎上去”,在看見烏龜時動作是“追上去”,在看見青蛙媽媽時動作是“游過去”,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將自己代入“小蝌蚪”的身份,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與媽媽走失了,遇到不同人詢問信息時自己做出動作反應下的內心活動。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展開自己獨特、創新的想象,將自己帶入故事情境中,分析小蝌蚪找媽媽時內心情感的復雜變化。學生回答道:“看見鯉魚迎上去是希望它能看見自己,告訴自己媽媽在哪里;看見烏龜追上去是因為自己與烏龜前期的方向不同,由于尋找媽媽的心情迫切,所以就急忙追上去;當自己看見青蛙媽媽時,內心非常喜悅,所以高高興興地游過去。”學生真正融入課文學習中,讓學生在思維的輔助下對課文內容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對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小蝌蚪身體變化產生好奇,教師耐心解答學生的疑問,對勇敢提出問題的學生提出表揚,身體力行地鼓勵學生多思善問,給予學生提問問題的動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動力,教師以積極的姿態消除學生畏懼提問的心理,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給學生創造創新的前提,讓學生敢問、敢想、敢疑,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到創新思維與能力帶給自身的收獲感與成就感。
(二)培養發散思維,樹立求異思想
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學中,首先要允許學生思維的求異性,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尋求問題解決方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向性與多元化,不只求同,更在于彰顯學生獨特的智慧與能力,真正做到張揚其個性,尊重其心靈,讓學生大膽沖破迷信權威、盲從書本、膜拜師長、固執己見的思想牢籠。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新的生字時,為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往往會采用象形記憶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記憶生字的寫法,但在教師固定的生字象形記憶方法下,學生自主創新思維發展受到限制。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突出學生知識學習主體地位,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學生自主談一談自主記憶生字的方法以及靈感來源,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放飛創新思維,碰撞想象火花。在學習“坐”這個生字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有什么好的記憶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有的學生回答道:“兩個人在土地上聊天就是坐。”有的學生回答道:“這個字看起來像一個蹺蹺板,蹺蹺板兩端都有一個人,人都是坐在蹺蹺板上的,所以這個字就是坐。”在學生七嘴八舌的交流討論下,“坐”字記憶方式更加多樣,從中也表現出學生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教師對踴躍發言的學生提出表揚,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勇于表達、不斷創新的榜樣。此外,發展思維培養還體現在問題解決思考角度上,同一個問題解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學生都認為烏鴉很聰明,想到在瓶子里放石子的方法。教師讓學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烏鴉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喝到水,有的學生說可以將瓶子斜著放,有的學生說可以找一根吸管,還有的學生回答道可以直接到小溪邊去喝水。由此可見,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式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不限制學生想象思維,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三)激勵教學態度,營造良好氛圍
教育民主是對學生思想探尋的充分尊重,當學生敢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時,所謂的創新思維已蘊含其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師生平等的教育觀念,當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時,教師也要耐心聆聽,采取激勵教學態度,給予學生獨特見解的支持與肯定,讓學生在和諧、民主、歡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增強學生對自我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地去質疑思考、探究創新、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這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述的有關太空生活的趣事包括喝水、走路、洗澡、睡覺。課文中提到太空生活睡覺的趣事是無論站著睡還是躺著睡都一樣舒服,喝水的趣事是即使把杯子倒過來水也不會流出,走路的趣事是人們在宇宙飛船中咳嗽一聲都會飄到半空中,洗澡的趣事是人們需要在密封的浴桶、浴罩內進行洗澡。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對太空生活中發生的趣事產生濃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學生詢問教師為什么在太空生活會發生這種現象,教師給學生講解“失重”這一概念,讓學生理解地球與太空的不同之處在于地球具有萬有引力,所以在地球生活時,所有事物都在地面上,而太空沒有地球的引力,所有物體都會飄浮在半空中。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紛紛展開自由想象,想象在太空生活中還會發生哪些趣事。有的學生詢問教師在太空中可不可以倒立著行走,有的學生詢問教師在太空中人的頭發是不是向上飄著的,有的學生詢問教師在太空中是否有外星人。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面對學生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時,首先要具有耐心、愛心,認真聆聽學生的疑問,給學生認真地指點迷津,同時對學生獨一無二的想法,提出鼓勵和表揚,不因學生提出與課文無關的、不切實際的問題而去否定他們,嘲笑他們,而是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讓學生始終保持自由想象、大膽創新的思維空間,以激勵的教學態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完善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四)挖掘教材空白,激活想象能力
學生的創造力往往是在對課文的空白大膽想象和描述中迸發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利用空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沖破教材的束縛,根據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進行二次創編,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文情感思想的領悟。
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續寫文章。第一位學生續寫的故事是老屋幫助小兔與老虎躲避了獵人,在與小兔和老虎告別之后,老屋倒下了。第二位學生續寫的故事是老屋給小棕熊提供住所養傷,給小刺猬提供住所過冬,給建筑師提供住所,讓他在夜晚有地方住。建筑師很感激老屋,于是他把老屋重新裝修成了一個漂亮結實的房子,現在老屋再也不會倒下了。第三位學生續寫的故事是有一位公主,她的母親去世了,父親迎娶了新的皇后。新的皇后想要毒害公主,于是公主便找到了老屋,老屋讓可憐的小公主在這住下。小公主不僅精通琴棋書畫,在建筑方面也有研究,第二天她檢查了老屋所有破損以及不牢固的地方,作了一些修補,老屋重新煥發了青春的活力。有一天晚上,小公主坐在屋頂上看星星,老屋問小公主是不是離家出走了?告訴小公主在很久之前這里也住著溫馨的一家人,后來這家的孩子去了前線,再也沒有回來。再后來這對老夫婦也搬走了,自己也就荒廢了。小公主聽完眼淚落了下來,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小公主就與老屋道別,告訴老屋自己要回家了,但是還會再回來的。于是老屋到現在還站在那兒等著可愛的小公主來找他。在本次的續寫練習中,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創新的樂趣,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
(五)重視課堂討論,引發思維交鋒
并不是每一次觀點交鋒都會有一個終極答案,討論的意義在于從這個過程中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看法,開始具備探求真理的勇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同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給學生創造思維交鋒的機會,讓學生有創意、多角度地展開話題討論,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例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時要給學生創建自由獨立,上升的思維判斷空間,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辨析、歸納概括所學內容,不能以學生年紀小、思想不成熟為借口,替學生包辦一切,而是要學會放手,讓學生自我思考和判斷,允許學生有自己探索的世界。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能夠放飛學生的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前提。教師要發揮群體交互激勵機制,打造開放式課堂,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辨性、挑戰性、生動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探討,形成探究小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課文學習后,教師可以輪流讓學生提一個有深度、值得探討的問題,并對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也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伴交流,取長補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民主、和諧、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活起來,學生對問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嘗試運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解決問題。充滿思辨性的問題討論環節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對問題產生全新角度的思索與看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教師可以每周評選一次問題之星和思考之星,激勵學生在課堂討論環節中暢所欲言,全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意愿,提高學生的討論審視能力與創新能力。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在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成為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與生理心理特點給學生開發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疑善問,求同存異,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發散創新思維,采取激勵教學態度,給予學生支持與肯定,讓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去不斷思考創新,可以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完善學生成長發展的必備品格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洪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電腦愛好者(普及版),2023(1):358-360.
[2]劉臻,王慧.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普童話,2023(22):65-67.
[3]冉清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美眉,2023(7):229-231.
[4]蘇秋霞.培養閱讀思維,提升認知能力——試論小學高段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思路[J].小學閱讀指南(導學版),2022(9):64-66.
[5]馬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學周刊,2022,23(23):102-104.
[6]陳愛華.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J].魅力中國,2019(37):88.
[7]黃海飛.創新課堂,提升活力——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2020,17(11):82.
[8]葛莉玲.用趣味激童心 用實踐促能力——淺論小學低年級語文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40):38.
作者簡介:姜志強(1971~),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臨淮崗鎮中心學校,研究方向: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中小學語文教學。